APP下载

东山魁夷的《一枚叶子》与二宫尊德“一圆融合”论的文化底蕴

2011-08-15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辽宁大连116600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
关键词:东山万物叶子

⊙秦 颖[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 辽宁 大连 116600]

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丫上的一片叶子。此刻这片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入我的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现在生长着叶子的地方,那时上面附着一片枯萎的茶色叶子,后来它离开枝丫飘落了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幼小而坚实的嫩芽,带着娇嫩的生命诞生了。①

这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画家东山魁夷的随笔《一片叶子》中的一段话,它用一颗小小的树苞生动地描述了生命的诞生与成长,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现了日本人天地合一,感知自然,感知四时,感知山水,感知风月的文化传统。而这样的文化传统不仅仅表现在东山魁夷这样的文人墨客的身上,在思想家二宫尊德的哲学理论中也同样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共同认识,是日本人整体自然观的具体表现。

一、东山魁夷在《一枚叶子》中所展现的不息生命

东山魁夷1908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很小的时候举家迁居神户。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神户带有浓厚的西方情调和都会风貌,另一方面在日本历史上它又是一个富有变幻和情趣的舞台,到处都有日本南北朝时期②源平时代③的古迹。这些使得画家从小就在生活中感受到了西方和日本这两种文化的接合之处,画家在成名之后的访谈中也多次谈到,这种感受现在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他本人。“为了探索日本画或日本文化究竟是什么模样。……通过体验与日本文化素质迥异的文化,来进一步认识日本”④,东山魁夷于1933年至1935年间留学德国,并从此开始了他作为日本画家、风景画家的人生之路。

兄弟的早逝、父业的破产、艺术上长期的艰苦探索以及战争的悲惨,使得东山魁夷坚持不懈地按照自己的方法捕捉生命的光辉。特别是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画家被征入伍,每天都要练习使用炸弹爆破战车,并清理战火焚烧后的市街,当“明白地意识到死亡将至时,生的姿影强烈地映现在心中”⑤。此时,他突然感受到天空是那样的清澄,群山是那样的肃穆,绿色的平原生机勃勃,茂密的森林葱郁壮观,他从内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亲切,捕捉到了万物生命的绵绵不断。东山魁夷不仅是一代美术大师,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还写下了大量的画论和散文、随笔,并出版了《我游历的河山》《与风景的对话》等多部作品。他的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中有对历史深沉的回忆,有对生命执著的追求,有对美的热烈呼唤,正如他在《一片叶子》这篇随笔文中所表述的“我所描述的风景是人们心灵的象征。我是通过自然景物本身书写人们的内心世界的”⑥。他以虔诚、谦逊的宗教般的感情,将对自然、生命、人生的认识渗入到风景描述中,从而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界,他“在自然风景之中,清晰地感觉到了作为天地根源的生命的跃动”。

在《一枚叶子》这篇随笔文中,东山魁夷写尽了一枚树叶从嫩芽到飘落的宿命过程。初冬时节,干枯的树干上点缀着孕育生命的嫩芽,经过春天绽放的喜悦,它长成绿树成荫,当秋风吹来之际,满眼的绿色变成枯黄,飘零在地,埋入泥土,回归生命的轮回。“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⑦在这篇随笔中,东山魁夷延续着他一贯的风格,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唯美般的描绘,而是借物抒情,感叹四季自然循环、万物生机盎然之真理。他最后写道,“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⑧。

在东山魁夷的《一片叶子》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画家对生命的感悟和追求,他认为自然是生命的根源,是生命的整体。一片树叶,仅仅是大自然芸芸众生中渺小的一分子,“但它是活生生的,它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而眼望着风景的我们自身,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不断流转的命运在描画着生成和衰灭的圆环。从这一点看,自然和我们都连接在一条根上”⑨。

二、二宫尊德的“一圆融合”论阐述万物循环

透过《一片叶子》这篇随笔所反映出的画家东山魁夷对生命的感悟、对大自然轮回宿命的崇拜,我们不由得想起思想家二宫尊德所提出并倡导的“一圆融合”论的精辟要义。

二宫尊德(1787—1856)是日本德川时代后期的思想家、农政学家,出生在小田原柏山村的一个殷实的农家。1603年建立的德川幕府实施封建的幕藩体制,在政治上由将军把持中央大权,地方各藩则交由“大名”(诸侯)管理,将军与大名、大名与武士之间通过领地的分封和俸禄制度结成牢固的君臣、主从关系以维系其封建统治。德川时代,农业是生产中心,幕府和各藩将农民负担的年贡和劳役等作为经济基础,对农民实施严酷的统治,农民的负担极其繁重,生活普遍贫困。由于元禄时期⑩货币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社会贫富差别迅速扩大,贫苦的农民开始弃田进城务工,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整个社会开始显露出不稳定的端倪。同时,日本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素有农业“三年之中一年歉收”之说,每逢自然灾害必然出现饥荒,每逢饥荒,农民的生活便受到沉重打击,饿死者众多。德川时代后期,日本社会天灾人祸不断,社会矛盾激烈,整个社会处于动荡时期。

1791年8月,二宫尊德家乡的酒勾川洪水暴发,他家的田地一夜之间流失殆尽,一家人从此跌入生活的深渊。但是他凭借自身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二十岁复兴家业,三十六岁成为小田原藩幕僚,五十六岁被幕府起用,全身心致力于农村的复兴事业,并被藩主大久保忠真⑪以“以德报德”所嘉奖。他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然后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最后的结论,从不认为书本上的东西就是真理。在不断的人生实践过程中,二宫尊德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将神道、佛教及儒教融合到一起的、独具特色的“报德思想”。他从以农业为中心的实际生活获得的经验、知识为基础,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是由于众多恩德福泽而获得。他认为世界万物均有其各自之“德”,即万物所具有的“天性、长处、价值、效用、恩泽”等,万物之“德”因为其相互的存在而彼此感恩,并应该以自己之“德”回报他人之“德”,此行为及思想即为报德思想的根本。

报德思想的基础正是“一圆融合”论。所谓“一圆融合”即认为天、地、人相互依存,融合共生。其“天、地”指自然,天、地、人三者处在同一个水平的圆内,相互处于平等的互依互存的共生状态。为了阐明“一圆融合”的精髓所在,二宫尊德以极其浅显易懂的方式不厌其烦地对周围的人加以说明,所有这些说明基本都收录在其弟子斋藤高行所著的《二宫先生语录》这部著作中。他认为天地间万物没有固定不变的,必定会不停地循环、变化,一天之中由早晨、正午到傍晚、深夜,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河水流淌不息直至入海、蒸发,升到空中又以雨水的方式降临大地。他还提出世上万物皆为阴阳相和而生,不仅是人类、动物,即使是植物也是由一粒种子分为两瓣,从中生出嫩芽。并且这一粒种子受天之阳光照耀,得地之水分滋养,它扎根于大地、伸展于空中,即以天地为父母,获天地之德而生;世间万物又必须为阴阳循环,阴、阴重叠不成立,阳、阳复合亦不可能繁衍。例如,寒暑、昼夜、水火、男女等之中皆有阴阳。他同样以草木为例,提出“在这个世界上,花开必谢,谢后必在来年春天再次盛开。春生万物亦会在秋风中枯萎,枯萎之后遇春风必再复生。万物同理”⑫。这种自然现象,佛教称其为轮回转生,儒教称其为万物循环,而二宫尊德认为既不是如释迦所言,也不是由孔孟所定,而是“早在释迦尚未来到此世之前就存在的天地间之真理”⑬,即四季自然循环、万物生机盎然之真理。所以,春去秋来,暑往寒至,由盛极变为衰败,富有沦为贫困,都是循环之理在冥冥之中主宰一切。

二宫尊德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生命力的感慨之中,他认为万物虽然有其循环不止的必然规律,但是不应该像佛教所提倡的消极地祈求脱离轮回而赴极乐世界,也不应该像儒教所宣传的一味地畏惧天命而祈求如泰山一样安稳,而是应该施以人道,在大自然的不变法则之下尽可能地变贫困为富有,转衰落为昌盛。人道的根本并不在于单方面的付出或是贪得无厌地夺取,而在于推让。二宫尊德指出,“鸟兽见到食物会立即争抢而食,能取到多少就取多少,不知相让。草木亦如此,能长多大就占多大的地方,毫无顾忌和谦让。此即为彼之道。人若如此则为盗贼”⑭。人道在于将今年之物让与明年,父母让与子女,子女谦让父母,邻里互让利益等。正是有了这样的推让之道,生命方可循环不止。

三、二者共同的日本社会文化底蕴

由此可见,尽管东山魁夷和二宫尊德生活的年代相距百余年,二者所活跃的社会领域也截然不同,一个是享誉世界的当代日本画家,一个是距今两百年前的农民思想家。但是二者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感受大自然,咏叹大自然那绵延不止的生命,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崇拜。这种共同的敬畏与崇拜不是偶然的,而是与日本传统的自然观有着必然的联系。

日本自古以来受到岛国自然环境所赐予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恋与亲和;同时由于日本“受大陆和太平洋的影响,季风极富变化。台风虽然是季风性风,却是无法预测的突发性暴风雨”⑮。梅雨、台风、暴雪还有无法预测的、频繁的地震,都使得日本人对自然界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及行动特征。日本社会学家广井修在《灾害与日本人:巨大地震的社会心理》一书中提到,日本人的灾害观中有一种是命运论。所谓命运论即认为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死是无法避免的命运,人们只能默默地承受。换言之,日本人不是把自然当成征服的对象,而是采取与自然融为一体、服从自然的态度,因而对自然的感觉敏锐而又纤细。公元5世纪,中国的儒学借百济王仁⑯正式传播到日本,在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儒家学说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无可替代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学说的精髓“天人合一”思想与日本社会自古以来所固有的对自然的崇拜、亲和等观念又有着极强的契合点,强调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形成了人对自然万物的敬畏,顺应甚至还包含着默契的情感,是日本人自然观的核心所在。

我们透过东山魁夷的《一枚叶子》,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二宫尊德眼中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二宫尊德所倡导的“一圆融合”的生生不息。东山魁夷和二宫尊德二者对自然生命力感性而又透彻的领悟,与日本的地理风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正如日本著名学者和 哲郎在他的名著《风土》一文中所说:“我们是在‘风土’中发现自己、寻找相互连带中的自己。”

①④⑤⑨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第228页,第89页,第18页。

② 南北朝(1336—1392),日本历史时代名词,自后醍醐天皇奉神器从京都迁往吉野,至后龟山天皇迁回京都。

③ 指日本12世纪源赖政与平清盛的战乱时代。

⑥⑦⑧ 东山魁夷:《东山魁夷散文选》,陈德文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57页,第259页,第259页。

⑩ 日本江户中期的年号,1688年—1704年。

⑪ 江户时代后期大名、老中。小田原藩第七代藩主。

⑫⑬⑭ 福住正兄:《二宫翁夜话》(上、下),佐佐井典比古译,一圆融合会刊1958年第71页,第67页,第124页。

⑮ 徐冰主编:《日本人的自我认识》,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⑯ 百济:(前18年—660年)古代朝鲜半岛西南部的国家。王仁,百济学者,将中国古代儒家著作《论语》等带到日本,成为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猜你喜欢

东山万物叶子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东山由义井
红红的苹果
藤县挂榜岭和东山的史事
洞庭东山:一颗镶嵌在太湖上的明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片翻转的叶子
舞动的叶子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