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感性与学识的知性——读董桥的《云姑》
2011-08-15罗玲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郑州450011
⊙罗玲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郑州 450011]
作 者:罗玲谊,文学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讲师。
柳苏推崇董桥的散文,誉之为“你一定要读董桥”,而冯唐则称“你一定要少读董桥”。泾渭分明的观点,说明董桥确实已经形成成熟的风格。笔者认为,董桥的散文常常是感性与知性合一的上品,正如董桥自己所言:“散文须学、须识、须情,合之乃得A1fred North whitehead,所谓‘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云姑》既是一篇既有诗意的感性,又有学识的知性的怀人佳作。
一、诗意的感性
1.诗化感觉的自然景物“那年暑假多雨。我卧房外石阶边那株石榴树长胖了,只见丰盈不见袅娜。芭蕉也反常,蕉身粗,搂都搂不住,蕉叶摊开来够写厅堂上的四字横匾。芒果更糟,满树亢奋,一团团的密叶绿云似的死命逗引过路的风。杨桃倒矜持,雨再大,新叶旧叶都垂着头静静淌泪。白兰显然有点动心,一袭青衫,婉婷里裹不住翩跹的媚思,连花都苍白了。”雨的缠绵,石榴的丰盈,芭蕉的旺盛,芒果的亢奋,白兰的媚思,王国维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饱满似乎也预示了一份情感的到来,所有的景都仿佛撑不住含苞欲放的情,可这欲放的情里却有一些不祥之兆:芭蕉的反常、芒果的糟、杨桃静静地淌泪,白兰花的苍白,也暗示了云姑坎坷的命运。
云姑与画家幽会的地点也充满了幽秘色彩,“一幢荷兰时代的老大宅”,“萧疏闲冷”得很,荒疏而带点宗教色彩的神秘大宅,似乎也预示了云姑爱情的悲剧。董桥的写景不脱离开人物单纯写景,景里有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命运,景即人,人即景,景人合一,故事结束你会感慨:董桥笔下的一切,无往而非皆云姑。
2.诗化的白兰意向董桥写散文是按诗来写的,中国传统的诗歌理论有意象之说,而这篇散文里“白兰花”的意向出现了四次,每一次都出现在云姑人生的转折点,串联起故事本身的同时使故事轻愁中有了一点淡香,而白兰花的花语即纯洁的爱、真挚的情感,白兰花本身开得素淡,不张扬,有淡淡的芬芳,不热烈,却悠远绵长,正如沉淀在董桥记忆里的旧时月色,“要等到邻家云姑从大城里的中学放假回来,我心中才觉得那满园的雨花多了一层深意”。
比如文章开篇:“白兰显然有点动心,一袭青衫,婉婷里裹不住翩跹的媚思,连花都苍白了。”预示着云姑纯洁初恋的到来与萌动。又如云姑双亲棒打鸳鸯,云姑失恋,“云姑的脸色苍白,眼睛常常红红肿肿的”,可看见我时却只是“提醒我摘几枝漂亮的白兰花送给她,别让她房间里的玻璃花瓶老空着”。白兰花空了,恰如白兰花般纯洁的初恋落了空。文中花与人交相辉映,“花都苍白了”和云姑“玉白的脸”“苍白的脸”相叠合,构成了白兰似人,人似白兰的诗意感觉,也让人联想到“人面桃花”“丁香花”的意境。
3.诗意人物的叙写“她那年高二了,拢到背后编成松松一握辫子的长头发更浓更黑更亮,夜空中寒星似的眼神天生是无字的故事,藏着依恋,藏着叛逆,藏着天涯。她的鼻子不高而挺,雕得纤秀,鼻尖素素的,刻意呵护贴紧人中的那一朵工笔朱唇。云姑下巴也生得好看,尖而丰腴……”云姑与她的初恋情人画家幽会被我们小鬼发现:那男人光着膀子轻轻搂着云姑,云姑的辫子散了,玉白的脸紧紧偎在那座油亮的胸膛上。云姑与董桥时隔十二三年再见:云姑满脸是秀丽的沧桑,仿佛前朝一幅尘封的淡彩仕女。
在董桥笔下,云姑就是一幅淡然的水墨仕女图,眉眼不真切却有风致。而董桥也对这类女性有种特别的青睐,就像他青睐民国女子一样,这类女子美得不晃眼、美得不鲜艳明媚,表面沉静,实则叛逆,像他笔下的云姑、玉姐等,为爱特立独行,有自由和热情不羁的内心,自有一种真性情的淡然风韵,她们的美正如董桥谈自己的文字一般:“文字可以素服淡妆,也可以艳若天人,但万万不可毫无情致,毫不婉约。”
4.诗意淡然的叙写诗意的叙事从笔端流淌,人物背后的故事亦是娓娓道来:云姑是董桥的邻家姐姐,美得疏淡,她与一位穷画家相恋,但父母棒打鸳鸯,逼迫云姑中断了跟画家的恋情并堕了胎,此后,云姑辗转到了大陆,在上海结过两年婚又离了,然后跟一个侨生相爱同居,只身到香港等待与情人团聚,等了一年半,情人偷渡到香港与她团聚,临到最后一程淹死在大海里。后来云姑远嫁美国,但好景不长,先生中风下世,留下老年寡居、客居他乡的云姑。
云姑的命运一波三折,却被董桥轻描淡写得宠辱不惊,就像文章结尾处云姑所说:会在三藩市静静终老,要我放心。让人觉得这样起伏的故事表达得竟如此安静,一切都静静地发生,连人生的悲苦亦如是,所以云姑在经历了人生的跌宕后感叹:“一切都是命,横竖不由人。”在董桥看来,命运给予人的,都当安然地接受,所以,董桥说:“生平最怕读一些故意放下许多感情进去写的文章。感情真那么多,那么容易流露出来,这世界一定单纯得多了。写文章是智力的活动,不可太动感情,动了太多感情就不该写文章。”这与沈从文对生命的泰然与书写异曲同工,读《云姑》总会有种含蓄蕴藉的美,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教温柔敦厚的体现。
二、学识的知性
《云姑》本是怀人之作,一般而言,怀人的散文往往感性居多,知性不足,但董桥的这篇怀人之作除了上述的感性的诗意外,还表现出了学识的知性。
1.文学观的委婉表达董桥不动声色地把文艺批评放进散文叙事中,初读让人莫名其妙,但回味之后会发现这是董桥刻意而为。他在刻意间不着痕迹地表明自己的文艺观并以躬行实践告诉读者如何是为文之道。他议论道:“现在的小说不作兴描绘淡然的哀愁和淡然的美丽,文学堂奥上穿着衣服的人比不穿衣服的人少,常常是无端的猥亵伴着无端的欢笑”,“B.R.Myers说,现在三百页长的小说,其实只是小说封底作者照片的图片说明:小说都成小说家自我吹嘘的商品了”。
可以看出董桥随手拈来,为我所用的学识。他借BryanGriffin和B.R.Myers的酒杯,浇自己之块垒,间接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即反对现代主义的艰深荒诞,推崇古典的精致,反对文学的庸俗和空洞。
2.为文之道的躬身实践董桥曾说:“我写文章一向冷静,用功,很辛苦。”这篇散文可以说是董桥为文观的实践。
董桥在《云姑》里议论:“文评家抱怨现代主义吹捧艰深怪诞的文学艺术,高手笔下固然营造了不朽的巨构,低手只能强颜效颦,烘托不出时代动人的悲欢。”“这五六十年里,想起云姑我总会想起好看的小说。”“这许多年里,云姑的遭遇倒一直是我不忍心经营的长篇腹稿。”我们可以看出,《云姑》已经在董桥心里酝酿了很多年,当它以散文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你会觉得这更像小说,聚焦、伏笔、悬念、省略这些小说的笔法在这篇散文里都有运用。如运用伏笔,开篇写景暗伏云姑惨淡的初恋,写云姑“颧骨高起半分”,这在面相上被长辈们认为命运不济,暗伏云姑一生的命运。董桥说过:“小说里每一个情景,每一段文字都是‘伏笔’,绝不浪费,不可白说。易言之,小说中条条线索都该牵连绾合;故事要布局,文字也要布局,否则不成格局。”省略笔法如云姑中年后坎坷的命运,写成一部长篇也不为过,岂是千字可以描摹得完,但董桥一笔带过,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也是他不希望把悲的故事写得过悲的写作态度的体现,如此文中不一而足,正如董桥所说:“我以为小说、诗、散文这样的分野是不公平的,散文可以很似小说,小说可以很似散文。”所以,与其说读《云姑》是在读散文,毋宁说是在读一篇小说。
两条情感线和白兰意象双重的线索串连起整篇散文。文中两条线索交相出现:一是云姑情感多变多舛的线索,一是我与云姑从童年到中年到老年相互牵挂的情愫线索,两条线交织在一起,使文章有一种淡淡的温情,宛如一首老歌、一杯老酒,而白兰意象分别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部分四次出现,也串联起了文章的结构,情感线与白兰意向线交织构成了精美的结构,而这也是董桥苦心经营的结果,他说:“天下好文章都要有布局,一有布局,难免都有点造作,有点假;说文章写得‘真’,写得‘情见乎词’,其实意思是说文章布局好,假得好,造作得好,弄假成真。”
这样的经营招来了一些人的批评,而董桥对此的看法是:“或曰:拙文过分雕琢,精致有如插花艺术,反不及遍地野花怒放之可观云云。闻下不禁莞尔。尝与陈之藩书信往还谈论文章‘自然’之说,其见解甚精辟,大意谓:六朝诗文绘画皆不自然,却凄美之至;芙蓉出水虽自然,终非艺术,人工雕琢方为艺术;最高境界当是人工中见出自然,如法国妞儿貌似不装扮其实刻意装扮也。”因而,情感与白兰线索的双重串联结构可以说是董桥用心经营的结果,是有意为之。
董桥说:“我做人太小心,文章不敢做。”“从来不会写大文章。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希望读文章的人,只觉得在读一封远地来的家常信,那就好了。”这样的写作态度决定了我们读《云姑》时有怀旧的温情和诗意,有缱绻弥漫的情愫,有淡淡的哀与愁,还有董桥雅致机敏的学养。
[1] 董桥.旧时月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3.(文中所引《云姑》均出自该书,不再另注)
[2]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为苏州大学“当代华文散文国际研讨会”而作.见余光中集(第八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3] 董桥.文字是肉做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