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水在时间之下》看方方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2011-08-15陈自然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北唐山063000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
关键词:悲剧性方方水滴

⊙陈自然[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从《水在时间之下》看方方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陈自然[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河北 唐山 063000]

本文从《水在时间之下》这一文本入手,探析生命悲剧意识在方方小说中的表现,并探讨这种悲剧性生命体验的本质——对生命的理性认识和深刻的人文情怀。

《水在时间之下》 生命悲剧意识 生存 人文精神

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水在时间之下》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典型文本。海德格尔说,人是被抛入这个世界的;萨特说,人生就像是被抛上了一列飞速运转的列车。人在偶然中降临尘世,然后被时间的列车裹挟着一步步向死亡的终点靠近。存在主义这一关于人生的寓言构成了《水在时间之下》的精神内核和基本构架。主人公水滴的命运在她出生那一刻起就已决定,母亲的早产,父亲离奇的惨死,一系列偶然把一个本应生活优裕的女孩抛向了命运的谷底,从此开始了艰辛的旅程,经历无数坎坷后她终于在“戏子”的舞台上达到辉煌的顶峰,然而成功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既无数次被男人侮辱并玩弄于股掌之间,又在时代的漩涡中翻滚。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伪和丑恶,她断然抛开一切,退避繁华,隐居度日,孤独终老。

小说中,方方一如既往地关注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命运,但更显示出其超越性别立场、挖掘个体生命存在本质的意图。小说以“水”和“时间”这两个引起人丰富联想的词语作为题目的关键词,其意义不言自明——隐喻着人在时间长河里的悲剧性生存。

首先,从生命历程的角度看,水滴的一生是一出起承转合的精彩戏剧,人生的光彩、晦暗、清幽、污浊,一一上演。从水滴到水上灯再到杨水娣,这个抛物线般的生命历程,不单单属于这个以尖锐的呐喊挣扎于世间的女子,她的命运虽表面看上去离奇巧合,过于戏剧化,却是芸芸众生看似不同却本质相近的生命轨迹的象征。“水滴”的名字寓意深远——每个生命个体犹如茫茫大海里的一滴水,不仅渺小得难觅踪影,而且随波涛颠簸起伏,无力把握自己的生存,一切均交付给冥冥中的命运。偶尔有个别水滴企图跃出海洋的桎梏,点亮自己的生命之灯,然而这水上极微小的光亮在无边无际的暗夜是那么脆弱无助,它终究抵挡不住外界的侵扰,渐渐黯淡,直至消亡。

从生命哲学角度看,生命的走向及其本质注定是悲剧性的,无论曾怎样灿烂过,辉煌过,这个旅程的有去无回是不可逆转的,最后必以虚无、死亡为结局。19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社会、哲学、文学思潮所关注的就是生命的悲剧性本质、世界的无意义及人的应对与选择。对生存的真相方方看得极为透彻,她说:“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毕生精力和心血都浸透在过程之中,直到死都没有出现他想要的一个结果。而那个疾步走来的死,则是他注定的唯一的结果。所以,我总觉得,过程在有些人生活中是美丽和幸运,但在更多人生活中却发射着残酷的光芒。”①在小说里,她从不对自己意识到的生命本质做自欺欺人的粉饰,有着难能可贵的理性精神。

其次,这种生命悲剧意识还体现在人的精神生存上。人生存的低级层次是物质生存,高级层次则是精神生存。人类文明发展到现阶段,衡量其生命价值和幸福程度的标准乃是精神生存的充盈与否。与人类的初衷和愿望相背离的是,精神生存与物质生存并不简单地成正比关系,改善物质生存条件是相对容易的,而精神生存的提升却困难重重。在水滴身上,充分体现了二者的矛盾及其给人造成的悲剧性生命体验。儿时的贫困催生了水滴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并以为有了钱就会拥有幸福,可当她成功之后,金钱并未给她带来太多快乐,她的精神生存的基本状态永远是纠葛、矛盾的,爱恨情仇交织成难以突围的困境,尤其是对水家的复仇心理时时刻刻纠缠着她,对抛弃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李翠,对与自己的生活环境形成巨大反差的哥哥水文和水武,她找不到一种适当的情感来面对,苦苦受其折磨。

在水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普遍性的精神生存困境。人生在世,无论身处哪个阶层,其精神世界的冲突总是难以避免,利益纷争,情感纠葛,多数人不具备超脱的大智慧。精神困境的普遍存在是生命悲剧的深度体现。

这样,无论在生命的长度还是质量上,生存的悲剧性本质是无法回避无可更改的。这是《水在时间之下》蕴含的生命哲学理念。

《水在时间之下》是目前为止方方小说创作的一次最有力度的爆发,是她人生思想的生动展现。方方对待人生、命运乃至人的整体生存的态度,从新写实时期起就有着超乎一般女作家的冷峻,在其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她从各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其核心就是悲剧性生命体验。

在《风景》《黑洞》《落日》《出门寻死》《万箭穿心》等描写武汉底层人生存状态的小说中,方方揭开了生活中所有的温情面纱,让我们看到背后的真相——那是一种直逼人心的刻骨寒冷。生存层面的困窘直接导致了亲情、友情、爱情等人间美好情感的沦丧,对金钱和利益的追逐掩盖了人性本来的淳朴良善,兄弟相煎、母子反目、婆媳大战等悲剧和闹剧一一上演,冷酷的现实令人感到绝望。

聚焦知识分子命运的《祖父在父亲心中》《无处遁逃》《乌泥湖年谱》,则写出了人在社会历史风云中渺小的生存,展示了人的理想生存和现实生存的巨大鸿沟。知识分子群体面对时代风云变幻时表现出的懦弱乃至堕落,他们内心的痛苦纠结以及在这种状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放弃自我,向外界的强大力量低头,其精神深处的困窘,是他们“‘无处遁逃’的生命‘定数’”②。

以女性命运为题材的小说《奔跑的火光》《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何处是我家园》《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等,并不能看成是单纯的女性主义文本。与其说方方在关注女性,不如说她是借女性来写“人”,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迷茫无助,命运的偶然性因素对人生的决定性影响,是这些作品共同凸现的主旨。方方通过不同时代女性的悲剧性命运对人的生存发出了疑问:“何处是我家园?”

即使那些较为另类的警匪题材作品,如《行为艺术》《过程》《埋伏》等,也在通俗的外衣下蕴涵着现代人生观念——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是处在他人掌控之中。警察与匪徒的斗智斗勇、互相牵制,其实是普遍人生的一个缩影,在《行为艺术》中方方感叹道:“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何其渺小,他们永远相互操纵,彼此都活在对方的艺术过程之中。”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可算是人生最大的荒诞与悲哀了。

在这部厚重的《水在时间之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上小说的影子,并更深刻地领悟到方方的生命悲剧意识。水滴的一生,历经情感的荒芜,外界的摆布,命运的操纵,最后走向凄清孤独,以默默的死去了结一生。它是方方人生思想及创作理念的一次阶段性小结。

由以上对方方各种类型小说的梳理以及这部最新作品可以看出,她虽然以对1980年代后期先锋小说的反叛姿态崛起于文坛,并始终把“故事性”、“好看”作为写作的追求,但文本的内核却一以贯之地体现出一种以悲剧意识为主导的现代主义生命观,在写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的是荒诞性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与个人经历、阅历有关,我们注意到,致力于吸收现代主义思想而非现代主义形式的作家,大都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感受过实实在在的理想的坍塌与失落,由此形成对生命、生存的深度认识。方方说:“一个人什么时候由得了自己?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注定要与许多人打仗,一直打到他死,才能歇下来,真正做一回自己。这就是我们的人生。”③“每当我写小说的时候,那些被命运左右的人们,都会晃动在我的面前。他们焦虑、他们彷徨、他们不安,即使他们中也有从容者、坚定者以及自信得意者。但我仍然能在这些从容坚定或是自信得意人的脸上,看到隐藏在他们眼睛后面的软弱和无助。看着他们,人生的无常和个人的无力,就会奔来我的心头。”④这是她的人生观,也是她创作的指导思想,她的目光穿越历史和时间的迷雾,注视着一代又一代人与命运的搏斗,然而他们大都斗不过命,或头破血流败下阵来,或参透人生远离尘世,这看上去过于灰色,却是永远存在于那里的不争事实。

从方方小说中我们读出了这样的思想:无论从人类整体生存还是个体生存来看,幸福似乎都是遥远的事。她一写再写人生在世的彷徨与挣扎,虽不动声色,却有一种深刻的悲悯情怀渗透在字里行间。对人生悲剧性本质的面对方式不是逃避,而是正视,将其赤裸裸呈现,在表面的残忍背后是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救赎情结——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生存的真相,并有勇气正视生命的悲剧性本质,才有可能以更大的勇气挑战生命极限,在有限的时间里焕发出最灿烂夺目的光彩,即萨特所说的在无意义的世界里做有意义的“自由选择”,这是最具价值的人文关怀。方方透过生活表象透视生命悲剧的文本,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① 方方:《〈过程〉的过程》,《小说选刊》1998年第11期。

② 李俊国:《在绝望中涅 方方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2页。

③④ 方方:《一个人和许多人》,《中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4期。

作 者:陈自然,文学硕士,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台港文学。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悲剧性方方水滴
80年代款的媳妇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圆圆和方方
利用水滴来发电
水滴轮的日常拆解与保养办法
酷世界
圆圆和方方
文化碰撞下的爱情挽歌
隐身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