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张正见的诗作特色

2011-08-15毛振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杭州310012

名作欣赏 2011年14期
关键词:诗作

⊙毛振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杭州 310012]

论张正见的诗作特色

⊙毛振华[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 杭州 310012]

梁陈诗人张正见诗作颇多,因囿于严羽“虽多亦奚以为”之评等影响而被学者们关注不多。今仔细研读其诗作可以发现,其诗作题材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其宴享之作雍容华缛,极尽铺陈、壮丽之能事;山水诗具有清新自然,工巧流丽之气;边塞诗有开阔的想象力和气势,颇具声骨雄整之致。张正见在五言诗创作上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技巧,其诗作讲求声律对仗,比永明诗人更接近“近体诗”。

张正见 壮丽 清丽 雄壮 五言八句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曹道衡、沈玉成《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魏晋南北朝卷》认为应是梁普通后期至大通初年出生。张正见“幼好学,有清才”,十三岁得梁东宫太子萧纲赏识,“每自升座说经,正见尝预讲筵,请决疑义,吐纳和顺,进退详雅,四座咸属目焉”①。梁元帝立,拜通直散骑侍郎,迁彭泽令。因梁末战乱而避居匡俗山。陈代时曾任撰史著士、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张正见尤为精善“五言诗”,《陈书·张正见传》曰:“其五言诗尤善,大行于世。”②可见其在当时诗坛上具有很大影响。因囿于严羽评其“虽多亦奚以为”③和后世对梁陈诗歌“淫艳刻饰”④等的评价而为学者们关注不多。今仔细检阅其诗篇,亦可发现其诗作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化特征。陆时雍《古诗镜》曰:“张正见高韵凌空,奇情破冥,当于庾肩吾对垒。”⑤这些特色在其宴享、山水、边塞等诗作中有突出表现。

一、宴享之作与壮丽之气

侯景乱后,梁朝衰败,以萧纲、萧绎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已失去了群体性文学创作功能。入陈后很长一段时间,政局相对平稳。陈霸先即位后,提出“务在廉平”⑥的主张;陈文帝陈 “起自艰难,知百姓疾苦。国家资用,务从俭约”⑦,《陈书》魏征论曰:“世祖天姿睿哲,清明在躬,早预经纶,知民疾苦,思择令典,庶几至治。德刑并用,戡济艰虞,群凶授首,强邻震慑。”⑧宣帝陈顼继位后“亲耕籍”⑨、“旰食早衣”⑩。这些都为陈代文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陈书·世祖纪》载,天嘉元年诏曰:“新安太守陆山才有启,荐梁前征西从事中郎萧策,梁前尚书中兵郎王暹,并世胄清华,羽仪著族,或文史足用,或孝德可称,并宜登之朝序,擢以不次。”⑪只要“文史足用”便可“擢以不次”,于是文士们纷纷投靠于陈代帝王或权贵门下,形成了以文帝、宣帝、陈后主以及侯安都、陈伯固、徐伯阳等为中心的文学群体。

陈代高祖、世祖都“爱悦文义”⑫,他们奖掖后学、论议诗文,围绕着这些文学群体有一些大型的文会活动,宣帝北伐成功后“大会文武”⑬,侯安都等权贵数次招聚张正见等文武之士游宴赋诗,唱和盛况空前。《陈书·文学·徐伯阳传》:“太建初,中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民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郎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贺循、长史刘删等为文会之友,后有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亦预焉。皆一时之士也。游宴赋诗,勒成卷轴,伯阳为其集序,盛传于世。”⑭文学群体的频繁活动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有以诗文相尚的风气。曹道衡、沈玉成先生《南北朝文学史》认为:“陈宣帝太建时代,在那些为‘文会之友’的诗人中,以张正见所存的作品为最多。”⑮张正见与时人的诗酒文会、宴乐欢娱中所作诗歌颇具壮丽之气。如《置酒高殿上》曰:

陈王开甲第,粉壁丽椒涂。高窗侍玉女,飞闼敞金铺。名香散绮幕,石砚凋金炉。清醪称玉馈,浮蚁擅苍梧。邹严恒接武,申白日相趋。容与升阶玉,差池曳履珠。千金一巧笑,百万两鬟姝。赵姬未鼓瑟,齐客罢吹竽。歌喧桃与李,琴挑凤将雏。魏君惭举白,晋主愧投壶。风云更代序,人事有荣枯。长卿病消渴,壁立还成都。

此诗首先描写了陈王府第高窗粉壁、玉阶履珠的辉煌气势,然后描绘其中的高歌宴会,歌颂陈王甲第的豪华,美女如云宴饮的欢乐,明显有华壮之气。又如其《帝王所居篇》曰:

崤函惟帝宅。宛雒壮皇居。紫微临复道。丹水亘通渠。沈沈飞雨殿。蔼蔼承明卢。两宫分概日。双阙并凌虚。休气充青琐。荣光入绮疏。霞明仁寿镜。日照陵云书。鸣鸾背 鹊。诏跸幸储胥。长杨飞玉辇。御宿徙金舆。柳叶飘缇骑。槐花影属车。薄暮归平乐。歌钟满玉除。

作者用极为华丽的言语去表现“双阙并凌虚”、“歌钟满玉除”的雍容富贵气象,极尽铺陈、壮丽之能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此诗曰:“华壮可诵。”⑯

此外,《重阳殿成金石会竟上诗》“极排丽之长”⑰,描绘了重阳殿“共知崇壮丽,迢 与云连”的雄壮气势。《御幸乐游苑侍宴诗》描绘了“两宫明合璧,双阙带非烟”,“禁苑回雕辇,离宫建翠旃”的壮美气势,极具“华赡”⑱之气。《门有车马客行》“红尘扬翠毂,赭汗染龙媒。桃花夹迳聚,流水傍池回”,“琴和朝雉操,酒泛夜光杯。舞袖飘金谷,歌声绕凤台”,《煌煌京洛行》“千门俨西汉,万户擅东京。凌云霞上起, 鹊月中生”等把都市的繁华和歌舞升平渲染得淋漓尽致。以上诗作都是以缛丽的言语铺陈风物之盛,皆具雍容典雅之气。

二、山水诗作与清丽之风

张正见山水诗作构思巧妙,善于联想,具有清新自然、工巧流丽之风。王玫认为:“他的山水诗创作与梁陈其他诗人相比有独到之处,对南朝以来于写景中寓相思别情这一传统模式有所突破,全篇写景之作在诗中时时可见。”⑲如《游匡山简寂馆诗》:

三梁涧本绝,千仞路犹通。即此神山内,银榜映仙宫。镜似临峰月,流如饮涧虹。幽桂无斜影,深松有劲风。惟当远人望,知在白云中。

诗作前两句介绍三梁的威远,中间六句写匡山馆的清丽之美,描绘了如仙宫般的建筑,石镜之美与饮涧虹般的流水相映衬,幽桂与深松相对应,清雅而有情趣,这般仙境让人流连忘返。又如《秋日别庾正员》曰:

征途愁转旆。连骑惨停镳。朔气凌疏木。江风送上潮。青雀离帆远。朱鸢别路遥。唯有当秋月。夜夜上河桥。

此作即景生情,自然含蓄,境清意远,有“高亮之调”⑳。“唯有当秋月,夜夜上河桥”句利用月和人情等关系来加强艺术效果,给月涂上了感情色彩,可以推为佳句。再如《浦狭村烟度》:

茅兰夹两岸。野燎烛中川。村长合夜影。水狭度浮烟。收光暗鸟弋。分火照渔船。山人不炊桂。樵华幸共然。

此诗前四句看似敷衍梁简文帝《龙丘引》“浦狭村烟度”而成,先勾勒了茅兰、野火、村落、浮烟的白描图景,接着作者描绘了日落天暗,火光映照渔船,柴火、杂花相映成趣的闲居之乐。简直是“一幅完整的川野野暮景象”,“直接唤起诗人写作灵感的不是实景,而是景句,整首诗是艺术想象的产物。这使它看起来更带有一股浓郁的绘画风味”㉑。

张正见的“赋得”之作也自然清新而饶有韵味。朱奠培《松石轩诗评》曰:“张正见诗如春旛綵胜,金翠熠烁,联以珠玑,绎儘纤丽,剪截铺缀,似非大丈夫所为。”㉒其“赋得”之作重在发挥想象,用清丽之笔把描摹对象刻画得形神兼备。如《初春赋得池应教诗》曰:

遥天收密雨,高阁映奔曦。雪尽青山路,冰销绿水池。春光落云叶,花影发晴枝。琴樽奉终宴,风月岂云疲。

诗作勾画了春暖乍现时水池的景色,“密雨”、“奔曦”、“冰雪”、“春光”、“花影”等物象剪裁得当,共同构筑了初春雨霁的水池之景,呈现出明丽、雅静之美。王夫之《古诗评选》曰:“全不杀池说,字字有池,亦已凌空写影。”㉓又如《赋得白云临酒诗》曰:

白云盖濡水,流彩入渑川。疏叶临嵇竹,轻鳞入郑船。菊泛金枝下,峰断玉山前。一朝开五色,飘飘映十千。

诗作以清新笔法描绘了白云覆盖下的濡水之景,在白云流彩飞逸的映照下,竹木枝叶疏朗,郑船轻鳞泛泛,菊花遍野,香飘满山。陆时雍《诗镜总论》曰:“《赋得白云临酒》‘疏叶临稽竹,轻鳞入郑船’,唐人无此想象。……此皆得意象先,神行语外,非区区模仿推敲之可得者。”㉔

此外,《从永阳王游虎丘山》“沧波壮郁岛,洛邑镇崇芒。未若兹山丽,岧峣擅水乡”描绘了虎丘山波涛汹涌,山河壮丽之美。《湓城诗》“城花飞照水,江月上明楼”颇有意境,飞动灵妙。《陪衡阳王游耆 寺诗》“清风吹麦陇,细雨濯梅林”句“雅净似唐人”㉕。《与钱玄智泛舟诗》“叶尽桐门净,花秋菊岸明”,《还彭泽山中早发》“残暑避日尽,断霞逐风开”,《行经季子庙》“野藤侵藻井,山雨湿苔碑”,《和衡阳王秋夜》“萤光连烛动,月影带河流”等都表现出了异样的清丽之气。

三、边塞诗作与慷慨雄壮之气

张正见诗以乐府为多,其边塞乐府诗具有开阔的想象力和气势,善于描绘边关之士建功立业的豪情,表现出慷慨的英雄气质,得“声骨雄整”㉖之致。阮忠先生说:“在陈代的边塞诗人中,张正见是最见英雄豪气的一位。”㉗如《君马黄》其二曰:

五色乘马黄,追风时灭没。血汗染龙花,胡鞍抱秋月。唯腾渥洼水,不饮长城窟。讵待燕昭王,千金市骏骨。

作者借马喻人,通过马的雄壮奋战,写出英雄浴血沙场的气魄和抱负,显现了其应战时的信心与勇气。诗作感情充沛,气势雄浑,苍劲有力。又如《紫骝马》曰:

将军入大宛,善马出从戎。影绝乾河上,声流水窟中。似鹿犹依草,如龙欲向空。须还十万里,试为一追风。

作者通过描写马之英勇来表现边关士卒高扬的生活情趣和浴血报国的决心,显现了豪迈慷慨的英雄情怀。

张正见善于描写边塞的凄苦之境,以此衬托士兵作战的雄壮之气。如《度关山》:

关山度晓月,剑客远从征。云中出迥阵,天外落奇兵。轮摧偃去节,树倒碍悬旌。沙扬折坂暗,云积榆溪明。马倦时衔草,人疲屡看城。寒陇胡笳涩,空林汉鼓鸣。还听呜咽水,并切断肠声。

此诗紧紧围绕“度”字展开描写,先写行军像云中出来的阵势,像天外落下的奇兵,很有气势,然后描写人疲马乏,陇寒林空之境。诗作苍凉悲壮,“异想特致”㉘,近似盛唐边塞诗作。又如《雨雪曲》:

胡关辛苦地,雪路远漫漫。含冰踏马足,杂雨冻旗竿。沙漠飞恒暗,天山积转寒。无因辞日逐,团扇掩齐纨。

此作抒写了边塞雨雪交加、风凄旗断的苦寒险恶之景。“含冰踏马足,杂雨冻旗竿。沙漠飞恒暗,天山积转寒”句具有北朝文风悲凉苍劲的特点。再如《饮马长城窟行》:

秋草朔风惊,饮马出长城。群惊还怯饮,地险更宜行。伤冰敛冻足,畏冷急寒声。无因度吴坂,方复入羌城。

此诗描写边塞的萧瑟荒凉,渲染戍边将士的辛苦,比之陈后主的同题而作的诗要慷慨得多。

张正见还善于借古题描写战争的雄壮气势和激烈场面。如《战城南》曰:

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云屯两阵合,剑聚七星明。旗交无复影,角愤有馀声。战罢披军策,还嗟李少卿。

此诗开头就描写了北边有敌骑,城南又短兵相接的战争氛围。中四句描写剑光闪烁,旗帜交错,角声频响的激烈搏杀场面。之后,作者还有自己深沉的感慨,慨叹要像李少卿那样浴血沙场。

当然,在张正见的边塞诗作中不乏思乡羁旅之情。如《陇头水》其一曰:“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湍高飞转驶,涧浅荡还迟。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流水的呜咽与征人的离别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感人肺腑。《君马黄》(其一)“幽并重骑射。征马正盘桓”,“出关聊变色,上坂屡停鞍”,《陇头水》(其二)“欲知别家久,戎衣今已故”,《星名从军诗》“欲知客心断,危旌万里悬表”等表现出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写出了边卒羁旅思乡的愁苦。滋味者也。”㉙五言诗在两汉形成之后,经过魏、晋、宋的发展,格律化日益显著,到梁陈诗人张正见,五言诗特别是五言八句诗的发展更趋成熟。

张正见所参与的文学群体的文会活动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样的群体活动使得集体或群体创作集中于某一诗体。南朝以前,五言诗篇无定制,主要以多于八句的长篇为主,四句的短篇较多,八句的形式极少。晋宋时期,五言诗仍旧以多于八句的篇制为主,但其篇幅有所缩短,趋向于十句、十二句的体制,四句、八句的体制都有所增加。五言诗在齐梁陈趋于成熟,呈现出趋于短小、固定的大势。吴小平先生据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统计,齐、梁的五言八句诗各占其总五言诗数的约29%,而陈代五言八句诗占有其五言诗总数高达55%,无论数量还是比率,都远远超过其他形式的诗,占有明显的优势㉚。而张正见五言诗有50首,其中五言八句诗37首,主要集中于其“赋得”为题的诗作中,有21首之多。

五言八句体式的成熟是张正见诗作律化的重要标志。吴小平先生认为:“当这种形式(五言八句)与声律和对偶完美结合时,便构成了五言律诗,因此,五言八句式便成为五言律诗的句式基础,成为五律的必要条件。”㉛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曰:“张正见、江总持之流,或数联独调,或全篇通稳,虽未有律之名,已浸具律之体。”㉜张正见诗作上承永明声律论和齐梁以来诗歌声律的追求而显现出更为精工的格律特征。如《关山月》曰: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验盈虚理,方知道路赊。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此诗声律、对偶、篇制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完全符合“粘对”规律,押“麻”韵。明胡应麟《诗薮》认为此诗“真唐律也”㉝。此外,张正见《刘生》《赋得题新云》《紫骝马》《从籍田应衡阳王教作》之三、《和衡阳王秋夜》《陪衡阳王游耆阇寺》《对酒》《秋晚还彭泽》《雨雪曲》《从军行》《薄帷鉴明月》《战城南》《赋得山卦名》《公无渡河》《度关山》《采桑》等皆格律谨严。而其七言诗《赋得佳期竟不归》“超过同时人的其他作品而可以和唐人成熟的歌行争胜”㉞。

明人陆时雍认为:“庾肩吾、张正见,其诗觉声色臭味俱备。”㉟张正见的诗作涉及多种题材内容,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也多有可取之处,在梁陈诗坛上显现了自己的特色。

四、精于五言格律之美

钟嵘《诗品序》曰:“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

①②⑥⑦⑧⑨⑪⑫⑬⑭ 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469页,第470页,第33页,第66页,第118页,第77页,第82页,第55页,第61页,第468—469页。

③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21页。

④ 元稹:《新刊元微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页。

⑤ 陆时雍:《古诗镜》卷二十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7页。

⑮㉞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第267页。

⑯⑰⑱⑳㉒㉕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336页,第341页,第340页,第536页,第334页,第341页,

⑲ 王玫:《六朝山水诗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

㉑ 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12页。

㉓ 王夫之评选,张国星校点:《古诗评选》,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⑩㉟ 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9页,第1409页。

㉗ 阮忠:《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244页。

㉙ 钟嵘著,曹旭注:《诗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36页。

㉚㉛ 吴小平:《中古五言诗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页,第251页。

㉜ 胡震亨:《唐音癸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页。

㉝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明诗话全编》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487页。

本文系浙江省2009年度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毛振华,文学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系讲师。

编 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猜你喜欢

诗作
现象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浅析古代诗人与“丧文化”
浅析古代诗人与“丧文化”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李白与杜甫的不同分析
蒲松龄《重阳王次公从高少宰、唐太史游
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