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祯《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之解读
2011-08-15熊泽文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004
⊙王 琴 熊泽文[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4]
王士祯《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之解读
⊙王 琴 熊泽文[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 乐山 614004]
王士祯在停留嘉州短短两天的途中,共留下题咏嘉州风物的诗歌二十二首,对嘉州名胜各有咏及。其中“高望”这一地名在题目中凡三次出现。王士祯不仅多次咏及高望,还专门有七言歌行《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以“高望”为落脚点,对峨眉与三江胜景做了穷形尽相、铺张扬厉的刻画。结合王士祯的《蜀道驿程记》及其他史志著作、以“诗史互证”之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
王士祯 《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 “诗史互证”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阳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在康熙诗坛独擅胜名,为当时文坛领袖。据《清史稿》记载,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王士祯典四川试。在此期间,曾游览嘉州,此间历程,就形诸入蜀诗篇,而尤详于日记体裁的《蜀道驿程记》。既然如此,将《蜀道驿程记》的内容与王士祯嘉州诗作相联系,必将有助于我们弄清诗人的行踪并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由笔记可知,王士祯于初一抵嘉州,初二晚由水路抵犍为,在嘉州境内所停留的时间不足两天。①在这短短的两天之中,共留下题咏嘉州风物的诗歌二十二首,其中,五绝五首,七绝十首,七律六首,七古一首。而且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从题目来看,对凌云山、竹公溪、高望山、大佛石、注易洞、清音亭、洗墨池、尔雅台、乌尤寺等嘉州风物都有题咏。而题目中涉及到“高望”凡三次:《入嘉州问丁东院无知者,过高望山址废寺,郑生曰:“丁冬寺也。”访方响洞尚存,感而赋诗》《三登高望楼作》及《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可见“高望”出现频率最高。虽然《入嘉州问丁东院》一首主要咏及“丁冬寺”、“方响洞”,“高望山”只是因路过而顺便提及,可存而不论。《三登高望楼作》则明确显出一而再、再而三登高望的情形。在停留时间如此短暂(两天)的情况下,三登高望,可见高望之吸引与重要。《三登高望楼作》是一首七律:
风流曾说荔枝楼,阑槛高明压四州。
峨顶晚霞寒白雪,江心残照出乌尤。
云烟早暮还殊态,枫桕丹黄只似秋。
自笑心情无赖甚,清晨临眺不梳头。
这首七律体现了王士祯诗歌的一贯风格,用笔疏淡、含蓄深蕴而意在言外,自是“神韵”一派。但由于七律体制篇幅有限,吟咏似未尽兴。所以再以七言歌行《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作酣畅淋漓的歌咏。《清史》评王士祯“以神韵为宗,取司空图‘味在酸咸之外’、严羽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标示指趣”②。那么,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意赅的绝句或律诗肯定是神韵理论最好的载体,而七古一般气势奔放,篇幅长、容量大,与“神韵”的审美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而一向以“神韵”自矜的王士祯能突破自己的藩篱,在七律之外,还因“高望”作七古一首,可见“高望”的吸引力。下面就好好分析一下《登高望山绝顶望峨眉三江作歌》,弄清楚“高望”魅力何在,使得王士祯要反复登临、题咏。
高望,《方舆胜览》载“高标山,一名高望,乃府之主山,岿然高峙,万象在前”③。高望山乃嘉州的主山,就是今天的老宵顶。那么,高望山上有着怎样的风景呢?这首诗歌会告诉我们答案。
四海复四海,九州还九州。
《初学记》载:“四海之外,皆复有海”④,《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又说:“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⑤诗歌从茫茫宇宙落笔,四海、九州极写宇宙之无穷与浩瀚,起句开阔,气象宏大,一开始就有强烈的时空意识。
河伯海若更相笑,蝼蛄何足知春秋。
此句用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庄子》中的典故,结合下文来看,当是以自嘲曾观赏嗟叹的名山风景和登高望楼所见,与四海、九州相比,不啻如河伯、蟪蛄之见。虽然如此,作者仍大力描写所见之风景,正如大鹏展翅高飞须借助六月之大风,虽然有所待,但无害于庄子的赞叹之情并大书特书。河伯海若更是承接“四海”之句。
今年辞帝蓬莱宫,乘风偶作西南游。
由“蟪蛄”很自然联想到同出自《逍遥游》的“御风”,自然引出“乘风偶作西南游”句。《清史》记载:“十一年,典四川试。”⑥据史书记载,在典试四川之前,王士祯已累迁至户部郎中,这次典试四川,自然要离开京城。蓬莱宫,皇帝所居之处也。
中条姑射不足数,失喜太华扬高旒。
河潼远坼巨灵跖,钩梯百丈临龙湫。
终南太白幻云物,秦栈诘曲哀猿愁。
王士祯从帝京出发,经山西、陕西入川。一路行来,名山大川、路途风景形于笔下。其中,位于山西境内的有中条山、姑射山。位于陕西境内的有太华、终南和太白山。在王士祯眼中看来,中条、姑射山的景色平平,无甚出奇。终南山和太白山因多被云雾遮拦,景色也无甚可观,只有华山给了诗人一个惊喜。“河潼”,黄河潼关也,正处于陕西、山西交界处。跖,同“”,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巨灵跖,薛综注说巨灵劈开华山以通河流,手足之迹至今还留在华山上。⑦又根据当地的传说,华山与山西境内的首阳山本为一条山脉,因山势阻挡了河水的流势,致使水患苦民。巨灵神劈开此山,使水流通畅,而首阳山和华山也一分为二,首阳山留有巨灵开山的脚印,而华山东壁有五指分明的巨灵仙掌。从诗歌来看,王士祯也听到了这一传说,坼,分裂、裂开也。“河潼远坼巨灵跖”正是描绘了位于山西、陕西边境的黄河将原为一体的首阳、华山远远隔开,也将巨灵的手印和脚印分裂开来。考之《蜀道驿程记》,王士祯登首阳山时,只见黄河、潼关就在脚下,而远处的华山也三峰峭拔,迥出天外,⑧所以“河潼远坼巨灵跖”连上句“失喜太华扬高旒”当是诗人即将入陕时,在首阳山上见到种种风物,并联系当地传说,故有此语。“钩梯”“、秦栈”两句当是描绘入蜀后的路途险峻。钩梯,乃是一种攻城的工具;龙湫,上临瀑布的深潭。“钩梯百丈临龙湫”句是描绘蜀道陡峭难行,且山道临着深渊。秦栈,王绮注曰:“入蜀之道,山路悬险,不容坦行,架木而度,名曰栈道。”⑨这两句诗不由让人想到李白“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之句。以上六句打乱了时空顺序总写从京入蜀途中的所见所感,以中条、姑射、终南、太白来衬托华山,既惊喜于华山景色,复慨叹蜀道之险。
锦城小住五十日,岷山秀色垂帘钩。
青城玉垒尻首接,灌口屈注双江流。
在经过艰险又奇崛的路途后,诗人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成都。对于在成都主持考试这样一件大事,诗人只字未提,只有“小住五十日”一笔带过。对于锦城周围的岷山、青城山、玉垒山、灌口等景点也是提及而已。为下文蓄势。
兴极欲踏大峨脊,却骑瘦马来龙游。
也许是成都周遭秀美的景色让诗人兴致勃勃,起了游峨眉山之念。大峨,即峨眉山。《方舆胜览》载“:大峨山在峨眉县南百里,两山相对如峨。”⑩龙游,嘉州古名。《蜀中名胜记》曰“:盖嘉州之名,始于后周,而自周以前,止曰汉嘉郡,曰龙游县耳。”⑪而龙游之名其来有故。《隋书·地理志》记载,称“平陈日,龙见水,隋军而进,开皇十年改名焉”⑫。
嘉州罨画枕江上,孤峰飘渺东南浮。
此两句总写嘉州地形。嘉州地形得天独厚,岷江、大渡河合流于凌云山大佛脚下。孤峰,即乌尤山也“,在九顶山之左,旧名乌牛,突然于水中”⑬,“突然于水中”正描绘其无所连缀而突兀而起,所以被称为孤峰。整个嘉州城被江水环绕,如同睡在江面上。凌云、乌尤二山在嘉州城的东南面与嘉州隔江而望,风景如画。
神霄玉清有遗迹,登临可以销烦忧。
踏泥盘盘到绝顶,江山披豁开双眸。
从《蜀道驿程记》得知,王士祯乃冒雨骑行抵嘉州,自然道路泥泞,盘盘,道路崎岖貌也。此句形容站在山顶,所见豁然开朗,让人眼睛一亮。
峰峦八面簇金碧,下瞰江海如浮沤。
高望山既为城中绝顶,站在此处,不仅嘉州城和凌云、乌尤尽收眼底,如在脚下,远处的山峰也明灭可见。据《蜀道驿程记》,登高望楼四望,“其西三峨耸峙”,“稍南乌尤、马鞍二山鳞次”。⑮《吴船录》也记万景所见:“远山飘渺明灭,烟云无际。右列三峨,左横九顶,残山剩水,间见错出。”⑯“金碧”当是形容嘉州城中富丽辉煌。《蜀道驿程记》叙嘉州城郭,“金粉画图”⑰,所以“峰峦八面簇金碧”句描绘出嘉州周围山峰横陈,嘉州城郭富丽煌煌之景象。“浮沤”,原意为水面泡沫,此处指从山顶望之,波涛汹涌的江流就好像是泡沫那般无足轻重了。可见登高望山而小江海啊!以上紧承“兴尽欲踏大峨脊,却骑瘦马来龙游”之句转入对嘉州风物的描绘。先总叙嘉州地形,次叙写登高望山之行程,再总括登楼所见之高远景色,过程历历分明。下面再对所见胜景加以浓墨重彩之细叙。
八十四盘在衣带,气凌五岳骄公侯。
暮云早雪忽明灭,兜罗绵现无时休。
岷江从东来,奔腾回万牛。
沫水汇青衣,颠簸千斛舟。
三江九峰倏然合,丹崖翠嶂穷雕锼。
此六句则着重描绘三江交汇胜景,乃题目“望三江”之叙写。
《蜀道驿程记》记载登高望山顶四望:“其西三峨竦峙,青衣、沫水自西来,会于双湖。岷江自北来,经平羌峡,至凌云山前,三江合流,浩淼无际,凌云九峰相接。”㉓凌云山下乃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水势湍急,有不少渔舟于此被浪涛打翻。“奔腾”与“颠簸”正刻画出江水湍急奔扬、江流浩荡汹涌之态势。九峰,凌云山又名九顶山,包括集凤、栖鸾、望云、就日、丹霞、拥翠、兑说、祝融、灵宝九座山峰。㉔三江交汇于凌云山下。凌云山山体为红色,山上植被丰富,自然是丹崖翠嶂。“三江”两句对仗工整,笔力雄伟。其中“三江”与“九峰”、“丹崖”与“翠嶂”既句中自对、又上下相对。“穷雕锼”:正因为三江交汇处水势湍急险要,常有渔舟倾覆,所以海通法师才依山凿佛以镇水患。佛像“高三百六十尺,顶围十丈,目广二丈,为楼十三层,自头面以及其足,极天下佛像之大”㉕。整个工程历时九十年,且佛像神态华美安详,比例和谐,雕工精湛,堪当“穷雕锼”也。
江山奇丽冠天下,何意绝景来蛮陬。
古人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范成大云:“汉嘉登临山水之胜,既豪西州,而万景所见,又甲于一郡。”㉖高望山万景楼之优越地理位置,一致于此,范成大还在《万景楼》诗前注释中反复赞叹“楼在汉嘉城中山上,登览绝胜,殆冠西州,予令画工作图以归”㉗。流连不舍之情、缱绻倾慕之意跃然笔端。“蛮陬”,泛指南方边远地区人民聚居处。嘉州地处西南,虽远离中原文化经济中心,但钟灵毓秀,景色绝佳,殊可叹也。
万景楼备受赞誉的根源是因了高望山的地利形便。王士祯深谙此意,所以题目直接点出“高望”之名,并反复题咏,可谓有识也。
天风蓬勃日西坠,搔首欲去仍淹留。
荆吴万里自兹始,来朝起舵寻巴丘。
在尽情领略了大好河山后,山高风急,天色已晚,“搔首欲去仍淹留”更见出作者怅怅不舍之情。典试四川后,王士祯由嘉州从水路出蜀。岷江流出蜀地后被称为长江。“荆吴”即荆楚吴越之地,今天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万里,当是指岷江(长江)将要流过的漫漫长途。巴丘,地名,在今江西省内。“来朝起舵寻巴丘”不过是承着上句之笔势,以吴楚之地的一个具体地名为奔流万里的水势回旋停蓄,也为全文的文气文情画上句号也。虽然,流连缱绻之情恰如水势,虽停蓄于巴丘,而奔流之意,未尝止息也。这正得“神韵”意在言外之风致。
此诗从茫茫宇宙落笔,由入蜀途中中条、姑射衬出华山,由华山衬出峨眉,由峨眉再转而描绘三江胜景,得出江山奇丽冠天下之慨叹。不同于《三登高望楼作》的淡远清幽,含蓄不尽。整首七古气势开阔,笔调纵横而内在感情饱满,不仅明确发出“气凌五岳骄公侯”、“江山奇丽冠天下”的赞叹,而且多次用到“奔腾”、“颠簸”“蓬勃”等很有力量的字眼,显现出一种不同于“神韵”诸作的激昂之美。而末尾的意在言外,情韵袅袅又显“神韵”之致。可见此诗层次的多样与风貌的丰富。
①⑧ ⑭⑮⑰⑲⑳㉓ 王士 祯.蜀 道 驿 程 记[DB/0L].国 家 图书馆数字资源库http://res4.nlc.gov.cn/index_dfz_detail.jsp?searchword=respeople%3D%27%CD%F5%CA%BF%EC%F5%27&presearchword=bookname%3D%27%CA%F1%B5%C0%E6%E4%B3%CC%BC%C7%27&channelid=75012&record=4&marcid=312001092627&channel=75012
②⑥ 赵尔巽.清史稿·列传五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6.
④⑧ 许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114.
⑤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2344.
⑦ 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37.
⑨ 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840.
⑪⑱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M].丛书集成初编 3193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167,172.
⑯㉕㉖ 范成大.吴船录[M].丛书集成初编3153 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8,8,8.
㉑ 陆深.蜀都杂抄[M].丛书集成初编 3190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2.
㉒ 释法云.翻译名义集[M].四部丛刊初编子部卷七·沙门服相篇六十一.上海:上海书店,1989.
㉗ 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54.
乐山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O806
作 者:王琴,硕士,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熊泽文,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