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

2011-08-15马彩娥邯郸学院河北邯郸056002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
关键词:新世纪乡土农民

⊙马彩娥[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2]

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

⊙马彩娥[邯郸学院, 河北 邯郸 056002]

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我国农村和农民正在经历着转型与新生,也经历着历史巨变带给他们的隐忧和阵痛。新世纪的乡土小说如何表现这千年不遇的时代主题?本文主要从逃离故土、留守家园、田园荒芜三个方面分析当下乡土小说的主题表现形态以及在写作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城市化 新世纪 乡土小说 主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再一次加快。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与这些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比重稳步上升,人们的物质面貌和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

在这千年不遇的历史大转变中,当前我国农村和农民经历着转型与新生,也经历着历史巨变带给他们的隐忧和阵痛。我国现有的9亿农业人口,将有大约6亿农民逐步改变自己的身份,由农业转入非农业。也就是说,必然会有大量的农民的身份发生变化。即便现在仍然留居农村的农民,因不再固守本业,身份将出现模糊化、多重化、淡化、游移化等历史性变化。怎样表现传统的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所思所想,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矛盾和交融,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撞击和转换等一系列的问题为农村小说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和最佳的契机。新世纪的乡土文学如何观照变革中、转型中的中国农村和农民,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

乡土小说从广义的角度讲就是描写农民和农村的小说,自新文学诞生以来,它呈现出四个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分别以鲁迅和沈从文为代表的风格迥异的“乡土文学”①;40年代以“赵树理方向”②进行创作的解放区文学;17年合作化小说;新时期以高晓声为代表的农村小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上出现了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乡土小说的创作与评论集体退隐,所剩无几的乡土小说作家在思想探索上陷入困顿,在艺术追求上鲜有创新,力作和精品有所下降。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回归,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农民工与城市、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农民与土地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日益凸显,所以,近年来,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又有了繁荣与复兴之势,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作家和作品。《城的灯》(李佩甫)、《泥鳅》(尤凤伟)、《天高地厚》(关仁山)、《水乳大地》(范稳)、《受活》(阎连科)、《石榴树上结樱桃》(李洱),还有孙惠芬的《歇马山庄》《上塘书》、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秦腔》。短篇小说中有李锐的“农具系列”,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大变革和大动荡,在文坛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些乡土小说的题材在时间跨度上比较大,多数作品反映的是建国以后一直到今天,中国农村的发展与变迁。纵观这些小说,它们在主题类型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逃离故土——从乡村到城市,边缘人的生命之痛

城市化进程,使农民不再固守本业,他们或为生存所迫背井离乡,或为一个富裕的梦想,投奔城市寻求新的生存之路。在他们从乡村到城市的过程中,农民们又承受了多少“现代化的阵痛”,作为异乡的城市给了他们怎样的梦想,寻富之路又充满着怎样的艰辛和坎坷。当下的乡土小说在进城农民的生命之痛上做了充分的表达与书写。

李锐的《颜色》写一个乡村的青年到城里以后内心的迷惘和生存的痛苦。作者在小说中关注最多的是这个人的心灵,着重表现他蹲在路边寻找雇主的时候眼中所看到的城市景象和所思所感的心理状态。他看到在这个人流熙攘的城市中,吸引人们眼光的是口红广告中鲜红的嘴唇,是家乡的小芳融入城市后在人群中妖冶的身体,还有行为艺术家洗去颜色之后呈现的欲望的肉体。而他就像一个静物,在马路边一坐几天也等不到自己的雇主。匆忙的城里人没有人意识到他的存在,也没有人了解他内心的寂寞和悲哀,他与城市的关系在小说中就呈现为一种隔离和边缘的状态。

刘庆邦的《神木》又从另外一个侧面表现了离家农民在外面的生存状态。他写的是矿难,但不是我们习惯意义上的对矿难的谴责,小说主要写的是一些在外谋生的民工把那些在外急于挣到钱而又性情愚钝的民工骗到小煤窑下杀死,伪造事故现场,然后以民工亲人的名义向窑主诈钱。作品关注的一方面谴责害人者为了生存可以失去人性,失去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和良知,他们以对方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也描写了逃离故土的农民的生存的艰难,离开家乡,走向城市,等待他们的是实现一个黄金的梦,还是走向一个死亡的陷阱?刘庆邦在小说中更多地展示了现实的黑暗与残酷。

有的小说还表现了打工者在城市里的身份与灵魂漂泊无依的痛心感受,林坚的《别人的城市》中打工仔段志在城市中受挫后不得不离开城市回到故乡,在他眼中这城市属于别人,但曾经的城市生活使他无法再回归乡下生活,最后又不得不返回城市。

二、留守家园──在贫穷和权力的夹缝中挣扎与生存

在当下的农村,一部分人离开故土,到异乡寻梦,一部分人还固守在土地上,延续着祖祖辈辈的耕种方式繁衍生息。新世纪的部分作家把他们的目光再次投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我们看到在留守家园这个主题的叙事上,作家更多的是表达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乡村权力和乡村苦难的书写,这基本延续了“五四”以来农村小说的写作传统。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是一篇批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力作。家贫如洗的德山老汉在上面扶贫帮困的活动中接受了刘副专员赠送的一对昂贵而又娇气的外国羊,村长和乡长对老汉的交代就是“羊只能喂好不能喂坏,这是政治任务”。于是羊就成了专员权力的象征,老汉为了表达自己对领导的感恩,为了羊能够在这贫瘠的荒寒的高原上活下去,德山老汉最后是倾其所有,连他唯一的女儿也因这对羊而失去了幼小的生命。小说用荒诞的手法写了一出由权力异化导演出的扶贫闹剧,而后又酿成家破人亡的悲剧,阎连科《白猪毛黑猪毛》用现实和荒诞结合的手法,写农村基层干部的权力之大,人们争抢着去替开车撞死人的镇长坐牢,都愿当“镇长的恩人”,为的是给上学毕业的弟弟找到工作,或者是为了自己能娶上媳妇,“因为镇长掌握不少权力,官位、权力能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难题”。③在官位和权力面前,农民群体的反应多是崇拜、仰慕与敬畏,这恰恰是一种弱者心态的表现,根宝的身上就体现了一位弱势村民攀权的悲喜和无权的酸涩。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没有与民主、法制、人权发展同步,在赵树理小说中曾经出现的乡村恶霸和乡村权力对农民的欺压依然是今天一些农民真实的生存处境。

三、躁动的乡村和荒废的田园

贾平凹的《秦腔》是新世纪乡土小说中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对当下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变迁做了流年碎影的忠实记录。城市化,中国的农村何处去?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正在变革和动荡的乡村,夏天义这位清风街的“土地爷”,他代表一代人对土地的捍卫和固守。因为这种理念,他与君亭的搞市场、搞经济的想法唱对台戏。当国道改造要侵占清风街后塬的土地的时候,身为村干部的夏天义组织村民去挡修国道,并为此而背了个处分。正因为对土地充满了感情,所以夏天义担任村干部时最大的一个愿望便是能够在七里沟淤地成功,他把外出打工农民荒废的土地自己耕种,他带领哑巴和引生在七里沟孤军奋战,最后因为大面积滑坡,他的生命最终和土地融为一体。这样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老农民的去世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我们这个时代对土地情感的断裂和逃离。“秦腔”这个古老的传统的剧种在乡村的消逝更有力地说明着当下中国乡村世界的衰颓与凋敝。《秦腔》还表现了在时代的巨变面前,乡村人心的躁动与不安,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在挣扎,宁静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在我们的视野中已经渐渐远去,正如谢有顺所评论的“随着夏天智和夏天义的死,清风街的故事也该落下帷幕了,而那些远离故土出外找生活的人,那些站在埋没夏天义的那片崖坡前的清风街的人,包括‘疯子’的引生,似乎都成了心灵无处落实的游离的孤魂,正如夏天义早前所预言的‘农不农,工不工,乡不乡,城不城,一生就没根没底地像池塘里的浮萍’,一片茫然”。④

赵大河的《北风呼啸的下午》更是写了土地的荒废和农民对土地的逃离。小说写“开春以来,我们这儿的农民快跑光了。连续二十多天来,‘东风’大卡车(坐不起客车)没日没夜地满载着外出打工的农民奔向祖国四面八方的城市”。外出的人越来越多,荒废的土地在逐年地增加。西北风在不停地呼啸,充满希望的田野如今变成了冷落与荒凉的所在。

有人讲,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解放之路。在这解放的过程中有欢欣,有眼泪,有痛苦,有机遇,有希望。新世纪的乡土小说对当下的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和农民经历的欢欣和痛苦做了充分的展示和书写。但在阅读了大量作品之后,并没有得到自己期待的阅读效果。笔者认为这些作品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存在着模式化和雷同化的现象。这种模式和雷同就是乡村的苦难叙事,以及苦难中意志和挣扎。作品几乎都在写苦难,除了苦难之外,我们看不到当下乡村的其他景象,除了苦难之外,农民还有没有其他的生存方式,新世纪的农民还有没有其他的身份和形象?

其次,对当下农村生活的表现行而下的呈现多,形而上的思考少。好多作品都是一些浅显的问题小说,把问题提出来,小说也就结束了。人心的丰富和人性的丰富在作品中得不到展现。正如段崇轩所说,当下乡土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解剖、对乡村历史的熟悉和展示、对农民性格心理的把握与表现、对乡村小说文体的驾驭和营构,好像都不缺。细细品味,缺少的似乎是一个形而上的无形世界,譬如思想、精神、理性、理想之类,譬如激情、气度、视野等。一个斑驳陆离的现实乡村世界,失去了丰盈鲜活的精神王国,自然难以激动人、震撼人和陶冶人。而根源则在乡村小说作家主体精神的贫困上”。

第三,从乡土小说的叙事姿态来看,好多作家沿袭和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的启蒙叙事,他们把小说作为表达对社会不满的工具,展示、暴露、批判。作家在作品中倾注了更多的责任和良心的时候,只关注了文学的工具性而忽略了文学的审美性,造成了多数作品的难以卒读。

① 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修订版),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17页。

② 叶丽文、刘海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07年11月版,第191页。

③ 徐中义:《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版,第181页。

④ 谢有顺:代序一·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见贾平凹《秦腔》,作家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作 者:马彩娥,邯郸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

猜你喜欢

新世纪乡土农民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江澜新潮
阅读《乡土中国》的价值
农民
酷图爆语(5)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
满园春色关不住——《新世纪对联大典》序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