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中的陌生化手法
2011-08-15刘丽秀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天津300222
⊙刘丽秀[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 天津 300222]
浅析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中的陌生化手法
⊙刘丽秀[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 天津 300222]
陌生化程序是人的一种有意识的创造活动,是一种反抗日常感觉方式和因循守旧的固定模式的活动。本文从文艺学美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程序”理论,分析了斯蒂芬·克莱恩短篇小说《海上扁舟》中的陌生化手法,其表现为比喻、对比、重复和叙述方式等手法的使用。由于克莱恩陌生化手法的使用,使其作品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陌生化 比喻 对比 重复 叙述方式
一、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是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一股批评潮流,其着眼点在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文本是自足的,具有内在的独立性。艺术语言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是不同的,雅各布森认为,艺术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有组织的背叛。当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同样的事物,做同样的工作时,久而久之,就会变得熟视无睹,出现压抑或排逆反应。文学的功能恰恰在于帮助人们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新鲜感,使我们跳出自动化感受的模式。基于这样的目的,俄国形式主义学家维克多·施克洛夫斯基提出“艺术是通过对语言的重新组织使其陌生化”。“所谓陌生化就是‘使之陌生’,就是要审美主体对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感知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主体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视而不见,使审美主体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延长其关注的时间和感受的难度,增加审美快感,并最终使主体在观察世界的原处感受之中化习见为新知,化腐朽为神奇。”也就是说,“所谓陌生不是绝对普泛的陌生,而是相对于生活的本然状态、读者的前接受视野、一个时代文学中占主流统治地位的审美原则等,在一定背景下而‘显得’陌生。”它旨在于强调艺术的功能在于反抗对日常习以为常的事物形成的僵化认识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鲜感,从而消解对日常事物认识的自动化倾向。从对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后继者的分析来看,“陌生化”是一种迫使观众用陌生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事物的艺术手法。“陌生化”包括词汇、语法和修辞上的“异化”和“变形”等技巧,借助这些手段,读者可以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认识可以进一步深化。
二、斯蒂芬·克莱恩与《海上扁舟》
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是19世纪末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受法国作家左拉的自然主义观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克莱恩认为个人是自然力的受害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是敌对的。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克莱恩创作了许多优秀著作,其中发表于1898年的短篇小说《海上扁舟》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创作的名篇。1896年底他去古巴采访途中遭遇了沉船事故,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为这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小说中,他细致地描写了四个人——船长、加油工、厨子和记者。遭遇事故后,他们同乘坐一艘小艇在大海上漂浮,为自己的生命而担忧。粗暴的海浪一次又一次地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幻想岸上的人能救他们的希望也破灭了。接下来的两个整天整夜,他们轮流划桨,轮流休息。死亡的威胁在逼近,他们开始交换地址,以便活下来的人能给家人报信。第三天早晨,船员们已经筋疲力尽,此时仍没有船来救他们。船长决定必须用尽全力让船尽量靠近海岸,于是他们一同跃跳进冰冷的海里游向海岸。当他们靠近海岸时,海浪一浪高过一浪。救生艇翻了,他们只能跳进海里,此时岸上已站满了准备营救的人。厨子,船长和记者都成功地游到岸上,奇怪的是他们发现打油工——最棒的游泳能手——竟然躺在沙滩上断了气。当夜幕降临时,船员们仍能听见海浪敲击海岸的声音——那是海的声音。现在,他们已经明白了海的力量,海是多么轻而易举地夺走了最强壮的人的生命。自然是冷漠的,它冷冷地注视着他们这几个死里逃生的人,完全的冷漠和无动于衷,人的处境十分悲怆。小说中茫茫大海象征着人类的宇宙家园,小说中的四个人则是整个人类的缩影。自然是无情的,但人类并没有被大自然的冷漠所吞噬,他们齐心协力,依靠求生的希望和坚持的毅力在茫茫大海中挣扎、搏斗,最后获得了自救。
三、故事中的“陌生化”技巧
这样一部闪着人性光辉的著作吸引了无数评论家和读者的目光。评论家们有的从自然主义的角度解读《海上扁舟》,认为打油工之死是斯蒂芬·克莱恩自然主义倾向的印证,因为它强调了人的力量的弱小和环境、遗传、本能和偶然等因素对人的支配和控制;有的从现实主义视角看这个故事,原因是整个小说就是以克莱恩本人一次真实的海上经历为蓝本写成的;有的从存在主义的观点出发,认为《海上扁舟》呈现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的渺小。从文体上而言,批评家们有的注意到了克莱恩“讽刺”手法的运用;有的对小说中视角的转换大加赞美;有的关注于小说中基调和叙述风格的转变。还有一些评论者从自传的角度探讨《海上扁舟》在多大程度上是作者1896年亲身经历的重写。总之,作为一篇现代短篇小说杰作,《海上扁舟》吸引了众多评论家的目光。笔者在细读文本之后,发现斯蒂芬·克莱恩在讲述故事和描写环境的时候,使用了大量的“陌生化”技法,这一技法的运用,在加深读者感受的同时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了克莱恩语言的美学价值。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着重讨论《海上扁舟》中“陌生化”技巧的使用。
1.比喻
斯蒂芬·克莱恩用了大量的明喻和暗喻,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坐在这只船上,简直就像坐在一只狂蹦乱跳的野马上,何况,野马也不比那船小多少。那船腾越,竖起,栽下,就和那野马一样。每逢浪头打来,小船因此而颠起时,它好似一匹烈马向高耸的栅栏扑去。那船如何攀越过一道道水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这一比喻形象地描绘了海的强大,以及小船在海上漂流并随着波浪上下跳动的情景。克莱恩把海浪袭来上下颠簸的船只比作狂蹦乱跳的野马,不仅带给读者视觉上冲击,同时也不禁让读者慨叹人类在大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当人类遭遇困境时,自然是冷漠的,灯塔也成了庞然大物,“背对着那些芸芸蝼蚁巍然屹立。在记者看来,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然——风中的自然,人类想象中的自然——在个人奋斗中是多么安之若素。在他看来,那时自然并不残酷,也不仁慈,也不狡黠,也不睿智。但她却是冷漠的,绝对冷漠的。”灯塔,作为自然力的代表,如此强大,却漠然无情。宇宙如此之浩渺,人类的存在比之宇宙就像“蝼蚁”,小而弱。面对人类的悲剧境地,自然不向人类表露出任何同情的痕迹。船上的乘客们,一开始对自然一无所知,但是随着他们的希望变得越来越小,他们开始注意到自然的存在,他们对冷酷的丝毫不动情的自然生出莫名的仇恨。自然是冷漠的,绝对冷漠,这是他们在漂流过程中总结出的真理,漂流使他们从无知到成熟。总之,通过比喻的使用,克莱恩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情,也让读者对一贯熟视无睹的自然有了新的认识。
2.对比
通过对比,把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放在一起,可以达到对陌生事物的认识,所以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克莱恩在这篇短篇小说里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来加深读者的印象。在小说的开头克莱恩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图画,“他们谁也不知道天空的颜色。几双眼睛平望出去,紧紧盯着汹涌而来的波涛。波涛是蓝灰色的,只有浪脊上喷溅着白色的泡沫。”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在十英尺大小的小船里,四个漂泊的水手,一眼望去,尽是一片蓝灰色的波涛和浪尖白色的泡沫,大海的浩瀚与小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面对环境的恶劣,又孤立无援,但大自然对他们没有半点怜爱,对受难的四人非常冷漠,“波涛的运动极为优雅,静静地荡漾”,海浪接踵而来,差点船都掀翻了。海鸥在他们的头顶飞来飞去,“有时,它们栖息在海上,附近是一片片褐色的海藻,随波飘荡,宛如暴风中搭在绳子上的毛毯。鸟儿一群群轻松自在地栖息着,真叫小船上的某些人为之艳羡,因为愤怒的大海对于它们,就如同于一千英里以外内陆上的一群松鸡一样无所谓。它们常常飞得很近,用黑溜溜的眼珠子盯着那几个人。”这里克莱恩把动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并置在一起,当人类处于压抑和绝望的边缘时,海鸥却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讽刺意味溢于言表。人类正在死亡线上做垂死挣扎,海鸥却在嘲笑人类的无能与渺小。海鸥的存在使读者一下子陷入了思考:人类啊,你的名字不叫“伟大”,而叫“渺小”,当空的海鸥就是最好的证明。
3.重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重复使用同样的词汇,否则势必给人笨拙、烦琐的感觉。而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重复和对日常语言的“反常”使用,却可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感,起到强化和增强节奏感等功能。《海上扁舟》中出现了多处重复,请看下面的句子,“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的话,七位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我被带到这儿来,难道仅仅为了在我正要细嚼人生的神圣乳酪时,就把我的鼻子扯掉吗?简直是荒谬绝伦。”以上引自小说的第四部分,当被救的希望破灭后,乘客们感到死亡的威胁而变得越来越忧郁和悲观绝望。同样的句子出现在第四部分的结尾,“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的话,七位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我被带到这儿来,难道仅仅为了在我正要细嚼人生的神圣乳酪时,就把我的鼻子扯掉吗?”第六部分的开头也有这样的描述,“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假使我要淹死的话,七位疯狂的海神啊,为什么又让我漂泊这么远,眼巴巴地凝视着沙滩和树木呢?“这个段落的重复使用,让读者真正切切地感受到人类的生存状况,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茫茫的大海和孤寂的海面,我们不禁要问,“他们还有生存的可能吗?”重复,如同爱伦坡听到乌鸦说的“永不再来”,字字千钧,发人深省。
4.叙述手段
《海上扁舟》的故事取材于斯蒂芬·克莱恩本人的经历,当时他是以记者的身份赴古巴报道战事的,所以故事和他的实际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整个故事也是用极为朴实而简单的语言写成的,就像一篇新闻报道。这种报道不加作者的个人评论,只是如实地记录所发生的事情,有“非小说”的色彩。以下是作者呈现给我们的第一幅图画:“厨子蹲在船底,双眼瞅着那六英寸的船舷,他与这汪洋大海就这一舷之隔啊。加油工在用两把桨中的一把划着船,有时猛然抬起身子,闪开有船尾漩进的海水。那是一把细细的小桨,好像随时都会啪的一声折断似的。记者划着另一把桨。他注视着波浪,奇怪自己为何呆在这里。受伤的船长躺在船头,此刻陷入极度的沮丧与冷漠之中。”不带任何作者私人感情的描写不免让读者震撼。小救生艇显然就是人类这个小世界的缩影,人类是孤立地存在着的。现代人只专注于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他人的事情,这正是人类的悲剧,人类陷入自己织的网中无法自拔。通过这种超然的姿态,克莱恩似乎站在一个高度在藐视人类,他在揭示人类的愚蠢同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四、结语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的重要贡献,“文学性”和“自动化”是其两个非常重要的术语,通过对“陌生化”技巧的使用可以改变读者对日常事物的自动化认识,从而增强所描写对象的文学性。通过对克莱恩《海上扁舟》中“陌生化”手法的分析,读者能更清晰地看出大自然的本质和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诞,从而更坚信集体力量的伟大。小说关涉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类命运等主题,通过对小说中“陌生化”手法的分析,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了斯蒂芬·克莱恩人文主义的关怀。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01).
[3] 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A].孙致礼译.街头女郎玛吉[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5] 刘丹.史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的自然主义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0:(03).
作 者:刘丽秀,天津财经大学外语系,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sxmzxs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