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2011-08-15朱玉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河南许昌461000
⊙朱玉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教育系, 河南 许昌 461000]
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一位出色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情感、结构、语言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抒情类的、叙写日常生活类的、还是描写社会类的,都在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方面显示出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那就是抒情真挚自然,结构严谨缜密,语言清新朴实。
一、抒情自然亲切,真挚感人
郁达夫曾经称赞朱自清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这种“诗意”,就是来自作者的真情实感。他的散文是充满至情的美文。真实的情感可以说是散文的生命,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是干瘪的。“无论写景叙事议论,还是写景抒情,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
朱自清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散文抒情的特点是:真挚,含蓄,适度。真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感情是他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又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而寓情于事,寄情于景,融情入理的情感表现方式,使文章主题得到了细腻、朴实、感人的体现。朱自清曾这样赞扬荷兰画家冉伯让:“与一般人不同,他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的画里去。”其实,朱自清先生正是将思想感情放进作品中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抒情自然亲切,真挚感人。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春》中,作者对春天极力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感情的倾注,使这些小花都变成了富有感情的小生灵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充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声光色影的交会中,描绘秦淮河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情景中的美好风姿。繁华绮丽的夜景与真挚浓郁的诗情水乳交融,眼前景色与心中对历史的追怀相互交映,作者“幻灭的情思”弥漫在秦淮河的夜色中。在朱自清的借景抒情散文里,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情景交融的和谐意境,俯拾皆是。明丽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淡雅的情致,融为一体,真可谓妙笔生花。
2.借事传情,事小情真。这一类散文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抒写自己的深情,在不知不觉中感动读者。《背影》中,既没有大波大澜的生动事件,也没有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刻画,而是写了父亲送“我”上火车,替“我”照看行李,找座位,嘱托茶房,买橘子等琐事,以父亲的背影贯穿全文,用平淡的笔触营造出了浓浓的感情氛围。《给亡妇》追忆他的亡妻武钟谦在世的种种情景,写的都是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含辛茹苦抚育子女,照顾丈夫等琐事,结尾又委婉地抒写亡妇坟墓的寂寥,感情沉痛,催人泪下。《冬天》中父子围炉吃白水煮豆腐的生活细节,《儿女》中“儿女”吃饭的情景等等,这些琐事寥寥数笔,不事渲染,却吐露出真挚质朴的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天伦之乐,具有真实之美。这一类散文,用笔朴实、平淡,甚至近于琐碎,但将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有很强烈的人情味。
3.借议论抒情,融情入理。朱自清热爱光明,毕生追求美好的事物,在一些作品里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在这类散文里,他往往把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通过议论抒发强烈的情感。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作者描写了在电车上看到的一个“小西洋人”对“我”的善意的注视回应出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他的面部表情由“和平与秀美”变为“粗俗、凶狠”,抓住这一变化,表现“我”的内心情感。“我的心空虚了,四面的压迫很严重,使我呼吸不能自由。”他的脸上缩印着一部中国“外交史”。从描写转化为抒情,抒写个人的屈辱,抒写民族的怨愤。尽管作者没有高呼口号,没有义正词严地痛斥,但是,字里行间灌注着作者强烈的民族尊严感,表达了浓烈的爱国情怀。从文题“骄子”后的惊叹号上,可以看到作者难以遏制的愤激感情。《航船中的文明》写作者看到船家“在黑暗里征服了两个女人”的“光荣”,作者忍不住议论“撑船经商者流,对于男女有别之大防,竟能剖辨得如此详明,中国真不愧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由此,作者对于航船里的“精神文明”不屑、激愤之情溢于言表。
二、精巧缜密的艺术结构
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可以描写,可以抒情,可以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
朱自清的散文在选材上做到了能收能放,收放有致,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作品的部分与整体之间,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十分自然,衔接得十分巧妙。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可谓巧妙自然,严谨缜密。
1.结构严谨,行文曲折而又脉络清晰。朱自清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他善于围绕文章中心,把材料组织、剪裁得单纯、分明,从而使布局统一和谐,这样就显得能放能收,形散而神聚,随意而又巧妙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做到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散文《背影》正是以“背影”为焦点,紧紧围绕“父子情深”来谋篇布局的。该文文思跌宕,起伏有致,平实中显出曲折。“我”欲北上读书,父亲忙于生计,本来送不成“我”,但踌躇再三,还是亲自送“我”到浦口。由“不送”到“送”是一个“起伏”。上车后,嘱咐了又嘱咐之后,还是舍不得走,直至为“我”买了橘子才离开,欲去而不舍这是第二个“起伏”。经过这两次“起伏”之后,作者才浓笔描写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父亲的爱子之情跃然纸上。在这之前,作者写了父亲的艰难处境和“我”的心情,看似闲笔,实际是为后来的送别和怀念埋下伏笔。在描写父亲穿越铁路买橘子的背影时,作者集中笔墨写父亲的动作,从“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到“艰难地爬上月台”,再到“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但又怕父亲看见,又“赶紧拭干”等。虽然父亲并无一语,可父子深情已力透纸背。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文中三次提到父亲的“背影”:第一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二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混入人群的“背影”,第三次是读父亲的信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的“背影”。这写法不仅紧扣主题,而且由于“背影”的反复出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氛围。
再如《河塘月色》,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以出门沿小径欣赏荷塘,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雕细刻,又大开大合,波澜起伏,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清雅之美,又细腻地展现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文眼”设置自然巧妙。所谓“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围绕这个“焦点”,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春》这篇短小精美的散文,从各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无限的生机和创造力。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地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最后,从对春天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中人们活动的描写:“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一年之计在于春”,水到渠成,自然亲切,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春天的赞颂,全都包蕴其中。这句朴实寻常的谚语也是作品的“文眼”,看似寻常却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一种不露痕迹的自然美感。“一年之计在于春”,不仅凝聚了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和赞美,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希望和赞美。
三、清新自然的语言风格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郁达夫评价说:“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之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叶圣陶也说: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善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朱自清散文之所以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同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日常生活中的口语,调用多种修辞手法,创造出清新典雅、自然优美的散文语言分不开。
1.精选口语,朴素自然。对于散文的语言风格,朱自清强调文章最重自然,他明确提出要用“活的口语”写文章,认为这样的文章才能像“寻常谈话一般,读了亲切有味”。他说:“以后应用的白话,该是国语,而且要以最近与口语为准;那些太曲太长的句子,教人永远念不顺口的,都用不着。”描绘《春》时,作者不说春天来临,各种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而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花赶趟儿”。这里,全用口语,描写生动活泼,情景交融,读起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在写《绿》时,也不直接描绘梅雨潭的绿美丽纯洁,令人心醉,而以与“绿”谈心的方式说“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送你一个名字,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这种喁喁细语使作者对梅雨潭的热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小事,语言朴实平淡,如话家常,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股深厚的感念之情。平淡质朴的文字蕴含着感人的人情美、人性美。
朱自清选用口语时,把北京话作为挑选和提炼口语的标准。在他的散文创作过程中,始终恪守这个标准,因而他的散文语言与现在的普通话几乎一样,活跃在今天的交际生活中。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呈现出艺术美。作者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散文的语言呈现出艺术的美感。如《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描绘出缥缈、悠远,似有若无的荷之清香,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小提琴演奏出的名曲旋律来形容光与影的浓淡,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象,使人如浴荷塘月色之中,渐入诗境。再如《绿》:“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松松地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作者综合运用博喻、通感、移用等修辞手段,多角度、多侧面地从视觉、触觉等方面形象地描绘出梅雨潭的波纹、情致、质地、碧润,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朱自清的散文在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抒情方面表现出了独特鲜明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恒久的魅力,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1]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王泽龙、刘克宽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朱东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组编:《中国现代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