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视域中的英汉语言共性与诗歌可译

2011-08-15万文龙

大家 2011年18期
关键词:模因共性汉语言

万文龙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其实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模因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新词语。文章通过对比的方法,挖掘英汉语言模因的共性。并以此论证了诗歌的可译性。

英汉语存在着大量的差异,也存在诸多共性。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语言差异的文章屡见不鲜,但是研究语言共性,特别是从模因角度研究语言共性的文章还没有。因此,文章从模因出发,寻找英汉语模因共性,并以此论证诗歌的可译性。

一、英汉语言模因共性

模因最初来自 英国著名科学家Richard Dawkins 的著作《The Selfish Gene》,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代地相传下来。模因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的复制并不意味着内容和形式上的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可以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从模因论的角度,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何自然, 2005)

(一)“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不一样, 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它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是指在合适的场合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包括各种引文、口号,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或者重复别人的话语等。譬如:在汉语中,人们常用“鞠躬尽瘁, 死而后己”去表达要像诸葛亮一样贡献自己毕生精力的决心。在英语中经常用“Every coin has its two sides.”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第二种是相同信息,异形传递,它以纵向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但这些变异并不影响原始信息,复制出来的仍是复制前的内容。相同信息的异形传递在汉语网络语言中特别流行: “菌男”的原始信息是“丑男”,作为“俊男”的同音反语;“霉女”的原始信息是“丑女”,是“美女”的同音反语。在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例子。网上比较流行的一些英语语言模因有CU(再见)、OIC(哦,我明白了)、BTW(顺便问一下)。这些模因分别从“See you”、“Oh, I see”、“By the way”复制。

(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类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民谣流传到今天,其内容有些已失去现实意义,于是人们在复制这些民谣的过程中只保留其形式(字数、行数、排列方式)而换以各种新的内容反复传诵;流行歌曲保留原来曲调,但填上不同内容的歌词反复传唱等。汉语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可乐”成为一种定型饮料被反复复制,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到“少林可乐”、“健怡可乐”等等。英语中,也有此类例证。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创造了许多以“动词+in”为结构的新词。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掀起大规模的反种族隔离运动。当时黑人举行的室内静坐示威叫sit-in。随着运动的深入,黑人纷纷进入原先严禁他们入内的各种公共场所表示抗议,以动词+in为模式的新词大量出现。黑人与白人同乘一车叫ride-in,到白人游泳池游泳叫swim-in。后来,in的含义又扩展到其它内容或方式的抗议示威活动上。例如,camp-in(露营示威),sign-in(签名示威)、talk -in(演讲示威)。

二、英汉语言模因共性对诗歌可译的阐释

Francis Heylighten认为, 模因复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同化,指呈现的模因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二是记忆,是指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 停留的时间越长, 感化受体的机会越多。三是表达,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 模因因子必须从记忆储存模因中出来, 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四是传播。为了传递给另一个受体, 表达需要媒体, 它们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的传递不致于失真。通过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复制, 且每个阶段都有所选择, 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而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得到成功地复制而保留下来。综上所叙, 模因可以通过翻译来传播。事实上, 这正是翻译的意义所在: 将模因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 并且能顺利地跨越文化鸿沟。

在翻译界,存在诗歌可译与不可译之争。根据模因论,可以把诗歌翻译看作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向本国传播的过程。首先, 原作者的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 负载着作者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当译者了解源语信息之后, 自然成为模因的宿主。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被感染者和重要传播者。模因存在于其载体阶段, 称为遗传阶段。译者属于特殊的“宿主”, 用新的语言对源语模因进行编码, 为其更换新载体, 构成模因的新遗传阶段。因此, 理想的翻译是: 模因的新载体能使新宿主通过转换过的语言, 成功解码这些模因, 使源语模因得到传播。模因传播最重要的过程便是宿主解码和受感染阶段。如果译者编码模因的新载体, 即译本不为读者所接受, 模因就无法感染新宿主, 从而中断传播继而消亡。英汉模因大量的共性特征无疑能帮助译者最大限度的了解源语模因,从而最大程度地复制源语模因, 这为诗歌可译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翻译诗歌和翻译其他作品一样,要求不仅忠实于原文的内容,还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与风格。在英诗汉译中,译者也应利用汉诗中的音律,押韵,平仄对比原则和音节组手段,复制原文的音乐效果。David Hawkes在他的«红楼梦»英译本«序言»里谈到这个问题时说:“我自始至终遵守一个原则:就是把所有的一切——甚至双关语全部都译出来…我认为小说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其作用,必须用各种方式加以交代。我不认为在这方面完全成功,但是如果我可以将这部中国小说所给予我的满足之感传达读者以万分之一,那我就不虚此生了。”

他实际上讲了三个原则:1、“把所有的一切都译出来”;2、“用各种方式加以交代”;3、“传达满足之感”。下面以他翻译的《好了歌》为例来论证诗歌的可译性。

他说的“把所有的一切都译出来”,我们不妨把它理解为把内容、形式和风格都译出来。原歌中以“好”、“了”、“了”押韵,采用汉诗的平仄对比原则和音节组达到了很好的节奏效果,而译文中,以“won”,“done”,“one”对等,同样押韵,同时通过音量对比原则达到了原文的节奏效果,甚至每行的音节数也与原文基本相同,原文想要表达的是那种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意境,可以说译文完全复制出来了,同时兼顾了形美、音美和意美。

随着文化的不断趋同,世界上人类共性的认识不断扩大,各民族间语言共性特征,包括模因共性特征正在不断增多,语际间语言形式的可译性限度也必将日趋缩小。

[1]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NewYork:OUP,197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苏文秀.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3.

猜你喜欢

模因共性汉语言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英语教学模因论分析
共性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An Analysis on Advertising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metics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新闻标题与模因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