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度一只猴子挑大梁——孙悟空形象解读

2011-08-15金炜董夏青青

西部 2011年11期
关键词:孙悟空

金炜 董夏青青

维度一只猴子挑大梁
——孙悟空形象解读

金炜 董夏青青

古人行事为人,首先讲“价值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此话既出,古人认为这个价值观可以为万物之楷模,遂处事行文终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入世信条。往上追溯先周文武,近时看至给其弟写下“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曾国藩,可以说,做不好立德的功夫,便没有立言的资格。

纪晓岚学富五车,一辈子却只交与世人一部《阅微草堂笔记》。只因古时像纪晓岚这般文人志士在发愿撰文之际,心底早有一个“天下”与“人世”,这与西方靠法律粘合的严密组织化“社会”不同,这个“人世”是个有肌理声息的礼乐世界,其正气血脉恰恰是“天道人心”。深知道德之重的古人,写字皆是为了“劝善”,是想依托字里行间的善之力量,让“世风日上”,叫人心道德往好里走。为何古时会把做小说的当下品?只因许多写市井小文的人为名利所撰,尽耍弄些引人注目的惑人笔墨。

纵观时下,出版物琳琅乱眼,“立言”之人纷纷,如闹蝗灾,却为何不见字字珠玑的作品问世?小学我们就学过李白的一首诗,叫《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可说再简单通俗不过,竟成了世代传诵的名诗。细想想,其实只因这两句诗里浸透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真情厚爱。我们今天与朋友在车站告别,挥挥手掉头就走,但古时的帆船不比现代的汽车,它走得很慢,李白并未在朋友登船后转身离开,而是一直目送帆船驶向天之尽涯,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只此一句就跃然纸上。由此看来,不是我们的才华不如李白,而是自愧人心弗如。好多人在“立言”之前未有“立德”,如此一辈子在文字上使大劲,像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尽做了无用功。

文以载道,这是古代圣贤悲悯天下的告诫,而当今诸多文人徒逞口舌,卖弄笔墨,追名逐利,好文而困于文,实令人叹息。孔子曰:“巧言乱德,是可忍孰不可忍?”然也。眼见时下许多世俗文章宣扬杀、盗、淫,以此为能事,荼毒天下人心,并流害百世,正直之士将何以堪?

且看《三国演义》,实际讲的是霸道文化与王道文化的斗争,是“宁天下人弃我,我不弃天下人”和“宁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两种价值观的斗争。要说《三国》的王道,可说《孟子》才能解,而如今世人却从权变、权谋和军事斗争来释说,岂不可惜?

再说《红楼梦》,作者早在喧嚣扰烦的世俗奇观之上,找到了一个杳邈幽冥的青埂之峰做境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切世间万法,荣华富贵不过黄粱一梦,之后人生落定,归处即尘土。

说到这里,言归正传,我们来讲一讲《西游记》。

文学作品给人以第一印象,往往靠鲜明的角色形象,《西游记》尤是如此。那么,为何作者要挑一只猴子来挑大梁呢?可知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吴承恩是个知道因果报应的人,他笔下文字是要教人“向善”,通过文章的演绎告诉人们怎么在正道上行走。

当我们形容一个人爱想东想西时,经常用到一个词,叫“心猿意马”,即是说此人的心念如猴子跳,意绪似马奔跑一般难以自我掌控。由作者给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的标题来看,可说孙猴子这只“猿”,是代表人心的第八识,阿赖耶识。《西游记》实际讲了一个行者修心的故事,将一个修行者心态历程在文学中具象化地展现了。

再来看孙悟空的来历,为何它是天生地造?按佛教的观点,人心本就是无父无母,与天地同寿,是“道可道,非常道”,也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孙悟空为何老打不死,正因为“心”本是虚空,虚空不灭、不破,所以长生不老。而众生逐色相而迷,不知山河大地、日月星斗是我们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合而成,以为诸色相皆是实有,于是生出诸多烦恼执着,这才有了世间万法。

既然心一出来是原始状态,无父无母也无礼仪道德廉耻孝悌,所以要被教化、要求道。既说世间万法皆是幻象,须得人穷理彻源、识心达本,在大彻大悟之际以其无所得故而有正受。孙悟空从石头缝里蹦出来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比如四大洲,可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但这些地方都不行,众星矢无一人能当他的老师。可以说,孙悟空并不是抱着“长生不老”的目地,而是顺着一条“求道”的价值观在走,因为它原始本心里存着善念,因而在之后能遇上好的因缘——师傅玄奘,玄奘是弥勒菩萨的侍者,其任务是弘扬大乘法尚唯识。

孙悟空想求正道,便一路找到了“灵台方寸山”和“三星斜月洞”。先说前者,古人讲“灵光乍现”,也是“心光乍现”的意思。而后者实际就是“心”字的谜面,所以这两个地方,实则都是指人的心。在这两个地方,住着得道的仙人,这个仙人不是现在人讲的算命术士或者跳大神的半仙,古代“佛道儒”不分家,道家老子是仙,《金刚经》里也有“忍辱仙人”,是了悟生死、参透世间万法的得道圣人。这洞里的神仙叫菩提老祖,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他给悟空起了个法号“悟空”,就是“悟空性”,这里的“悟”非悟出来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人生大道理;这个“空”也不是俗世里的“没有”、“无”,而是指人在忘却忧虑、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除去私欲和离开一切执着之后平静、统一的安详心境。而在这之前,心意如猿马,动辄狂躁不安,前一刻是喜悦,后一刻就痛苦,上午是圣人,下午是恶魔,人格是破碎的,情感理智是多头分歧和矛盾的。

但悟空悟了吗?他没有,不然也就没有后边的故事了。他学了七十二变、翻筋斗等等法术神通,却没悟空,学了师傅的神术而非大道,得小微足。

孙悟空毕竟是只猴子,易怒好动,正对应着凡夫的心没有一时一刻能停下来,连晚上就寝后也不落一刻地打妄想。于是乎,孙悟空遇见了牛魔王,这个牛魔王和三星斜月洞里的菩提老祖一样,不是外物,正是由其心幻衍出的一个魔相,孙悟空执着于神通,就必然会感见到此类种种怪力乱神,可谓“心不乱人人自乱”。佛经上讲“种子变,则命根变”,即是一念正即生清静菩提,一念歪则堕入邪道。

好在孙悟空一心求道,既然遇上魔怪,他也要斗上一斗。重振花果山时,有个老猴子指点它去借兵器,他果然就跑去了龙王那里。龙王住在哪里呢?大海。这个海就是隐喻第八识,阿赖耶识,也是藏识,其境界可与《道德经》对参,即“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按佛家讲,我们人身所有的信息都存在这第八识里,孙悟空要潜下深海拿如意金箍棒,就似我们的心要在入定的状态中才能寻到宝物。

这“如意金箍棒”又名“定海神针”,其一大特征是可大可小。在修行里,这个“定海神针”叫“根身”,头顶如天空,阿赖耶识如大海。这根身也如六祖诗句“心是菩提树”,擎天柱地,命根打底。

孙悟空拿到了金箍棒,却只当是耀武扬威的把式物件,在并未证得大道、了脱生死之时,便自封为“齐天大圣”,为了一愿不得,便狂妄至极地大搅大闹。玉皇大帝和太白金星想先安抚继而除掉它,便叫它来天庭,封它个“弼马温”的官。“弼马温”这三字说白了就是“避马瘟”,只是为了好看,便把字代换了。这里有个民间说法,认为把猴子养在马厩里,马就不会得瘟疫,所以玉帝的做法,实际上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但心高气傲的孙悟空不道是“名副其实”,只想是众人讽刺它,要给它难看。

在《西游记》中,猴子和马老是一同出现,这里就有说法了。绝大多数人都不会用心,只会用意识、用脑,于是不论写文章还是做官,喜欢用脑的人就容易拱高傲慢,纷繁思绪时时如野马横冲直撞,机关算尽之后心力交瘁。殊不知当修行有了定力,“马”就不会乱跑。唐密里讲“息脑运心”,便是教人狂心尽歇,歇即菩提。

我们在看《西游记》时,常常会笑这只猴子出些滑稽洋相,却不知道我们自己个个都是猴子,离真理还很远。民间有句话,叫“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现代社会,搞文的天天骂架最后被骂死,搞武的天天打架最后被打死。到克拉玛依的夜市上逛一圈,这家摊位顶上写着“黄面大王”,那家写着“新疆第一盘”。在家打开网络,这个人号称“大师”,那个人讲是“头号”,下个棋不到一年的人也要讲“棋圣”。满大街的人都要争做“齐天大圣”而不愿干“弼马温”的活计,真理的事不愿干,偏好头顶插一支大旗满地跑。众生的心态不是歇脚,而是“城头林立大王旗”,被贪嗔痴慢疑这五毒烦恼搞得欲振乏力。会有这些“圣”、“王”的出现,皆是因着众生当“我”为实有,认贼作子,事实上,“我”就像插在电脑上的优盘,误把别人此时输入彼时删除的众多内容讯息当做根本存在,而忘却真实原有恰恰为“空”。这个虚拟的“自我个性”看起来那样强大,以致我们为形所役,像悟道前的孙悟空一样,在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之中与世沉浮。

因为太拿自己当回事,于是因为没吃上一个桃子的孙悟空便跳起来大闹天宫,玉帝用了十万天兵来降,也没能治住它,原因何在?因为五毒烦恼是无法用人天道的方法解决的。即使有哪吒、二郎神,心也只能降而不能伏。这也是为何之后刀剁斧劈就如大石压草一般灭他不得,只能先用五行山镇住。其实,压住孙悟空的也不是佛,正是它自己那五毒烦恼。当我们的心有妄想分别执着,便生出五毒烦恼,将自己压住,如果不入到大乘佛性,我们人的心就出不来。后来幸好善缘到了,唐僧前来救它。当唐僧的徒弟就是“三皈依”,即皈依佛法僧,一心学佛。

自此,孙悟空踏上为求从由“我”之眷恋所生的狭隘限制中获得解放的求道之路,逐一毁灭骄傲、虚荣、嫉妒、敌视、疑惑。在玄奘等人的指引下,通过制服自我迷恋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性行为,积聚更加广阔、深沉的灵魂力量,增强对世界和众生的利他性才干。

书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写道,悟空跟随师傅出行不久,便打死了六个毛贼,被唐僧好生批评。很多人由此事评价唐僧是女人心肠,惺惺慈悲,这样的看法有失偏颇。首先,出家人慈悲为怀,如果断了慈悲好善之心,修行即走上歪道,怎么可能去西天呢?

再者看看这六贼的名字——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不正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么?唐僧制止孙悟空打死六识,就好比六祖断不赞成为了“灭心”而修苦行、坐枯禅。《坛经》里有一则公案,说卧龙禅师做了一首偈言:“卧龙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六祖闻之曰:“此偈未明心底,若依而行之,是加束缚。”因示一偈曰:“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卧龙闻之后而知己有错,方始入道。

在这里,唐僧和慧能都是在做一种考量,人若六识不生,那么同一张茶几、几个饭碗有何分别?出家人应护持戒律,但孙悟空妄图打死“六贼”,索性一步达到“心如槁木,不起一念”的草木状态。它错在将“六识”看作真正实有之物,要像挤掉海水中的盐分一般除掉它们,而不知应用无实无虚来观待。名言所立诸物,本来就不可取也不可得,故不可安立有无。孙悟空对于法的谬执与自我执着一样,皆是不可取。我们学佛修道是为更活泼洒脱地行于大自然的意志与声息里,感知天幸气运,如果修成一摊死肉,那么便“不能起用,不能度生,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元音老人:《〈悟心铭〉浅释》)

此处应是恁它念念随生随毁,像打水漂的石子一路沾点向前,不做攀缘停留。《六祖坛经》中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个时刻即见荡然无住,远离一切相状、不执着任何法真实无伪无上圆满正觉等的菩提心,如果自心有一丝执着,无论念“有”还是“空”,都不是真实的境界。

当时孙悟空刚跟着唐僧学佛不久,一遭批评便气得跑掉找龙王去了。在此,意即它再次深入阿赖耶识求正解。到了龙宫,龙王给它讲了个故事,讲的是张良圮桥三进履。

龙王通过这则故事传达给孙悟空两个意思:第一,尊师重道,你孙悟空既然诚心实意地拜过唐僧为师,便该尊重他;第二,谦下柔和,想要潜心修成正果,便要凡事恭谦虚心。《易经》共六十四卦,唯一全吉的卦叫“谦卦”,余下的皆吉凶参半,在《碧岩录》里也有圜悟禅师的“道一声佛法,满面惭愧”,亦可见“谦”之为德行的贵重。

龙王教化了孙悟空,将其扶回正道,孙悟空又回到了师傅跟前,并且戴上了观世音菩萨给它搞来的一顶小帽。这个小帽是什么呢?观世音菩萨有三个箍,一个给了红孩儿,一个给了黑熊怪,另一个给了孙悟空。菩萨告诉唐僧,只要孙悟空不听话,就念“紧箍咒”。其实,这个“紧箍咒”就是“六字大明咒”,即观音心咒,是孙悟空向观音菩萨学了一个修行的方法。学佛的人知道,心狂乱之时,念真言可以让内心的业障消除。此处不能把真言看作戒律的束缚,而要作加持力讲。这加持一记打到心里边,让心安定。

那为何要学会此种修行之道?看孙悟空如此痛苦,何以见“我佛慈悲”呢?首先,学佛并不是找一处风花雪月相伴的清凉地饮蜜吸露,而是不断修正自身行为和思想观念。一个人的习惯非一朝一夕养成,改变也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比如打坐,一开始坐十几分钟,人就会自然感到腿麻腰酸、内心钻乱,但如果能常念菩萨真言,咬牙坚持,长久之后必能获不二心。孙悟空若一味因袭生活的惯性,不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志向,绝不能完成觉性的涅般木;其次,孙悟空在学佛之初,尚慧浅识薄,在初闻一切诸般若空性法门时,难保能做到“不惊、不怖、不畏”,特别是邪魔歪道浑着出来,若是让它放任自流,疏于熏习,长久之后它又会被业障遮蔽,逐渐退转消于法界。由此看,只有通过常念真言,依不可思议的法性定力方能够入于如来大智海中。

在第十五回,又出来了一个重要角色——白龙马,这个形象又有何说法呢?为何是白龙化马?

原因有二:首先,佛家里有四个“不可思议”:龙、世界、世界、佛,龙比喻变幻莫测的意识形态之不可思议;其次,真正修行是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前头那只凡马脚力不行,半路即被吃掉,意思是若以平凡意志修行,三天吃肉、两天喝酒,想起菩萨来念两声阿弥陀佛,必是小德小至着了小道。在此,必定要以“龙马精神”,即以白龙化成的神马之意志来修习实践,一旦发心,终生坚持。

很多人认为自己读了百十来本佛经就是修成了正果,却在撂下书本之后“人法顿忘”,这样的修行可说毫无意义。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文解字》里也讲到“学”和“习”是两个动作。小鸟练飞翔,不能只听老鸟讲往地上一站,翅膀一扑腿往上蹬,它还要持之以恒地锻炼才能掌握飞行的本领。对修行人来说,要按佛陀的说法在禅修的过程中持修,如《道德经》上讲的“上师闻道,勤而行之”方可。

如今社会,好多人虽博览群书,却仍是没文化。所谓“文化”,是“文而化之”,在读书学理之后,人心、气质、价值观、意识都有了变化才是人为文而化。若只是动动嘴皮、指使人家这样那样做的人被冠以“文化人”的头衔,给这个社会当楷模,真可说是污染社会。

故事讲到第十六回,从题目《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便可看出这一回有两个要紧的人物,一个是观音院的僧人,一个是黑风山怪。熟悉的人都知道,结局是,这个观音院的主持死了,那只黑熊怪却跟着观音菩萨去了。民间有一种解读,说作者是借故事隐喻平头百姓死了白死,作恶的妖魔鬼怪却因有背景终免一死。

这里值得好好讲一讲。首先来看这个活了二百七十岁的老僧人,他不止穿戴极其讲究,做了二百五十六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袈裟,用来待客的也是羊脂玉的盘儿、珐琅镶金的茶盅。见到唐僧,便首先来了一番炫耀。碰巧激起孙悟空的好胜心,遂把师傅的袈裟抖开给他看。这一看他就哭了,因为唐僧的袈裟是法宝而非凡物,一打开便“红光满室,彩气盈庭”,这个老僧人便由贪心而生歹念,想谋害这师徒二人后独霸袈裟。

在佛家里面,讲究福慧双修,修福不修慧是人天道,不能出轮回,真正的修行人是“菩提但向心觅,莫劳向外求玄”。这个老僧人虽说学了近三百年佛,却一直是心外求法,着了歪魔邪道,即与妖魔为伍。也正是因为和黑风山的黑熊怪交好,才从它那里学了长命百岁的妖术。和老僧人一样,猪八戒本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却因情欲而入了轮回,堕畜牲道,变了猪形;沙和尚原是卷帘大将,因愚痴而入了鬼道众生。我们看这世界万象森然,却不知佛魔自一:前一念“悟”即佛,后一念“迷”即反复。了悟时,终生是佛,当不悟,佛即众生。可知当人执着于一事一物,便是用业障心念和合万法,万象即为魔。

但黑熊怪却从老僧人处学了点佛法,于是观音菩萨见它住处时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个慈悲。

在这里可讲一个故事,让大家对照着看:说是有一对邻居,一个和尚,一个屠夫。两人相约每天先起床的那个人叫另一个人起来,于是有时和尚就喊屠夫:“起来杀猪了!”有时屠夫就吆喝和尚说:“起来念经了!”待两人死后,却是和尚下了地狱,屠夫上了天堂。两人不解去问阎王,阎王就说和尚是喊人起来作恶,应堕地狱,屠夫却是叫人起来学法,应上天堂享福。不过,大家不要误会这就是二人最终的归宿,要知道,因果报应是如影随形、丝毫不爽。和尚读经有功、屠夫杀生作孽也皆是已经种下的因,只不过就像向日葵和桃花的种子同时种下,成熟时间有先后而已。等时辰一到,和尚又会从地狱登上天堂,而屠夫也要为自己造的杀业去地狱赎罪。

刚别了十七回的黑风山,师徒几人又在二十回遇见一座黄风岭,这黄风怪一作乱便地动山摇,连火眼金睛的孙行者都眼流酸泪,何以这“风”会频频刮起?其实这“风”在佛教里是有讲究的。

苏东坡在江西任职时,某天读书偶有心得,作诗一首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之后遣其书童送给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览阅,佛印看罢,即在诗后题了两个字让书童捎回去。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来看,只见诗下头写着“放屁”。苏东坡顿时火冒三丈,火急火燎地乘船赶去找佛印,不料佛印早已在江边恭候,见到苏轼后,佛印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佛教里有八风,利、衰、毁、誉、称、饥、苦、乐,四个顺的,四个逆的。这黄风怪的厉风就是这八风,试想它是一只黄鼠狼,只会放屁,若这里作自然之风是解不通的。为何灵吉菩萨有定风丹?其实这是一个境界,即是生出“金刚心”,《大智度论》卷云:“一切结使烦恼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动,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嗔骂谤毁,打击闭系,斫刺割截,心不变异……诸虫采噬,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

定风丹意指只有依如金刚坚固的般若智慧,才能摧毁我法二执,永出三界,到达智慧彼岸。

猜你喜欢

孙悟空
经典之《大闹天宫》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孙悟空脸谱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雷伊大战孙悟空
雷伊大战孙悟空
西游记
酱爆西游⑤
孙悟空的退休生活
真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