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间接公有制问题探讨
2011-08-15王立华
王立华
(王立华: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任教于义乌工商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
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了国家或者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形式。这种传统意义的公有制更多地注重所有权的静态形式,而忽视公有制还有经济权利层面的动态表现。为了支撑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文中提出了间接公有制的概念。传统的公有制和间接公有制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无论作为思想、理论、运动,还是作为社会制度层面的实践,都是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弊端,创建一个自由公正、和谐发展和普遍幸福的理想社会。为此,社会主义者鲜有不主张实行公有制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公有制是如何论述的?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又是如何落实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公有制理念能否更好地解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问题,间接公有制的提出或许能为我们找到了破解之门。
一、对公有制理论的传统理解及其实践
从理论上来讲,传统意义上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以对生产资料的直接占有为其存在和活动前提的,我们暂且把这种公有制称为“直接公有制”。俄国和中国当年都是在长期的战争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于是迫不及待地把私有财产和土地收归国有,似乎只有单一的国家所有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才能不玷污社会主义的名声。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与私有制、商品经济不相容的观点。斯大林在公有制方面更加保守,主张完全实行公有制。在所有这些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家中,所有权是被高度重视的,但所有者的收益权却被忽视了。其表现为:首先,战后的国家需要重建,国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国家建设,国家利益被放在第一位,而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其次,在分配领域中,财产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公有制的弊端和缺陷逐步暴露出来,于是催生了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实质就是针对传统公有制弊端所实行的改革。
二、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新类型,突破公有制的传统理念
从哲学角度来讲,既然有直接公有制就应该有间接公有制。传统的思想中人们经济权力往往是通过占有关系获取,事实上,现在很多经济权力的取得却是在占有权层面下取得的。从法理上讲,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种权利。占有是静态上的,而使用、收益和处分权都属于动态上的经济权利。随着社会经济交往的复杂化,作为自物权的所有权往往和他物权中的各种经济权力相结合或者相分离,这也因此造成了经济利益与传统所有权的相互疏离。
比如,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享有对全国土地的所有权,这毫无疑问。但是,国家和集体从农民那里每年拿到的只有10%的土地用益权。国家和集体握有100%的土地占有权和30年一次的土地处置权。与之相对的农民,则拥有100%的土地使用权、90%的土地用益权和30年内对土地的处置权。在这里我们明显看出,国家和集体所有只是象征性的,农民在家庭联产承包中是最大的获益者,有人甚至说,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有浓厚的私有性质,即间接私有制。相反,西北欧一些发达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但国家通过完善的税收和再分配制度,实现了福利国家。通过国家的税收,人民共享私有制下创造的大量财富。这些国家名义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但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另外一种公有制。我们把这种私有制称为“间接的公有制”。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发展非常活跃,公有制已经在本地区不占主体地位。就在同一年还掀起了一场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大讨论。因此,单单从占有与否的角度,不能完全说明公有制的性质,更不能因公有制比重的下降而否认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公有制类型问题上的创新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理论界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间接公有制的提出在于把属于公共财政也纳入到公有制当中,从而弥补了直接公有制底气不足的缺点,两种公有制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何谓间接公有制?所谓间接公有制就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下,国家通过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对国有大型企业、垄断性行业的一部分利润以及外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的应缴税收纳入到全民财富的范畴。再通过国家的二次分配,使人民共享公共财富的制度。
三、我国间接公有制的资金来源
税收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可靠保证。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报告,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财富集中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和借鉴西北欧国家的某些政策。作为高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就是通过高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正是巨额的财政税收提供全民在医疗、就业、养老、教育以及生活环境的最佳保障。公共财政收入实质就是间接的公有制的载体。个人所得税是瑞典的最大税种,而且实行累进所得税。中国在个人所得税收取的原则跟瑞典是一样的,但是在征收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漏点。致使大量应缴税款流失。填补中国贫富差距鸿沟的重要措施,也应该是加大对富人的征税力度,其中完善包括遗产税、房产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一个国家只有税收丰盈,才能保证在二次分配中,照顾到更多的弱势群体和贫困阶层的利益。
在中国的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作为国有垄断性行业,以前国企上缴国家的税收之后,对其剩余利润享有很大的支配权。如果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管,企业的利润就不能惠及普通的百姓。造成了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18倍左右,国有企业高管工资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28倍。作为国有企业本应属于国家和人民所有,事实上,人民从中能分到多少利益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国有资源往往被少数人所把持和垄断,成为少数人谋福利的工具。
国企大量的利润没有起到服务社会的作用,而私有制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却是这样的。比如,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的国企红利均通过财政预算体系上交国库,用于公民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在美国阿拉斯加州政府利用该州的石油资源,每年给每个公民分红,使公民对国家共有资产的受益。通过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现在也出台政策,要求国有大型企业既要缴纳税收,也要缴纳部分红利。让国有利润惠及民众是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企尚能给百姓分红,中国的国有垄断企业造福百姓更是责无旁贷。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体现,是人们权利得以保障的前提。社会主义国家由国家和集体占有的公有制以及国家财政收入为主要来源的间接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真正的体现;同时,像西欧、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实现,也恰恰是一种间接的公有制。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社会主义也可以得到诠释,福利国家名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但通过政府强大的税收政策,把大量的私有财产变相地转到国家公共所有,从而提高了相对贫困人口的福利待遇,缩小了贫富差距。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已经在做着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不能再以老的眼光看待资本主义,他们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间接公有制的探索实际是在为缩小我国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开具良方。
[1]朱妙宽.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4.
[2]石述思.中国工人劳动价值最贱[N].中国企业家网,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