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院两项“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综述

2011-08-15高安邦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十一五机电课题

高安邦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两项“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机电类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丰硕,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一、课题立项新,起点高,研究意义深远

两项“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为核心,以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为主线,以造就机电专业大学生高技能创新人才教学实践为重点,以适应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强化措施,加大投入,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脚踏实地培养和造就出一批素质优良的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这正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转移后的核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战略目标。

二、扎实的工作作风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

为了使该两课题顺利开题,在学院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我们首先进行了一次预开题示范报告会,召集了全院各系部主抓科研的领导和科研骨干教师参加。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立了由高安邦为组长,以我院十几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组成的课题组,确定了该两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了研究方法和保证两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的措施,进行了各成员研究任务的明确分工。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两课题的正式开题和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题组还派出了三位老师参加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讨班培训。从此,两课题便拉开了正式研究的序幕。一方面通过网上查询检索、实地走访调研、发问卷调查、举办和参加各种形式的研讨会等各种渠道,收集大量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资料,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和激励措施,为进行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充分准备。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探索,撰写有关该课题的研究报告,发表有关教学研究论文,积极向有关领导和决策部门进谏献策,竭力推进机电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和观念上的研究、探讨与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们所占据的高等教育阵地和所拥有的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确立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搭建各种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多渠道多方式,脚踏实地地进行机电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

三、课题研究水平先进,成果显著

两项课题虽然都是没有获得主管部门项目经费支持的立项课题,但在项目组成员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紧紧抓住我院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高水平示范性高职院的大好发展机遇,教研相长、敢为天下先:积极争取到学院120万元的设备投资,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引进美国Echelon公司的“LONWORKS”现代智能网络测控技术和第一家引进台湾凌阳32位嵌入式单片机技术,创建了世界高新技术的校企合作研发基地;互信依托、扎根教学,在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上都有新突破,创建了江苏省高校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全省45个);积极建议将“机电一体化”专业调整到电气系来办,支持着目前电气系的生存和发展;已培养了7名中年教师晋升为教授,十多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积,十多名青年教师晋升为讲师,培养了哈理工的7名工学硕士和淮信院的15名工程硕士研究生,改变了我院历史遗留下来的“中年教师教授少,青年教师读学位的多”的状况;成立省级科研,完成多项国家/省/市/院级科研课题,出版教材16部,专著7部,专题论文集1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3篇,优秀教育教学成果11项,科技论文1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十几篇,EI检索2篇),使我院能以较高的学术水平屹立于全国强校和名校之林,改变了多年来我院科研相对薄弱、落后的面貌;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四个嵌入”的“三层次递进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妥善地解决了“工学结合”中教与学、工与训的矛盾;大力开展大学生职业创新主题活动和毕业设计综合实践,所指导的学生荣获了“江苏省首届职业创新大赛”的最高奖和优秀学校奖等多项团体及个人大奖;通过积极参加“中国电气工程高等教育百年庆典”,第五、六、七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改研讨会”、“美国埃施朗公司大中华区用户会议”等高档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使我院的教改论文多次登上全过本科论坛的大雅之堂而载入史册,有两篇还被评为优秀论文,把我院改革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成国推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课题成果水平高,应用广泛

由于两项课题起点高,课题组成员真抓实干,使研究的成果水平高,具有重要的推广和应用价值。早在2007年11月5日,中国教育报就以题为“以‘四个嵌入’为突破口 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报道与推介,反响好,影响大;同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在我院成功召开了全省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现场会,中国教育报也以“引进世界五百强 拓展实训新境界”为题对我院的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进行了报道,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2008年,在美国Echelon公司在大中华区用户大会上,我课题组将最新成果:专著、新编教材以及反映我院在LONWORKS高新科技开发应用方面的新业绩“LONWORK技术论文专集”作为礼品献给了大会,受到了大会热烈欢迎,并在大会自由论坛中,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共谋发展,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受到了大会强烈反应和共鸣!多家知名企业也表达了要和我院进一步交流合作的意向,共同为LONWORKS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禁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精解》、《电机与电气控制》、《新编机床电气与PLC控制技术》等教材凸现工学结合、学用一致,理论密切联系生产实际、“教、学、做”一体化的现代教学特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和技能培养与提高,被全国高校的本、专科院校广泛选用,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五、领导重视,科研实力强大是课题成功的保障

该两项课题受到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专门成立了由特聘教授领衔,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科研处、教改规划处领导和电气系、机电系主任及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的强有力的科研团队,以保证该课题按时和保质保量地完成。

六、评审专家对课题的评价

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9年3月先行结题,江苏省教育规划办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9年12月结题。评审专家们对两课题给予了客观、公正、较高的评价,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课题的选题及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课题所获得的成果显著,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猜你喜欢

十一五机电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十一五”至今广西农科院产业支撑能力分析研究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宁夏科技发展规划创新体系建设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