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认知与大学外语教学

2011-08-15高又谦

大家 2011年23期
关键词:言语心理学英语教学

高又谦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教学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审美活动。英语教学过程既是参与者接受英语教育的复杂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共同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过程。因此,英语教学是具有较强教育实践性和较高审美艺术性的复杂人类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审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把教学过程与审美教育过程统一起来,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行为,通过揭示英语教学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便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行为以帮助和指导于英语教学。

二、审美心理学的主要教学审美理论

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认知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研究审美、创造美的心理结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本质、特征、规律的科学。”其“主要任务并不满足于描述审美心理现象,而是立足于在了解审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美活动的成效。”因此可以说,审美心理学既是研究主体审美、及其运动规律的认知科学,又是探究人类审美、创造美的心理运动基本法则和特殊规律的应用科学。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联结说”(S—R bond)、“认知结构理论”(Cognitiondiscovery theory of learning)、“发生认识论”(Genetic epistemology)等。

“联结说”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 L.Thorndike)提出的著名的刺激—反应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即形成联结;教学则是安排各种情境,以便导致理想的联结并感到满意”。认知学派的“认知结构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编码系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并提出了认知发展的三种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 systems),即“动作(Enactive)表征、肖像(Iconic)表征和符号(Symbolic)表征。不难看出,上述审美心理学流派及其教学审美理论观点各有不同,内涵互有差异,但都从不同层面揭示和阐释了审美认知活动的本质意义,强调了审美认知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不同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为教学艺术的生成和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

三、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实践策略

(一)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艺术

如何遵循英语学科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使课堂的各构成部分、各教学环节、各影响因素达到合理的最佳组合,从而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教育与审美效应.。为此,英语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控制艺术。一是了解影响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有针对性等)。二是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法则,即系统性、灵活性、合作性等。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设计,做到内容上钩玄提要,时间上布局合理、张弛有度。

(二)英语教学的言语表达艺术

在教学活动中,言语既是承载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师生间信息输入与输出、加工与存储的重要媒介和表现形式。因此,教师的言语修养既是教师素质的职业化要求,也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B. A.Suchomlinsky),更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和保证。

1.深厚的英汉双语文化底蕴是基础:“一个教师的文化底蕴,不仅决定着他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给学生以广博的文化浸染,才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自由驰骋。”大学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本族语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标准流利的英语功底、扎实深厚的汉语文化修养,同时还要通晓明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差异,有着深厚的英汉双语文化底蕴。

2.掌握课堂言语的基本属性和规范化要求:课堂教学言语较之一般日常生活言语,不仅有着规定的内容和特殊的语境,更有着丰富的内涵蕴指、规范的表达技巧。教学言语既具有语言学(Linguistics)意义上的内部属性,还具有语音学(Phonetics)方面的外部属性。内部属性是指言语具有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逻辑性和系统性。外部属性是指语调(Pitch)的高低、的特征和语词(Words and phrases)的情感等。有鉴于此,英语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其言语应遵循“四项基本法则”: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逻辑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丰富性与愉悦性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的非言语授课艺术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除运用大量的言语信息沟通外,还涉及师生情感上的交流与传递。故而,很多的非言语沟通手段和表达技巧被广泛地应用到英语教学课堂之中。非言语表达是指那些除言语之外,能够改变或增加信息交流与沟通的手段,通常会借助一定的时间、空间、表情、目光等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表达出来。

1.利用时间、空间艺术。有效利用时间语言主要表现为上、下课的准时性,课时安排的合理性,课堂气氛的张弛性,特殊语境的心里停顿与言语停顿等。

2.利用姿势、手势艺术。人的姿势所发出的信息有时甚至会超过口头言语所形成的刺激。虽然每个教师的姿势习惯不同,授课风格迥异,但课堂姿势总的要求要符合学生和公众的认知注意和审美指向。教师优雅的姿势、得体的风度,更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好的手势发挥更能够在教学中替代语言,增加语言的表现力,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3.利用表情、目光艺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R.Rolland)曾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由此看来,教师若能有效地运用目光接触技巧,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进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课堂教学的直观教具使用艺术

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为此他提出了一条影响深远的教学原则,即“直观性原则”,主张“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现代教育学实验也揭示出:学生获得知识,只靠听觉,所获的信息经过3小时后可保持20%,三日后可保持10%;依靠视觉刺激,所获的信息经过3小时后可保持72%,三日后可保持20%;与听觉相结合,3小时后可保持85%,三日后可保持65%。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若能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转换成学生可以利用其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具体形式,其教学效果无疑将大大增强。

教师可资利用的直观教具可谓种类繁多,诸如与教学相关的宣传品、图文资料、实物等。然而,现实教学中,教师所使用的直观教具不过黑板、粉笔和少量的多媒体。其中多媒体虽已在英语课堂上逐渐被运用,但很多教师并未真正认识到多媒体的巨大功能,教师应充分认识多媒体超强的信息传输功能和神奇的审美教育功效,利用其多元化传输功能,将相互分离的各种信息传播形式(如语言,文字,声音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模拟的、愉悦的课堂情境,实现涵盖人类全部感官的全方位传播。如是,外语知识技能、艺术欣赏和审美创造在课堂活动中将达成完美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化效果始得生成。

[1]邱明正.审美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2]周冠生.审美心理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肖川.给教师的五条建议[J].人民教育,2006.

猜你喜欢

言语心理学英语教学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