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2011-08-15陈雄
■陈雄
党的十七大,为我们勾画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我们需要千千万万高素质的人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必须抓住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道德教育,坚持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而且作为德育主阵地的学校在紧抓德育工作,培养“四有”新人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使德育成为教育工作的核心。
一、发挥学校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学校应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大德育工作力度,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制定学校德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德育工作实施方案,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合理安排各班的德育课程、读物等,坚持体现优良传统,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自身;坚持知行合一;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构建良好的德育工作氛围。
注重师德,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力。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靠教师来完成,教师的德育能力决定学校的德育发展水平。开展“五讲五比,三创两树”活动,即“讲政治、讲学习、讲道德、讲贡献、讲纪律,比觉悟、比奉献、比廉洁、比教学、比质量,创一流教师职业道德、创一流教学方法和教风、创一流教育教学质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树立了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校坚持每周一升旗和国旗下演讲,利用“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行团队纳新和开展爱国主义演讲活动,使德育工作深入人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办校园广播室,宣扬报道校园内的好人好事,培育学校特色,弘扬正气,抵制邪恶。使学生生活在一个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中。
二、把握德育变革的脉搏,引导德育发展的潮流
人类已进入一个新的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力争经过几代人的奋斗,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这一个新时期,我们应站在德育发展的前沿,把握德育发展的主流。首先,应把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与新时期德育工作相结合。忠,就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真理。孝,就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孝敬人民。信,就是以诚为信,以信取人,以信达天下。义则明辨是非,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心中自有浩然大义。其次,应把世界上公认的道德准则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各国人民热爱和平,追求民主、自由、平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反对暴力恐怖,反对战争冲突,反对强权霸道;渴望生活在一个自由平等、幸福和谐的世界大家庭中。这些都与我们德育工作相一致,我们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大力提倡并加以引导,把德育工作融入世界潮流,更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提高。再次,与时俱进,创新德育工作,正确引导德育的发展方向。
社会在发展变化,人们的道德修养也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向前发展。遵循《若千意见》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和创新型社会,使德育工作富有时代特征,富有民族特色。以“八荣八耻”激活德育工作,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而且人与自然之间更要和谐相处。和谐和睦,才能稳定发展,和谐有序,才能较快发展。提倡节约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而言,节约尤其显得特别重要。节以养身,俭以修德。构建创新型社会,也是德育工作发展的新方向。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创新也就不会止境。
三、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通力合作和密切联系,使德育工作三位一体,构建德育工程体系
德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为此,学校班级要举办各类专题会、座谈会、讨论会,把德育工作与社会广泛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讨论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健康成长,怎样适应社会竞争?增强学生群体生活能力,扩大社会交往能力。
德育工作应面向家庭社会,培养学生自主、独立、吃苦、拼搏的精神。把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理论落到实处,深入人心。现在的“小胖墩”、“小眼镜”太多了,有的甚至连一个引体向上动作也不能完成。看来,还得培养做人准则,提倡挫折教育。我校地处山区,农民的孩子成熟早,能吃苦,懂得生活的艰辛,这与我校每年坚持举办的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集体劳动分不开。团结、友谊、协作,拼搏、顽强、进取,在运动会和集体劳动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对学生的身体和意志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砥砺。
开展健康有益的社会实践和活动,能使学校与家庭、社会产生共鸣。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用雷锋的精神引导学生走积极健康的人生道路。为什么雷锋精神历经40年而不衰,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是真、善、美的具体实施,是美好心灵的具体表现。开展乡情调查活动,使我们的学生认识、了解家乡的基本乡情,立足家乡实际情况,发挥优势,扬长避短。
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一项极其艰巨的建设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心协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风云,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时刻警钟长鸣。高举德育这面大旗,以德为魂,以德行天下,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世纪的“四有”接班人,应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至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