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石板路
2011-08-15赵世翔
◆赵世翔
难忘家乡石板路
◆赵世翔
屈指一算,离开家乡在外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但每年的春节我都要回家陪老母亲过年,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每当此时,孩童时的许多往事就会呈现在眼前。在所有的记忆中,我最难忘的、让我魂牵梦绕的就是家乡的石板路了。
故乡是一个边远的小山村,坐落在一个山窝窝里,远离集镇,闭塞幽静,四面环山,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在我记忆中,村庄有四条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青石板小路,分别从村子中心伸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大山那边,北面的那条顺坡而下是连接村脚水井的,也是村中惟一的一条下坡路。东面和西边的路是贯通的,从村子的对门山缓缓而下至村中后再拾级而上到后山垭口,是全村的交通要道。南边是农耕的道路。这些路是先辈们依山顺势、就地取材用本地不规则的青石板分台阶镶嵌而成的,村里的人和村外的人,世世代代就靠这几条古老的石板路春种秋收,走进村子,走出山外,我也是沿着这几条石板路走出大山的。
孩童时代,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这几条石板路上爬行,后来读书、放牛、砍柴、挑水、种地……每行一步都要从石板路上经过。出工,走的是石板路;收工,走的是石板路;探亲访友,走的是石板路;迎亲嫁女,走的也是石板路。工作后无论是当小学教师或是村、镇干部,这些路上都深深的印下了我的足迹,有许多难忘的故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由于常年人来人往,所有的青石板都被磨得光滑如镜,那些年,人们上山劳动是没穿鞋的,打赤脚走在青石板上,感觉就像有灵性的石头在与人的肌肤相互融合,滋润润、滑溜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爽和惬意。还记得小时候,曾光着屁股腚子同小伙伴们,沿着村中的石板路或东或西,走南串北,从户与户之间相连接的迷宫式的巷道里或跳或蹦、或走或停,追逐打闹,不知疲倦地玩耍。不知多少次玩困了便在石板路上呼呼大睡,被外婆抱回家竟然毫无知觉;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与伙伴争论这条路的尽头在何方、它最终通向哪里?我还虔诚地不止一次地数过石板路上的台阶,想弄清到底有多少级。可是数来数去,到头来也没弄清有多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幼稚可笑。
东西贯通和从村子北面伸向水井的两条石板路,一年四季最为繁忙、最为热闹。我读小学时,每天天蒙蒙亮,我就会听到隔壁的三哥第一个打开大门,担着“嘎吱嘎吱”响的木桶去挑水。水井在村子最低的山脚,村里的百十户人家,用水都要到那里去取。清早,晨雾会紧紧地笼罩着整个村子,像一缕飘带扎在大山巨人的腰中,人们呼吸着清新而饱含氧离子的空气,往来于熙熙攘攘的挑水队伍中。木桶的滴、漏水把本就光滑的石板路弄得湿淋淋的,走在上面稍不小心就会摔倒,人伤桶毁。有一次我去挑水,下到半坡时踩在一块很滑的石板上,重心后移跌坐在路上,木桶脱钩顺路翻滚,其中有一只滚了很远,最后滚落在坎下的地里时已是桶无完板,被砸得七零八落。回到家里,我心情十分沮丧,但还免不了受到责备,因为桶是家中最重要的家什,损毁了家里买不起新的。
由于水远又是爬坡,在村里,挑早水是每户人家最重要的一件事,人多的人家会备有三至四对木桶,有大桶小桶,大人挑大桶,半大小孩桃小桶。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不需要安排的,家庭的青壮成员或半大小孩都会主动承担挑水的重任,记得我是从十二岁时开始挑水的,这一挑就是二十多年。挑水的路上是村中信息交流的“互联网”,人们会在近一个小时的来回路上交流各种信息:春播季节下什么种、中耕管理用了什么农药化肥和新技术、苞谷收几背、稻谷收几斤,甚至哪家两口子吵架了,哪家来客、哪个生病、哪家就要娶亲嫁女了、谁家有喜谁家有忧,你在挑水的路上都能听到。
我的小学和初中学业都在老卧小学完成的,村中最长最好的石板路,就是通向田坝和老卧小学的那条。要到学校和田里耕种必须从这条石板路一步一级地爬坡过大山,再一步一踩地下到山脚。我们每天都要从这条路来回两次。循环往复,天长日久,每块石板的形状、大小、纹理、所在的位置都深深地刻入了我的记忆。因此,走在这条路上,举步就知道应踩在哪块石板上,所以我走路总是一溜小跑,从不跌倒。读小学时,春种秋收农忙的时候学校会放“农忙假",有四、五天的样子。每逢春季插秧时节,我们地方已进入了雨季,家里要把农家肥一背箩一背箩地送往田里,为了赶节令把秧栽完,各户都会全家总动员,老少齐上阵,大帮小补。而这个时候的石板路最难走了,人畜同行,石滑路烂,路上夹泥带土,面目全非,滑得让人不敢迈步,有经验的人走路时小心地用脚趾去吸住石板,或是踩在有小坑的地方,千万不能往凸起的地方下脚,否则,就会摔倒。
最令人难忘的是傍晚,下地干活的人群赶着成群接队的牲畜,通过石板小路从四面八方收工回来,马蹄声、牛铃声、人的吆喝声在村口回荡,与村中升起的袅袅炊烟和孩童的嬉戏声混杂在一起,沸腾的山村仿佛在演奏一曲特有的交响曲,呈现的是一幅美妙绝伦的是民间生存图,一幅风景独特的乡间风俗画。
儿时听老人讲,石板路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是何朝何代修的,老人们谁也说不清它的历史了,只知道石板路被无情的岁月打磨得锃锃光亮,每块石头上面都布满累累伤痕,天长日久了,一些石板上还踩磨出了牛蹄马印、痕迹清晰可辨,它无疑见证了故乡千百年来的历史演进,生生不息。我虽然走出村子,走进机关。但多少年来,故乡的石板路时刻萦绕在脑际中,眷恋故乡的情愫挥之不去,总想回故乡寻觅儿时的梦。如今的故乡变了,全没了我在儿时的模样,1996年以来,家乡的父老乡亲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资,修通了公路,架通了生活用电,看上了卫星电视,古老的石板路已经被进村公路和入户水泥路所代替,公路上农用车、摩托车穿梭不息,鸣奏出欢快的时代交响曲。儿时我们最喜欢玩的“老鹰捉小鸡”、“关小雀门”、“丢手帕"、“过龙门”、“躲猫猫”等游戏再也看不到了,现在的孩子们所喜爱的是《猫和老鼠》、《奥特曼》、《变型金刚》。村脚的小水井也废弃不用了,枯水季节到外村去挑水的历史也结束了,村中先是建起了小水窑,一户一口,将雨季的屋檐水过滤后积存在水窑中,供人畜饮用。后来,县委的领导深入到这个偏远的村寨调研,了解到乡亲们的饮水质量不够好,当场决定筹资20余万元,从七公里外的水源点,引来了甘甜的自来水,彻底地解决了我们村千百年来祖祖辈辈吃远水吃脏水的历史。
是啊,山村变了,变得让人难以辨认,昔日的贫困寨,今日成了小康村,记忆中的故乡石板路,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一种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