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散记
2011-08-15◆曹清
◆曹 清
生活散记
◆曹 清
l、路边风景线
从文山到西畴的路上,特别是到莲花塘的这一带,以前我一直觉得很荒凉,山高雾大,弯弯绕绕,坐在车上老是弯不到,心情没来由地低沉许多。
十几年前,一个小弯道里出现了个小饭馆,苗族同胞开的,专门卖狗肉,狗肉以前一直只有苗族同胞在吃,汉族人是不屑一顾的,所以就有“狗肉上不了台面”之说,又有俩人之间感情好的话,总会被调侃:“狗肉都做得刀头”,呵呵。生活好了后,人们除了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地上四条腿的不吃板凳外,什么都想尝试一下,更何况具有“香肉”之称的狗肉。于是没多久,自己带车出差的时候,一脚刹车停下来,倒上杯清茶,看看树木青青,听听鸟儿欢唱,几个聊聊闲话,不多会,一盆热气腾腾的香肉就抬上来,那可是很好的绿色食品,用的是山泉水,蘸的是手捻辣,喝的是小锅酒,坐的是小草墩,山上再扯一把不知名的野菜丢进去,天然美味!窗外鸟儿啾啾,树叶沙沙,终于体会古人所言“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酒至半酣,豪爽的老友大叫:老板过来,木讷的老板搓着手陪着笑不知所措:“还说你们苗族老实,原来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们躲起来吃了这么多年,现在才拿出来,太不仗义了”。一桌抚掌大笑,其实都是吃过的,只是味道不可同日而语罢了。妈是反对我吃狗肉的,说是狗带近神,而我是个大近视眼,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所以一般还是听老人家的话,很不违禁,但是那时候还是忍不住了大快朵颐。
一来二去,小馆子开始有了名气,上上下下的车辆大多都会赶到那里吃饭,看见第一家生意好做,其他的同胞们开始觉醒了,慢慢地从山脚或者山头上搬到路边,搭上几间小瓦房,支上几张小桌,品种也开始多样化,周围三县及州府就经常是三五好友周末的时候相邀到那里,打打牌,爬爬山,成了路旁的一道风景线,坐车单调的时候,数数小馆,不知不觉就到了。更有甚者,说有帮食客吃出了水平,清汤狗肉一抬上来,品尝上几块后,就能说出是什么颜色的狗了(民间有头黄二黑三花四白之说)。当然这是无稽之说,也说明当地的狗肉名气大罢了。其他专州的朋友也知道,一问就是听说你们那里的狗肉好吃,我每每也是大言不惭:来了就是我请你到那里吃狗肉喝酒,声音很大的够了。
现在都流行做什么品牌,打造什么样板,咱西畴县没有普者黑的荷花,也没有坝美的流水,民以食为天,突发奇想:咱县就好好调研一下,有苗族同胞的踩花山、斗牛、有青山绿水、有森林探险、更有清泉狗肉汤锅,何不在此做做文章呢?
2、鸟趣
老爹在富宁工作的时候,闲暇还养鸟,再加上头亮亮的,弄得十里八乡的苗族同胞以为他老人家是苗族,都来找他,还经常带着老婆孩子来家借宿,现在后悔的是怎么当时不弄套裙子,以便今后去外地玩的时候能够炫耀一番。
老爹老啦反倒不爱了,而现在大多数老人家们退休后,养鸟成了一种很休闲的方式,队伍越来越有壮大的趋势,朋友的爸爸退休在家闲一久后,差点闷出病来,朋友一看不是事,做了几天的动员工作,老人家虽然嘟嘟囔囔的说我哪有心肠伺候那些小东西,还是接过了子女孝敬的画眉鸟,现在一改过去的生活方式,每天早上六点就要起来溜鸟,那可是有几处专门的地方的,比如说广场、体育场、后龙山腰什么的,大伙儿谈谈养鸟心得、斗斗鸟,如果你的鸟很厉害,那是要被羡慕的,当然如果很落魄的话也会被嗤之以鼻,这可关系到面子问题,于是换鸟、买卖鸟成了经常事情,下午六点是一定要吃饭出门的,老伴一慢催个不停,说要不然好地方给人占了,大有点风雨无阻的味道。炒雀饭、捉蚂蚱,一天忙得不亦乐乎,身体也没问题了,这不近来花了一千多买了只好雀,觉得鸟笼不匹配,干脆到文山花鸟市场花了几百元买了个鸟笼喜滋滋提着回来,怕遭老伴唠叨,自言自语地: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呀,鸟笼都有几千元的,我可没买那么贵的,浪费得很。其实还是有所顾忌,看来下一步不好说了。一不小心家里就挂了四只,还一提起某某的那只就羡慕得没完,我笑叔你要拿扁担挑才能出去溜鸟了,他倒是很认真地说分早晚每次溜两只就得了。有天去山上溜鸟不小心打滑把鸟落地上,那小东西可经不起惊吓,立马就落毛了,也不叫了,弄得他心痛了好久,每天小心翼翼地伺候,希望早早恢复。
有一老人家是个急躁脾气,退休赶时髦也去找个鸟提起,又没有那个好脾气,于是1200元买来的画眉雀,养上一久就病奄奄的,看起眼睛皮酸,150元就把它处理掉,不想此鸟落到个老手手里,精心伺候一久,就油光水滑的出样子了,老人家去看见,爱不释手,左看右看,又花了500元把它买转来,让人哭笑不得。又有一年轻人,爱鸟,也养,但是上班又忙不得伺弄,经常是买得的好鸟挂上一久后,就不叫也不打了,提去斗的时候往往落败,于是气急败坏,不是把鸟放飞,就是捏死或放下水道冲走,白白牺牲了许多性命,还不知道收手,这样的人我倒是很反感,那些小东西是落入凡间的精灵,已经失去了自由,并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快乐,代替子女陪伴我们的老人度过晚年的时光,虽然是他们在照顾它们,其实何尝不是它们给了老人们晚年的寄托,我们应该善待它们。
3、蜂言
蜂蛹是我们当地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生活好了,人们也越来越喜欢,于是价钱级级飙升,秋末烧蜂子成了人们一件乐此不疲的事情。通过多年摸索,总结出一套套的实践经验,比如说看见一蜂子在哪里停留,就要用一细线拴一白羽毛,想法粘在蜂儿身上,这可是技术活,我是不懂的,然后蜂起飞后,就进行跟踪,有时候要出动到好几个人,几个山头都要站人,看蜂往哪里飞,如果蜂直直飞走,那就说明蜂巢有点远,就要准备摩托车什么的了,小小东西有时候三绕两不绕就失去了踪影,那就得在消失的地方仔细寻找,这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大多是无功而返,再来,后又看见,再跟,看见蜂突然垂直落下,那就说明找到蜂巢了,于是围上去,蜂巢往往就在附近,黄土甲的窝是建在土里,从它掏出的泥土堆大小就可以判断蜂窝的繁华,七里游、葫芦蜂、老黑蜂等一般都建在树上或灌木丛上,比较直观,烧蜂子不外乎找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搞点阴谋诡计,烟熏火燎的,不可一一而足,当然也免不了被蜂叮上几口,小小报复一下,于是就有了一笔收入,餐桌上又多了道下酒菜。我常常担心这样的吃法总有一天会绝种了,可所有的人都不以为然,说这个东西繁殖很快,蜂大就要分家,或是漏网的飞走后很快又建立新的家族,所以不会,但是如果蜂儿建立家族的速度跟不上吃的速度呢?
于是农村出现了专门以此为业的人,能人倍出,有一老汉,那可是练就了独门秘诀,简直抵得上火眼金睛,只要看见蜂儿,凭眼睛就可以进行跟踪,然后把蜂窝挪到家边,等长旺了才出售,赚了很多钱,有一天一相识人来家买蜂,谈到了一件奇事,有一人王二,不怕蜂毒,别人被叮着肿得看不来,他最多有个红点,于是这成了王二拿蜂的独门暗器,只要找到,可以不着任何防护,赤手空拳就可以搞得不少酒钱,在本地很有名气。一天去邻村喝酒,谈到就近山上树梢有窝七里游,很旺盛,王二马上兴致勃勃要去拿,朋友提醒七里游厉害得很,民间有“三只七里游,叮死一头老母牛”之说,可见其毒性之大,王二不屑一顾:那不成问题。俩人于是来到树下,王二搓搓手,顺着树就爬,不想惊动了蜂,那个鬼东西会顺着树干往下梭,遇见肉体就蜇进去,然后跷起屁股转着转着的叮,直到把所有的毒液全部耗尽,自己也鞠躬尽瘁,就这样不一会王二自己也变成了个马蜂窝,没想这家伙够强悍,硬是有本事爬到树梢,把蜂窝夺了下来,自己也梭了下来,下面的人惊呆了,救又救不来,只有跑到村里搬救兵,等一村人回来一看,蜂没有了,王二面目全非地弯在树脚,挂了,村里人总结:这是蜂王派来报复的,四周村寨再没有人烧蜂子。老汉听了,闷闷地抽了两天烟袋,随即把房前屋后的蜂窝从哪里拿的放到哪里去,把家里的相关工具一把火烧了,从此不再养蜂。蜂之幸?人之醒?
4、书乐
有句话叫“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活到这么老,我终于发现自己就是这样个笨人,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也。咱现在还不死,看来也还有改正的机会,呵呵。
除了那几本教科书外,我一直看的是闲书、杂书,用我家人的话说是耽搁时间,书倒是看得多了,但是都不是什么技术性的,比如说修电筒、拔牙齿、焊电灯钨丝什么的是样样不会,哈,没治了。
现在终于决定改邪归正,好好学习点有用的东西,到书店里翻了半天,学开飞机或者建造航母什么的怕没有实践的机会,看看日渐粗壮的腰身,满脸沧桑的面容,于是决定选择医学,如果还要从基础、解剖、结构之类的东西学起来,那真的是鬼扯了,想想咱华夏泱泱大国的中医那可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从何处入手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捷径,于是抱了一大堆《不生病的智慧》《人体使用手则》《求医不如求己》《美容秘方》等等凯旋而归,幸好近来家里没电视可看,于是每晚收拾清楚后,早早躺在床上,这全部是关于血气养生、经络输通的观念,比较符合我的看法,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嘛。让我头大的是原来人体身上有那么多的经络和穴位,于是跷起脚每天孜孜不倦在腿上按呀按,病是没看见,穴位也没有找得准几个,倒是把脚上按淤青了好几处,家人打击人家学习中医要进入正规学校学习6年到8年,就凭你那几本书就想治病救人,那对那些专业人士的打击大了。好玩的朋友一遇见就是曹医师,我这儿痛,帮我看看,我就装模作样的东扭扭,西掐掐,一帮人笑成一团,让我在学医的路上心灵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哈哈,现在又找了个很适合的实验对象,我一朋友有点心宽体胖,用中医的理论来说就是脾弱,五谷不化,所以东西吸收不了,转化为废物存储在身体上,又肠胃不举,排不出来,所以就臃肿啦,我提出的观点一是继续好好吃饭,不能绝食;二是调整好脾胃;三是按照我所提供的方法不断地敲打带脉、胆经;四是推腹。现在我很激动地等着看效果。
看来我以后还是要继续加强学习,把这个作为兴趣保持下去,不说有一天挂个曹医师的大名治病救人,最少也能给大家一些健康的建议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终究不枉我读了几年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