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物类陈列展览的设计
2011-08-15黎娜
■黎娜
因陈列展览涉及的地域文化、性质功能、题材内容、类型规模、投资数量等各方面不尽相同,陈列精品的制作难以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和运作法则,而笔者在学习和从事陈列展览业务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人物类陈列展览作为一个独特的专题类别,在内容编写、设计方式、制作困难、处理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共通点。本文结合笔者从事相关业务工作的心得,重点以历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中的人物类陈列展览作为例证,总结和归纳出人物类专题陈列的设计要求和方法技巧,以供业内同行们共享、参考和借鉴。
自2005年东莞实施“博物馆之城”发展战略以来,笔者有幸投身博物馆之城建设业务,为各镇区提供陈列展览方面的技术支持,期间参与了陈伯陶史迹陈列、蒋光鼐生平事迹展、李任之生平事迹陈列等多个人物类陈列展览的设计与制作,其中陈伯陶史迹陈列曾作为典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笔者参与制作的陈列虽称不上“精品”,但通过边实践边学习,充分借鉴和融合全国各地人物类陈列展览精品的优秀经验,对人物类陈列展览的设计归纳和总结出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望能裨益于业内同行。
一、人物类陈列展览的内容设计要求
何谓“精品陈列”,目前业内并没有具体统一的衡量和评价标准,正如1997年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览揭晓新闻发布会上所评述的“优秀的陈列内容,加上优美的陈列形式,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和谐统一,这就是精品陈列的基本要求”。可见,优秀的陈列内容是排在第一位的,是首要条件,而具体到人物类陈列展览,纵观历年来全国各地获奖的人物类陈列精品,虽说各具规模和特色,但在内容设计上均达到了以下基本要求:
1、鲜明的主题,准确的定位。中国历史名人多,伟人多,因而纪念馆和人物陈列也相当多,要将陈列办出特色,就应准确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确立鲜明的陈列主题和科学严谨的定位。陈列内容的设计者首先应该是主题人物的研究者,通过全面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人物的生平、经历、事迹、思想、情感等等,从而提炼和归纳出最符合人物个性或最能突显人物亮点的主题定位。如《周恩来百年诞辰纪念展览》(1998年陈列精品),将展览定位于“人民的好总理”,言简意赅揭示了“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刻内涵;《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2003年陈列精品)以小平的一句经典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准确、精炼的概括小平的一生。只有鲜明的主题和准确的定位,才能充分将人物的个性和特点,通过各种方式融入到陈列的每一个细节当中,使人物形象变得鲜活、真实,引起观众的共鸣。
2、明晰的脉络,起伏的节奏。要全面、清晰地展示一个人物,就应有一条内在的线索,既能将整个陈列内容划分出明晰可感的段落,又能将其贯穿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就是陈列中的“脉络”。至于采用什么样的线索来贯穿,则需要内容设计者根据所掌握的具体素材和人物特性进行编排,或按生平、或按年代、或按地域、或按事件等等,如《鲁迅生平展》(1997年陈列精品)则以地域划分为“在绍兴”、“在日本”、“在北京”、“在上海”几大部分,全面展示鲁迅走过的路程;《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2003年陈列精品)则根据溥仪的人生阶段划分为末代皇帝、天津寓公、伪满皇帝、特殊战犯、普通公民五个单元,真实全面地展示溥仪的传奇一生。此外,任何一个优秀的人物类陈列都不可能是平铺直叙的,即每一部分的内容不能平分秋色,而是要根据展览主题和结构的需要决定比重和取舍,有详有略,张弛有致,大节、细节并重,重点、亮点突出,从而创造出鲜明甚至是强烈的展览节奏,以强化展览的吸引力。
3、真实的内容,客观的评价。名人、伟人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此人物类陈列展览要确保展示内容的真实、严谨,不能采用存疑或者没有史实根据的材料,避免引起争议。有条件的馆可以聘请一些权威的研究机构或专家为陈列内容把关,多方求证,力求向观众传达最全面、准确、真实的历史信息。如《人民的光荣——朱德生平事迹展览》(2006年陈列精品)就邀请了中央文献研究室作为陈列内容的权威把关机构,并组织各方专家、学者、社会人士、朱德亲属进行多次意见征集和评审才最终定稿。此外,人物类陈列展览中对人物的评价十分重要,所有说明文字中要排除任何主观评价,但不等于不做评价。一般来说,人物评价的方式有几种:一是采用人物的自述语录,人物的自述能够最直观地表达人物的思想境界,《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陈列》(2003年陈列精品)在每一单元的起始均精选了邓小平有鲜明特点的格言来概括其一段时期的经历及思想,成为该展览的一大特色;二是采用重要人物的权威评述,即评价者本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其作出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三是将评价隐含在材料及对材料的处理当中,如用典型文物说话、用权威的数据统计表明等,将评价融入客观的展示当中让观众自己品评。
二、人物类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技巧
人物类陈列展览的设计与制作大多面临一个共通的困难,即陈列的表现方式多限于文字、手稿、图片、书籍等平面类展品,实物相对较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历史先贤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物,因此,在陈列布局上难以摆脱单调、平板、沉闷的视觉感。根据在业务工作中的亲身实践和尝试,结合全国各地人物类陈列展览精品的优秀做法,笔者总结和梳理出人物类陈列展览中常用的几种形式设计处理技巧和方法:
1、色彩的处理及应用。许多名人都是以文字、书籍影响后世,在展示中必然面临如何处理较多文字的难题,色彩的处理和应用可以化解文字语言给展示带来的平板和枯燥。色彩的应用处理主要表现在:陈列的主色调、展览的色块分区和展品的色调处理。主色调要根据展陈的环境和陈列的主题来确定,确保与环境协调,与主题贴切;展览的色块分区一般采用象征意义的色彩来暗示人物命运或思想的变化,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序列感和丰富性,如《从皇帝到公民——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2003年陈列精品),第一单元选用了代表清朝皇室的明黄,第二单元以土黄暗示褪色的皇帝,第三单元以灰蓝色表示日本傀儡,第四单元以咖啡色表现沉重历史包袱下的暖色关怀,最后则选用了天安门的城墙红寓意备受关怀的溥仪成为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该陈列中色彩的选用极其符合人物身份及命运的转变,过渡也十分自然;展品的色调处理主要体现在文字和图片上,有时微妙的色差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展示效果,如《鲁迅生平陈列》(1997年陈列精品)中对历史性的黑白照片进行了技术处理,历史纪念性偏棕,人生道路选择时的理性思考偏蓝,精神苦闷期偏黑,明快期黑白分明,让观众从微妙的色差体会鲁迅先生的心理世界。
2、材质的处理及应用。恰到好处的材质处理及应用,对陈列展览的整体风格和展示空间有很强的装饰和映衬效果,尤其对于以名人故居及古建筑为依托的名人纪念馆,在陈列布展中要十分注意材质的选用,尽量采用与建筑风格外观协调统一的材料和元素,力求营造出和谐自然的展示空间。如《孙中山先生生平陈列》(1999年陈列精品)在材料上就采用了当地传统的青砖、红方砖和粗面石材等,展墙的构造模仿孙中山故居和翠亨民居墙体的装饰效果,墙体转角和顶部的装饰也都是对翠亨民居装饰图案的仿真处理,对于陈列前言及孙中山先生大事年表,均采用在粗糙原始的石料上开凿出丰碑的处理手法,端庄而厚重,寓意“丰碑永存”。该陈列在充分融入翠亨村传统建筑风格和符号的基础上,运用了现代工艺手段和造型处理,使陈列展览与孙中山故居和翠亨村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极具鲜明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展示空间。
3、艺术作品的应用。雕塑、泥塑、壁画、油画、书法、音乐、影视等艺术作品都是人物类陈列中十分有效的辅助展示。选用恰当的艺术作品,可以弥补文物实物的缺乏,活跃陈列展览的形式,又能深刻反映陈列的主题,在此笔者不一一罗列,仅重点阐述一下雕塑和音乐作品。雕塑作品在人物类陈列中最为常见,它能体现凝重和端庄的艺术感,突出纪念性的氛围,无形中提升人物的份量和地位,众多名人故居或纪念馆,大多采用雕塑作品作为序厅的开始或展览的结束,以丰富、升华、拓展陈列的主题。如《石油魂——铁人王进喜生平业绩陈列》(2007-2008年陈列精品),正是以序厅中恢宏壮观的大型群雕《石油魂》对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达到震撼人心的展示效果。音乐作品虽应用较少,但其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选择贴切的音乐作品,不仅能营造一种参观的意境,也能巧妙地深化主题,如《彭德怀生平业绩陈列》(1998年陈列精品)的结尾部分,室内回荡着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十分振奋人心,也寓意着彭德怀的精神像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样源远流长,将观众的参观情绪引向高潮。
4、场景及微缩景观的应用。场景复原是各类陈列展览通用的一种辅助手法,也是较受观众欢迎的一种展示方式。而对于人物类陈列展览来说,它能增强历史的真实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主题人物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拉近主题人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如杜甫,是离观众很遥远的人物,除了诗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实物,杜甫草堂博物馆《追寻杜甫的足迹》(2001年陈列精品)则以杜诗为依据,精选和复原最能反映杜甫精神本质的典型场景如“安得广厦千万间”等,成功将观众引向了杜甫的内心世界。微缩景观虽然在设计制作上较费工序和时间,但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让观众从细小来看宏观,且能解决展示空间不足的难题。如《鲁迅生平陈列》(1997年陈列精品)就采用了大量的微缩景观,如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等来全面、直观地反映鲁迅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具有良好的展示效果。
5、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在现代化的博物馆陈列当中,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比比皆是。对于人物类陈列展览,我们仍然强调重点以文物、展品为载体来表现主题。然而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些陈列展览确实缺乏大量的文物载体,或者因为展览的场地及其他条件受到限制,影响了内容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和生动性。因此,采用一些能与观众互动的高科技展示手段,既是对陈列版面内容的有益补充,又能提升参观者的兴趣。目前,人物类陈列展览中常见的高科技展示手段有电脑触摸屏、幻影成像、声光电技术、多媒体展示系统、数字电影放映等等,各场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选用与制作。
6、人文关怀理念的应用。任何一个优秀的陈列展览都会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贯穿始终,让观众参观起来有轻松、舒适和愉悦的感觉。就人物类陈列来说,文稿、照片等纸质展品相对较多,因此图片尺寸的大小、文字的疏密、展柜的高矮都应从观众的视觉角度来设计。目前许多博物馆的展柜为60厘米的通柜,并不适合纸质展品的展示,离人视线远,玻璃反光,想要看清楚展品很困难。值得借鉴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设计出了40厘米厚的橱窗式展柜,柜下设15厘米高的坡度展台,展出书籍、文稿等,不但尺寸合适,距离也和人们看书一样。当然,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在各种各样的细节上,需要设计者站在一个参观者的角度去发挥想象力,比如一些纪念馆非常关注观众情绪的表达,设置献花台、签名台等等,让观众可以通过敬献鲜花和签名留言的方式,表达对名人、伟人的缅怀和崇敬,这也是细微之处体现的人文关怀。
三、陈列展览精品理念的误区
由于本文中均采用的历届全国十大精品陈列作为例证,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解读一下“精品陈列”的理念,以免陈列展览的设计与制作者步入某些误区。被列入“精品陈列”就像给陈列展览贴上了“优质标签”,这是许多博物馆人努力追求的目标。然而要制作出精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精品陈列理念:
1、精品陈列并不强调规模和投资。许多基层博物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觉得精品陈列可望不可及。事实上,制作一个优秀的陈列展览,这些都不是问题的核心关键,从来没有任何规定说精品陈列一定要有多大的规模,多少数量的投资。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伟人的平凡》(2000年陈列精品)、杜甫草堂博物馆《追寻杜甫的足迹》(2001年陈列精品)都属小型陈列,由此可见,“小而精”的陈列一样可以具备“精品”的实力。
2、文物精品并不等同于陈列精品。精品陈列着重强调的是陈列水平,而非文物精品本身。罗列铺陈大量的文物精品并不能算是精品陈列,同样,文物精品的匮乏也不能完全成为设计与制作精品陈列的瓶颈,尤其对于某些缺乏实物的人物类陈列,依然可以凭借鲜明的特色、独特的创意和高超的技巧脱颖而出,上节所述的大量精品陈列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精品陈列应以观众为出发点。“精品”不是陈列制作的出发点,陈列展览的制作者不能以盲目追求“精品”荣誉为目标,而应以观众的欢迎、社会的认可作为衡量标准,“一切以观众为出发点”是精品陈列要贯穿的基本理念,如果单纯为了评比而搞“精品”,往往会陷入盲目攀比,脱离实际的误区,难以制作出成功的陈列展览。
笔者相信,即使是条件基础薄弱的基层博物馆和小型博物馆,只要能立足本地,挖掘潜力,充分汲取他人之长,从理念上创新,从技巧上突破,从服务上提升,同样能设计制作出高质量的陈列精品。
[1]魏保信.关于精品陈列的理性思考[M].中国博物馆,1999(1).
[2]金兰.浅谈精品陈列中的主题、内容和形式[M].文物工作,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