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类情感的符号
2011-08-15战宇婷
■杜 渐 战宇婷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情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作家创作阶段,文学情感起到了驱动力的作用,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在文学表达阶段,文学情感通过文学语言得以展现,在文学接受阶段,文学情感则贯穿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引导、启发着读者,并使读者获得新的情感体验。
但凡得以流传的佳作,无不是触动读者心灵之作。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所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要有情感动力作为契机;在文学表达上,蕴藏深厚情感的语言往往更具有感染力;读者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只有与文学作品的情感价值相一致才能取得与作品的共鸣。
正是在情感的参与下,文学艺术这种特殊创造性符号展现了它独特的魅力。正如苏珊·朗格所说:“凡是用语言难以完成的那些任务——呈现感情和情绪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任务——都可以用艺术品来完成。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情感,是心灵完满和个性完善的必要条件,情感赋予人激情,使生活充满诗意,让人作为一个知、情、意完备的人而更加完善。因而在文学活动中,文学的情感性更是不容忽视。
一、情感是文学创作的内驱力
一位作家,不同于画家、摄影师。画家和摄影师可以很快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他们进行创作所需要的素材,枯黄的落叶、忧郁的双眼、恢弘的建筑等等。而文学不是感官艺术,作家并非客观地、机械地描摹现实生活,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必然有情感参与其中,影响并制约着作家的写作。在抒情性作品中,情感的表现比较显著,但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情感的渗透也别具一番韵味。如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有这样一句话描述华斯科夫,“可是他自己也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泪水已经挂上眼帘,看来变软弱啦。”每当读到此,心都会被震颤,这个钢铁一样顽强和刚毅的男子汉,在目睹了自己的女兵被残酷的战争夺走年轻的生命后,终于也不忍落泪,感人至深。
文学,以情动人。情感使作家产生叙述的冲动,在情感的驱使下,进入创作之境。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只有激发和唤醒了作家内心,引发了他强烈的情感,才能使作家真正地激动起来,产生创作的欲望,写出动人的作品。如司马迁的《史记》是他的不忿之作,“此人皆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二、情感是文学语言表达的要素
符号学理论认为,人类语言本身就具有“实用功能”和“美学功能”两个侧面。而文学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手段,是具有形式美感和审美意义的。作家在进行文学表现的阶段,需要将自身的情感转换成为一套完整的符号,而特定的语言符号往往表达的特定的情感内涵,因而文学语言无疑是情感的体现,也是饱含了情感的符号。
文学语言由于蕴含了作家独特的心灵体验和情感,常常会使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如格非在《人面桃花》中有一句这样描述秀米,“在这深秋的午夜,看着渐渐走远的船队,秀米不由得打了寒战,泪水夺眶而出。她知道,此刻,他所预见的不是一个过路的船队,而正是二十年前的自己。”看似平静的语言,却隐含着一个女人多少内心的潮涌,个人在命运的洪流中,在历史革命的浪潮里,有多少无能为力。我们不能不说这语言中饱含人情。情感有多深,语言就有多动人。
三、文学情感之于读者的意义
文学活动离不开读者的参与,读者的阅读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得以实现。没有被读者阅读和再创造的文学作品只能称其为“文本”而非“作品”。然而,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社会身份和文化水准,读者本身就具有差异性,因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多有不同。但建立在人类普遍情感的基础上,我们总能得到一些共识。
文化孕育着情感态度和情感特征,文学情感所体现的并不是单独的、个人的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的情感。此时的读者,是以审美的心境去体验、去感受,进入了一个自由的超越的精神境界,摆脱了现实的束缚用心灵与之交流,品味人生。也许,我们不曾到过庐山瀑布,却能从李白的诗句中感受它的气势滂沱;也许我们不能倒流时光重回吕梁山色间,却能从李锐的《银城故事》中读出那段历史的忧郁。
文学情感不仅引领读者超脱了客观的现实世界,可以给思想放个假,自由神往,也丰富了读者的情感体验,有机会去接触、去认识、去感悟我们不曾遇见或想到那些人或事,情或理。直接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而文学的世界是无限的。此外,文学活动的情感功能不仅使读者发现情感,更在于培养了读者的情感。文学情感融入了作者也读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性的思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使人获得对自我重新认识并获得自我提升。
[1]孙绍振.文学创作论[M].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2]克莱夫·贝尔.艺术[M].中国文艺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