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文化引导团的实践与思考

2011-08-15郑友建

群文天地 2011年10期
关键词:形式农民群众

■郑友建

自2007年8月以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通过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将各类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起来,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求乐、求健、求知、求富的要求,开展了以“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先后成立了12支农民文化引导团,不仅有效促进了全区农村文化生活的日益活跃,而且进一步引导了农民树立追求和谐的观念,大大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农民文化引导团,就是指以一个村为单位,由农民自己组成且到周边村组织开展公益性巡演,引导农民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演出队。他们以村边的空地为舞台;以远山、田野、民房为背景;用农村广播喇叭代替专业音响器材,这些简陋的条件无法阻挡团员们的热情,充满浓浓乡土气息的表演受到了村民的热烈追捧和欢迎。“农民文化引导团”这一文化品牌还被选入浙江省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三贴近”创新实例。农民文化引导团的组建顺应了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三种变化。

一、农民文化活动的组织机制由“官办”型向“社会”型转化

一直以来,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都十分重视发挥国办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起以县级剧团、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为枢纽的多层次的农村文化网,当然,这种模式无庸质疑。但是,要真正把文化“种”在农村,不可忽视农民自身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自己走上舞台,担当主角。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自发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理念,通过激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自身内动力”,引导农村文化从“自发”到“自觉”。

二、农民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由持续型向多变型转化

我国广大农村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状态,各种各样的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自产生的那一天起,长逾数千年,仅管不少艺术形式粗糙,但农民群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始终对它们具有较稳定的欣赏趣味,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和变化。改革开放为广大农民群众打开了视野,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求新求异心理涌泉般喷发出来,已不再满足于已有形式的反复审视和品味,他们想跳舞、想唱歌、想新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农村文化活动必须不断地变换形式,更新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农民文化引导团的成立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

三、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由被动观赏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化

历史上的农民群众对他们所接触到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有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爱好,没有什么选择。无论是具有阳刚之美的狮子舞、龙灯舞,还是具有优柔之美的旱船舞、秧歌舞,不论是急风暴雨式的大锣鼓曲,还是优美动听的唢呐曲,他们都有一种浓厚的兴趣,而且大都习惯于被动地观赏。当代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审美趣味突破了他们的祖辈、父背无选择的特点。新时期的今天,广大农民群众的自主、自信、自强、自立的社会感日益增强,对自感有责、有趣的事物,不仅有着“客观”的视听之好,而且有着亲历其间一试身手的欲望。这种主动参与意识是一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也是一种个性心理的反映。

在创建“农民文化引导团”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环境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乡镇农村文化建设总体薄弱的现实下,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这里面有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外,客观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必须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完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种”文化的力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培育文体亮点,挖掘民间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二)演出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少数村的农民文化引导团,他们能用方言自编、自演反映本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节目,也能通过挖掘、整理本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农民文化引导团都有这样高的演出质量和创作水平,有的艺术团虽能演出十几个节目,但演出水准实在不敢恭维,长此下去,必将打击群众的观赏欲望。针对这种情况,文化部门必须承担起职责,要加大文化扶持力度,一方面通过“送文化”活动不断激发农民群众传承文化、自办文化、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同时,当好伯乐,要下基层善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在培育上做文章,提高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的艺术水平。

(三)经费保障不到位

组建农民文化引导团虽然由政府倡议,但普遍是村民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的,以自娱自乐形式为主,不计报酬,在经费投入上远低于“官办”文艺团体。但即便是这样,引导团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一定的经费的。笔者认为;基本的运转经费应当予以保证,关键在于如何建立保障机制。一是加大对基层文化引导团的投入,村镇一级的财政要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确保经费投入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区一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民文化引导团进行奖扶,以奖代扶,并制定奖扶标准,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农民文化引导团开展活动,真正形成农村文化活动社会办的共识。

[1]何娴.农村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J].文化纵横,2005(1).

[2]李美华.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制与形式创新[J].老区建设,2008(4).

猜你喜欢

形式农民群众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2022 年本刊可直接使用缩写形式的常用词汇
多让群众咧嘴笑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农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