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考辨二例

2011-08-15齐霄鹏孙欣欣

飞天 2011年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左传国君

齐霄鹏 孙欣欣

词语考辨二例

齐霄鹏 孙欣欣

读古汉语作品,我们大多是要借助注释的,而注释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阅读者的接受成果,所以,我们都想要尽量找到那些注释水平高的本子。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是的注释水平是获得了学界公认的,以致于一版再版。其注释绝大多数是精当的,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是可以商榷探讨的,这方面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做出了大量的、精当的论证,山西大学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合著的《〈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也是内容旁富,此外学界还有大量单篇的文章发表。本文也就其中的几个词语的注释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自今。《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一单元《齐晋鞌之战》:“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文下注释[22]:“直到目前为止,没有能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自今,从现在追溯到以前。”

“自今”在《左传》中出现多次,没有用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之义的,他书笔者所见也没有用来表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这样的用例,《古代汉语》这样注释是于古无征,纯属臆测。

“自”为表时间起点的介词,“今”为时间名词,《说文》:“今,是时也。”“自今”义为“从现在起”、“从此”,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古代汉语》为什么将其注释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呢?因为他们认为句尾的“乎”在这里表示疑问语气,所以“乎”后标点为问号“?”,“自今”如果理解为“从现在起”或“从此”义的话,这一句的译文就应该是:“从现在起不会有代替他的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还要杀掉吗?”这样解释的话,语义显然是不通顺的,故而《古代汉语》将“自今”注释为“从现在追溯到以前”,因为这样的话,全句的大意是的:“从古到今没有代替他的国君受难的人,有一个在这里,还要杀掉吗?”这样语义就顺畅了。可是,如此虽然翻译以后的意义通顺了,但是原文中的“自今”却出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意义。

其实,问题出现在句尾语气词“乎”身上。“乎”字最常见的用法当然是表达疑问的语气,但是它除了可以表示疑问语气外,还可以表示其他语气,这一点前人早已论及。刘淇《助字辨略》:“愚案:语已之辞也。然有两义:一是咏叹之辞,如《论语》‘必也正名乎’、‘其如示诸斯乎’、‘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之类是也。一是不定之辞,如《论语》‘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孟子》‘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之类是也,柳柳州所谓‘疑辞’者也。”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乎,语及句之助词也。一为感叹之词:《论语·颜渊》篇:‘富哉言乎!’《公冶》篇:‘已矣乎!’一为状事之词:《易·乾文言》:‘确乎其不可拔!’一为呼召之词:《左传》昭元年:‘勉速行乎!无重而罪。’(而,汝也。)一为疑问之辞:《孟子·梁惠王》篇:‘贤者亦乐此乎?’一为反诘之词:《孟子·滕文》篇:‘虽欲耕,得乎?’”杨树达《词诠》:“(五)语末助词,助句,表感叹。‘越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襄九年)……”①

我认为,这里的“乎”正表示感叹语气,全句意为:“从此不会有代替他的国君受难的人了,有一个在这里,将要被杀了!”“有一于此,将为戮乎!”正是“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的原因。《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此事为:“丑父曰:‘代君死而见僇,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代君死而见僇”是“后人臣无忠其君者矣”的原因,是其切证。《吕氏春秋·离俗览·上德》载郑被瞻入晋军一事:“被瞻入晋军。文公将烹之,被瞻据镬而呼曰:‘三军之士皆听瞻也:自今以来,无有忠于其君,忠于其君者将烹!’文公谢焉,罢师,归之于郑。”被瞻所呼之意,与《左传》此处逢丑父所呼之意是相同的:被瞻说:“三军将士都听我说:从今以后,不要忠于自己的国君,忠于自己国君的人将会被烹殺!”逢丑父说:“从现在起不会有代替自己国君承担患难的人了,(因为)有一个在这,就要被杀掉啦!”此其一。其二,丑父这句话是在情急之下“呼”出的,“呼”字正能表明丑父在当时所处情况下的激动的心情,其语气不可能平缓,那么与之相应的句尾“乎”字后的标点应当是感叹号“!”,而不应当是句号“。”,更不能是问号“?”。②

郭锡良先生主编《古代汉语》将其注释为:“自今,‘自今以往’的省略,即从今以后的意思。”③释义顺畅,董志翘先生还撰文证成之④。但“自今”自身能够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似乎不必认为是“自今以往”的省略,正如“从此”不必认为是“从此以后”的省略一样。其他古代文学读本和古代汉语教材注释“自今”众说纷纭,其中只有瞿蜕园先生的《左传选译》将其释为“从此”,是比较可取的。

第二,慢。《古代汉语》第二册第五单元《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文下注释[1]:“慢,通‘漫’,涂抹墙壁,这里指误涂。”

说“慢”为通假字,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慢”字本身所含有的意思都不能使原文意思通顺。但是说“漫”为“慢”之本字,则是有问题的:所谓本字,当是与字义相贴切的字形。“漫”字不见于《说文》,《玉篇·水部》:“漫,水漫漫平远貌。”《集韵·桓韵》:“漫,水广大貌。”“漫”字从水,《玉篇》《集韵》的解释应该是可信的,由此也很难与“涂抹墙壁”联系。那么,这里“慢”的本字当另有他形。

《说文·木部》:“槾,杇也。”段玉裁注:“《释宫》曰:‘镘谓之杇。’《释文》云:‘镘本或作槾。’按《孟子》作‘墁’。”《说文·金部》:“镘,铁杇也。”由此可知,“槾”“墁”“镘”为同一个词的异构字形。

《说文·木部》:“杇,所以涂也。秦谓之杇,关东谓之槾。”段玉裁注:“按此器今江浙以铁为之,或以木。”《广韵·模韵》:“杇,泥镘。圬、釫并上同。”《集韵·模韵》:“杇,泥镘也,涂工之具。或作釫。”由此可知,“杇”“釫”“圬”为同一个词的异构字形。“杇”本义是“用以涂抹墙壁的工具”,引申之,也可以指用这种工具从事的活动,即“用杇涂抹墙壁”义,《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中之“杇”正用此义。⑤

“槾”之与“杇”只是方言的差异,他们是等义词。“槾”之异体作“镘”“墁”,与“杇”字异体作“圬”“釫”道理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河北地区昌黎方言中还有一种涂抹墙壁的工具叫做“mánzi”(声调与普通话有差异),从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音调来看,这种工具应该就是“镘”。

综上所述,《运斤成风》中的“慢”所通之本字应该是“槾”,而不应是“漫”。另外,说“慢”为“误涂”也有可以商榷的地方。如果是“误涂”,举手便可抹去。何必找匠石来斫呢?而且匠石对斫砍郢人鼻端上的白垩是那样的轻松随意,郢人对此也是心如止水,这显然不是偶然为之的,而应该是经过了长期练习之后才能建立起来的默契。因此,匠石将郢人称之为“质”,并在宋元君要求他表演时说:“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也就是说,匠石只能斫砍郢人鼻端的白垩,却不能斫砍别人鼻端的白垩。而庄子也正是用匠石和郢人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关系来类比自己和惠子之间关系,因而,这里的“慢”不应是“误涂”,而应是有意为之的,是故意的。⑥

注:该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王力《古代汉语》教材研究”(201003041)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以上三家观点均引自《虚词诂林》,俞敏监修,谢纪锋编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②参见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之“释‘自今’”,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③《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刊何九盈《词义商榷》也持此观点。

④见《学术研究》1987年第3期:董志翘《释“自今”》。⑤《古代汉语》注释“杇”字为:“涂抹。这里指粉刷。”按,“涂抹”则是也,“粉刷”则非。

⑥参见山西大学萧泰芳、张儒、马麦贞、白平合著的《〈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之“运斤成风”篇,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齐霄鹏,河北大学讲师,博士;孙欣欣,河北大学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左传国君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师旷劝学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从善如流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狂泉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左传》笔法
狂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