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秉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

2011-08-15

飞天 2011年2期
关键词:杜诗组诗杜甫

燕 艳

刘秉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

燕 艳

刘秉忠诗歌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在他论诗时已多有表现,如他的《为大觉中言诗四首》,这一组诗共四首,恰是从这四个方面学习前人诗歌创作的优秀传统,即兼宗李杜之优长的创作理念、融合陶诗自然而然的创作理念、学习苏黄清新雅致的创作理念以及吸取遗山酣畅显达的表现方式。

兼宗李杜是刘秉忠继承唐诗的一大特点。李白、杜甫被誉为唐代诗人中的“双子星座”,一为清新飘逸,一为沉郁顿挫,成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两大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秉忠充分地评价了李白、杜甫之诗,不但赞扬二者的优长,也注意学习李杜二人不同的作诗风格,而且他认为诗歌创作应承袭前人创作方面的技巧和长处,于是在他的《再录杜诗》(其二)中有:“诗律严军律,纵横出没齐。包荒一天大,望岳众山低。句骤无淹韵,才闲尽着题。数篇真可老,白壁满幽栖。”诗中不但指出杜诗严于军律的创作态度,同时还列举到了杜甫的山水诗代表作《望岳》的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对杜诗的推崇。

刘秉忠认为还应学习杜诗抒发的真情实感,诗人只有将自己亲身体会的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才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此达到作诗的目的。因而,刘秉忠在他的怀人诗《寄友弟》结尾处写道:“愿将杜老真诚语,寄谢悠悠世上儿”。但刘秉忠并未将杜诗所有的精华都移植到自己的诗中。杜甫的《春望》是其五律的代表作,更是杜甫体现现实主义思想的典型诗作。诗中杜甫忧国忧民,为国“白头搔更短”的士大夫的责任感溢于言表。同为《春望》一题,刘秉忠则表现的“轻描淡写”,“蒙蒙小雨浥芳尘,一片花光眼底新。山色隔烟无忽有,故教凝伫倚楼人”。此诗一扫杜诗沉重的感觉,刻画了春日思妇倚楼久立的凝思。可见,在“春望”这一传统题材基础上刘秉忠学杜又不泥杜,在老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刘秉忠早年先是在政府中任下级官吏,后弃官投到全真教门下当道士,号为藏春散人。1238年,住持邢州天宁寺的虚照禅师,闻听刘秉忠行高节苦,特意派遣弟子颜仲复说服,将其收为自己的门徒,刘秉忠此后遁入空门,法名子聪。正是这次居山归隐,远离世事的修炼使得刘秉忠对隐居的生活很熟悉,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这样的隐士更是推崇备至。因为推崇“羲皇上人”的悠然自得,因而他的诗也有淡泊自然的诗风。如《溪山晚兴》一诗:“楚山临水边幽情,无意成诗诗自成。秋雨滴残秋草暗,晚云收尽晚风清。渔舟散去横暮霭,樵担归来踏月明。是树有枝堪驾足,南飞鸟鹊莫多惊。”这首诗意境清幽,把雨后的景色与渔樵的归来融为一体。潺潺流水易使人产生“幽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本无意作诗而眼前的这幅风景画本身就是一首好诗。再美的景色没有人就失去了生气,云收风清渔舟散,月下樵夫担柴归给清冷的环境加入情趣。景物的选取与清幽的意境恰与陶诗有契合之处。

作为一位性格耿介,不入俗流的“散人”,刘秉忠认为“江山如旧年年换,谁把功名入笑谈”,不可“有一毫荣利之念动于心”,曾发出“人生有限,世事宁有极耶?”的感叹。他仰慕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与陶氏的心境有许多契合之处。同时,刘秉忠又是一位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他的诗风除“萧散闲淡”之外,还更多的是自然率真,充满了生活情趣。他在《晴望》一诗中写道:“楼头凝眺倚晴晖,山势长林水附堤。燕子双双衔不遍,凤凰城里落花泥。”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农家山水画。画中有楼、山、林、水、堤、燕子、落花等十多种景物,字里行间充满了农家气息和生活情趣,这种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对陶诗自然而然的表现方式的继承和发展。

刘秉忠认为,生活中人人要有淡泊、平和的心态,在为人做官时也是同样的道理。《为大觉中言诗四首》其一即是对此加以说明:“水平忽有惊人浪,盖是因风击起来。造语若能知此意,不须特地骋奇才。”这首诗表现了刘秉忠自然为诗的观点,恰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认为一切事,包括人的被重用,都是事出有因的,不必要刻意渲染。而刘秉忠一直学习陶诗中淡泊的心态,才使他在朝野中不计名利,淡泊心志。

刘秉忠作诗博采众诗人之长,虽不能说他是位集大成的诗人,至少他这种多元继承的创作理念值得提倡。金朝继承北宋统治着中国的北方,当时诗人在诗文创作方面自然也受北宋的影响。而北宋时期的诗词人的创作又受苏黄影响尤甚。刘秉忠生于金元之际北方的邢州,其时正是“中州隔绝,困于戎马,风声习气,多有得苏氏之遗,其为文亦曼延而浩博矣。”那么刘秉忠诗歌创作理念自然受到了苏黄风格的影响。在《为大觉中言诗四首》其三中刘秉忠写道:“七情六义一心中,言语还因感处通。李杜苏黄无二律,后生徒苦立家风。”此诗指出赋诗著文应像李杜苏黄一样,有感而发,并应严格遵循创作规律。后人只要学习前人即可,反映了诗人的崇古思想和反对标榜门户。

清雄淡雅,是苏黄诗歌的特色。受到前代两位诗人的影响,刘秉忠有诗也追求清雅。如将松竹、远山、明月这些平常之景写成“庭前松菊成闲趣,轩外云山得卧看。光满此宵闻好月,香来何处有幽兰”,使读者自觉得大自然仿若雅室。

诗人对苏黄的情有独钟,更体现在有《读东坡诗》《又读东坡诗》《续山谷<焚香>》《读山谷诗》多首诗直接提及他们诗作的风格特色,这在刘秉忠的《藏春集》中有所说明。

“语不贵奇惟在当,事休涉诞只宜情”其实这也是他的创作追求,明白晓畅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诗歌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他学习苏黄,又不局限于苏黄。

但刘秉忠的诗歌同时也带来平淡无味的缺点。元中叶时虞集和苏天爵等人批评中统、至元年间诗歌有粗疏笨厉之病,笔者认为当是不包括刘秉忠在内而言的。这就是因为他兼宗李杜苏黄的结果。

诗人不仅学习前人诗歌的多样的表现形式,对金元时期的元好问也十分敬仰。而曾仕金的元遗山的诗歌本身也有承袭苏黄诗歌之遗迹。如元好问在《跋赵秉文和拟韦苏州》云:“百年来诗人多学坡、谷”,遗山之师赵秉文曾被誉为“金源一代一坡仙”,遗山本人亦被时人称作“巍然坡、谷复出也。”因而可以认为遗山之晓畅是从苏黄那里一脉相承而来。

刘秉忠敬仰元好问,作的组诗《读遗山诗十首》不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笔者都认为可算为刘秉忠组诗的代表作之一。刘秉忠一生写有很多组诗,《永乐大典》载刘秉忠因其包括一百二十一首五言诗的组诗《古诗泛言》而成为是元人组诗之最(仅从存诗篇数来说)。

在《读遗山诗十首》这十首组诗中第二首为人所熟知,同时也很好地表达出刘秉忠的创作理念。“编排一字有高卑,就者功夫作者知。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诗人指出文章的功夫高低在于辞达意明,而不要生僻猎奇使人难于看懂。而元好问的诗功正如苏黄一样的卓越。《为大觉中言诗四首》其二:“七情六义一心中,言语还因感处通。李杜苏黄无二律,后生徒苦立家风。”“七情”、“六义”因其周而复始没有质的变化而为人们所熟悉直至忽视,而这些被我们熟悉、忽视的东西恰是诗文创作的不竭的源泉,与“自古文章贵辞达,苏黄意不在新奇”异曲同工,作者主张按照事物的自身原本运转规律和物态的原始的相互关系来作文赋诗就可表达思想。

总而言之,刘秉忠在诗歌创作理念上的追求上比当时的诗人有其独特之处,他多元兼融的创作理念加上他兼通儒、释、道的学问以及政治家的视野使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元初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为诗歌从金到元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他本人的创作来说,这种兼宗的理念,带来了其诗风格的多样化的特点。

燕艳,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杜诗组诗杜甫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登高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