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太阳神话之比较
2011-08-15滕录
■滕录
文章通过对于中国和日本各自不同的太阳神话的比较和分析,初步探索造成中日两国太阳神话异同的历史、社会、政治以及自然等原因。
太阳神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神话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太阳作为宇宙的中心,作为光和热的源泉,作为自然界的代表,在人类的历史上,一直受到全世界各个民族的顶礼膜拜,而和太阳神有关的神话传说更是多姿多彩,源远流长。英国自然神话学派学者繆勒甚至认为以太阳神话作为核心,一切神话都是由太阳神话所派生,用来解释太阳神话的。比如古埃及人认为世间的人是太阳神的眼泪变成的,太阳是生命的象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而美国印第安部落的阿尔贡魁人则把太阳作为造物主、始祖、母亲、生殖者来崇拜,因为在阿尔贡魁人的语言中Kesuk(太阳)这个词就源自于“给予生命”。
太阳东升而西沉,循环往复的现象对于上古先人们来说更是不死、新生的象征,代表了大自然神秘而不可抵抗的神奇力量。而或许正是由于地处世界神秘的东方,中日两国对太阳更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漫长的历史中更是孕育了极其丰富的太阳神话。
中国的太阳神话是由“十日”开始的,据《淮南子·本经训》所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在尧的时候,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庄稼被烤焦,人们没有食物果腹,又饱受太阳烘烤的折磨。一些猛兽也都从森林中跑了出来,到各地残害百姓。尧派遣后羿,去往各地诛杀猛兽,解救百姓。十个太阳被后羿射落其九,只留下最后一个。这就是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太阳神话“后羿射日”。
而在日本,最有名的太阳神话就是“天之岩户”,记载在《古事记》中。“伊耶那岐命在洗左目时所生的神名为天照大御神,其次在洗右目时所生的神名为月读命……并切取上须,拔去手脚指爪,驱逐出去。”
两相比较,虽然说中日两国太阳神话的起因同样是因为太阳不同于往常的异动,使得恶神横行、祸事频发,但是其异动的情况却是完全相反的。中国的“后羿射日”是因为太阳违背常理,十日齐出,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威胁。而日本的“天之岩户”则恰恰相反,因为太阳消失,世间一片漆黑,才使得各种灾祸齐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日两国的太阳神话有如此迥然不同的情节呢?
首先,在日本,太阳被看作是世间万物的根本,蕴含了使万物生长的灵力。正因为有太阳才有了光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植物得以生长,动物也能够繁衍生息,吸收着太阳所散发的光和热,人类的生活才能继续。对日本人来说太阳实际上代表的就是整个自然,人们崇拜太阳,崇拜自然,正如在日本神话中天照大神被赐予了崇高的地位一样,日本先人们自然而然的把人摆在了自然的从属地位,认为人是依托于自然的存在。
通过《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中所记载的神话以及其他资料中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日本人对于太阳的崇拜是其他民族无法企及的,无如是国名、国旗还是国歌,都深刻的展现了日本人崇拜太阳的思想。“日本”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公元607年圣德天皇派遣遣隋使小野妹子携国书前往长安,据《隋书·倭国传》中记载:“其国书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末处天子……勿复经闻。”
圣德天皇用“日出日没”来证明自己的地位,可见当时的日本人对太阳的崇拜意识就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连处在权利金字塔最顶端的天皇也不例外,甚至于可以将国名由“倭国”改为“日本国”。日本的国旗又被称为“太阳旗”或“朝日旗”,可以说是大和民族太阳崇拜的一个图腾。而国歌《君之代》更是对太阳神子孙的赞颂。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人的崇拜太阳,已经不单单是对于太阳本身的敬仰,对于自然本身的敬仰,太阳神话已经从单纯的自然神话演变成了王权神话,沾染上了政治色彩。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神话传说都是散载于民间,由百姓流传记载的,没有统治阶层过多的干预。而与中国神话传说的流传和记载不同,收录了绝大部分日本神话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是将神话与正史结合起来作为史书、作为“邦家之经纬,五代之鸿基”,按照天皇的意图,以巩固皇权,维护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为目的,由官僚统治阶层编纂的。编写者更是将太阳神天照大神奉为皇家始祖,作为王权和国家的象征,以此来强化天皇的无上地位。就连作为补充的《风土记》和《古语拾遗》等书籍也都逃不脱统治阶层的润色,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太阳神话“后羿射日”中,虽然太阳是东方天帝的儿子,有着不同凡人的身份地位,但在被后羿毫不留情的射下后却化为了三足乌,一种世间禽兽。在日本神话中地位崇高,被顶礼膜拜,甚至被尊为皇室始祖的太阳神对中国古人来说最终成了一群乌鸦。同样是因为太阳的异动而引发的骚乱,一种是因为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而另一种却是失去自然赐予的力量。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截然不同,中国先民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然屈服,日本先民则是以顺服的态度继续寻求自然的庇护。由此可见中日两国源于意识根本的自然观差异也是造成中日两国太阳神话具有如此区别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
[1]安万侣.古事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郎静.中日英雄神话比较[J].莆田学院学报,2002.
[3]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中国编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