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舞蹈的发展思路探索——以温州“贝壳舞”为例
2011-08-15安丽
■安丽
贝壳舞,主要流传在温州洞头县操闽南语的区域,是民间“迎火鼎”活动游灯队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舞蹈,通过实地的调查访谈研究他的缘起、发展以及现状,对当地民俗活动的探究,从“贝壳舞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中摸探索温州地区民间舞蹈的发展思路。
温州洞头的贝壳舞是在温州地区发展与传承方面做得较领先的地方舞蹈,近几年,贝壳舞在浙江省各种舞蹈大赛中的展示和夺魁,更加引起了当地政府以及民间音乐研究机构的重视,富有温州地方民族风味的又具有浓厚海洋文化特点的民族舞蹈——贝壳舞成为温州乃至浙江省开展群众舞蹈活动的一面旗帜。
一、温州洞头“贝壳舞”的概况
《贝壳舞》是在民间“迎火鼎”活动游灯队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在洞头县操闽南语的村岙。长期以来,受到艺术家们和多方学者的重视,成为舞蹈工作者择取舞蹈素材的重要宝库和研究对象。“迎火鼎”活动源于闽南,在传承中融入了抗击海盗等因素。为了对妈祖感恩,预祝新的一年里平安消灾,便衍生出“迎火鼎”活动,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迎“字在闽南语中有两层意思:一是高高举起之意,二是迎接之意;“火”有红红火火之意“鼎”有“鼎盛康乐”之意。“迎火鼎”活动主要是在火与锅的仪式上和它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上。整个活动以火为中心,以妈祖为主体,这种创意性的的民俗活动,自温州洞头的妈祖宫开始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迎火鼎”的仪式中有各种队伍的方阵,有大锣令旗队、火鼎柴担队、有凤辇、妈祖轿队、秧歌队、杂耍队、铜鼓队、红灯队等等,活动一般有300多人参加,在“杂耍队”的队伍里逐渐衍生出了独特的“与神同乐”的文化现象,就是以海洋动物为对象的“贝壳舞杂耍”成为元宵节的一个主要活动。表演者身着贝壳服饰,男女老少皆宜,服装以粉色、天蓝丝绸面料为主,袖口、裤口为喇叭形,衣裳的外面为红色的小围裙、脚上穿绣花彩鞋。道具用篾片扎成大小不同的贝壳框架,用纸或用布糊起来,并化上各种贝壳的图案,贝壳中部里面装有(用铁圈或竹篾)制成的圈,以方便握手。里面还有两根绸带做的手扎,是做固定背肩之用,贝壳边缘部用彩纸做花边修饰,自己组织的民间吹鼓队为伴奏,舞蹈的动作主要是以队形的穿插、角度的变化、以及贝壳张合为主进行编排,内容主角是以海里五彩缤纷的的贝壳为原型,加上丰富的想象力,利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赋予贝壳与众不同的艺术生命力。这种来源于民俗活动,从分体现劳动人民创造力的、保存原生态的舞蹈的特点。
洞头县文化部门发挥海岛民间文化蕴藏丰厚的优势,着力抓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的发掘整理工作。从解放初至今,不断坚持举办全县民间音乐舞蹈和渔村业余剧团会演,一批以《贝壳舞》为元素的优秀节目如民间器乐曲《龙头龙尾》、《梆子头通》、《海洋丰收》、《鱼灯舞》、《红虾与舌鳎》等脱颖而出。施书宝是《贝壳舞》的主要整理者之一。这位当年不到30岁的青年民间艺人,熟悉当地民俗,又有民间音乐演奏的实践。他从“海蚌仙子变人成亲”和“寄生蟹的生成”等渔村民间传说中撷取营养,和其他艺人一起几经整理提炼,使《贝壳舞》成了弘扬善良、歌颂正义、鞭挞邪恶的童话式舞蹈。当时的县文化馆馆长占博智以及杨继影、郑德友等人也做了大量的指导、协助工作。当今,在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下,《贝壳舞》在舞蹈语汇的设计方面颇有创新:既保留了传统的“圆场”步法,又根据贝类不同的生活习性,新创了“跳走”、“游走”、“横走”等动作;既保留了背着贝壳张合蹲转的原有身段,又从舞台表演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脱下壳舒展曼舞的新场景。而其伴奏音乐,则大量采用民间音乐如《哪吒走云》、《朝天子》、《黄蜂出洞》等传统曲牌,使整个舞蹈洋溢浓郁的海洋韵味和生活气息。
上世纪90年代,浙江歌舞团把《贝壳舞》的伴奏音乐改编成器乐演奏曲,悠扬舒展,十分悦耳,令人听得如痴如醉。浙江省群众艺术馆舞蹈室在国家级刊物《舞蹈》发表文章,回顾全省群众舞蹈开展情况时,曾三次提到洞头、两处举例《贝壳舞》,赞扬洞头“一直是本省开展群众舞蹈活动的一面红旗”。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贝壳舞走过辉煌、禁锢和沉寂。期间,作为民间文艺七大集成的普查成果,县文化馆搜集的《贝壳舞》资料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温州卷》。1997年,国家文化部把编纂民间舞蹈志作为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任务下达,《中华舞蹈志·浙江卷》编成出版,《贝壳舞》名列其中。1997年7月,洞头县举办首届“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贝壳舞》被列为首选节目。县文化部门克服困难重新编排,以广场舞的表演形式,使她重现昔日风采,赢得了广大游客的赞赏。贝壳舞,海岛文艺工作者从《贝壳舞》的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努力从海洋民俗文化中吸收营养,改编、创作出了一批独具海洋特色的文艺作品,单从音乐舞蹈方面说,远一点的有《海蜇舞》、《捕鲨鱼》、《洗衣舞》、《满载而归海螺响》等;近一些的,有根据渔民出海壮行酒风俗创作的舞蹈《送船风》,以海洋民间传说改编的舞蹈《龙宫探宝》、《女儿礁》;还有歌曲《渔歌对唱》、《戒赌谣》等等。这些节目,在省市演出中都有不俗的成绩。洞头县《贝壳舞》作为温州市唯一代表作品,在2008年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上喜获金奖。浙江省“群星奖”广场舞蹈大赛是我省群众文化赛事中最高级别的奖项,全省各市选送的参赛节目在经过录像初评和预赛后,最后有包括洞头县《贝壳舞》在内的14个精彩绝伦的节目参加决赛。洞头县《贝壳舞》能在的如此竞争激烈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并获得金奖,对提升洞头海洋文化创作水平、扩大洞头海洋文化影响意义深远。这些年取得的成绩,为发展温州上档次、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年取得的成绩,为发展温州上档次、规模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储备了大量的民间舞蹈资源。可以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沿海景色、海洋文化进一步加强民间舞蹈的再创作、再发展。
二、温州民间舞蹈的发展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它的范围包括:口头传授,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温州个地方的民俗舞蹈温州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除温州洞头的“贝壳舞”以外,如拼字龙灯舞(龙湾区)、藤牌舞(瑞安)、定位舞(永嘉),而且已被列入第一批温州市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与当地的民俗活动联系紧密,每逢重要的节日,这些舞蹈都是当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人们对审美的需要,更是对人们精神的寄托、对未来的期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这些本地区特色突出的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更是刻不容缓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各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确立各国文化身份的重要措施,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传承中华文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要注重方式方法
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民间舞是人民群众情感体现,它的一切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由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审美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的主题是不变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适应时代的变迁,才能继续发展下去,民间舞蹈也不例外。首先,适当的加工创编,让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使传统的舞蹈融入到人们生活中,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方式。其次,民间舞蹈的创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民间的传统民俗文化为背景,营造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利用当地的天然的山水景观,还可以结合当地的宗教、传说、历史、歌舞等艺术形式,甚至可以选用美国百老汇式的精美舞台表演,融合当地的民间舞蹈 ,对民间舞蹈进行再创作加工,秀出一个中西合璧,现代与古典相交融的视觉盛宴。这类表演迎合了旅游文化的剧场舞蹈已在商场的商业运行中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云南映象》、《大河之舞》都是这个模式的成功代表。民间舞蹈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它保存着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再次,民间舞蹈的发展和传承,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继承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存在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保护与传承必须体现创新精神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传统艺术精神的实质。既有保留传统文化精神意义,又有充分尊重本民族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也就是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又具时代精神的民族民间舞蹈。温州民间舞蹈进行二次加工、整理、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重视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重视体现温州本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绝不能急功近利、赶时髦、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最后,将民族舞蹈融入本地文化课程,用传统民间舞蹈的推广来有利于培养年轻一带对本地文化的感情。
(三)民间舞蹈文化是当地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和凯利曾给“文化界定“文化是历史创造出的、清晰和不清晰的、理性、非理性和不理性的所有生活图式,这种图式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都会作为一种人类行为的潜在指导而存在。”“温州模式”创造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奇迹,但从未主导过中国的社会思潮。文化的概念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它既有关于哲学、科学、艺术的“上层文化”,也有信仰、感情、传统习惯等“民间文化”民间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瓯越文化也就是温州本土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相碰撞融合而形成的,其中闽南文化中的冒险精神和宗教信仰对温州文化影响较大,也就是温州所独有的瓯越文化,其中妈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
各民族地区的政府和文化部门寻求地方经济发展,纷纷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窗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促进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以建设民族文化广场、刺激节假日文化消费等措施,带动地方经济。尤其在传统民俗节日中,民间工艺、舞蹈、服饰、饮食合为一体,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的文化源泉。各个民族的舞蹈资源作为当地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播和继承,同时又适应了当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民间舞蹈发展的好可以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反之旅游文化也将有力的带动民间舞蹈的推广与发展。
要科学处理旅游经济和民间舞蹈文化的相互关系,二者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将民间舞蹈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繁荣、民族进步、真正在发展、创新和合理利用中实现对民族舞蹈文化的的最大保护、创成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正在变化。这些对传统的民间舞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具有现代气息的创作理念,传统的舞蹈、风俗、节日活动经过艺术加工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能更加符合当代的欣赏需求符和消费需求。挑战是对民间舞蹈的保护存在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大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影响,但主要够成的威胁是来自于内部。温州民间舞蹈的文化资源如何保存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互补双赢和谐发展,反映了诸多微观与宏观层面的问题,主要是要建立科学决策,从民族自身的实际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发展机制、和可行性发展规划,当然也存在实际困难,如基础设施落后、经费短缺、和缺乏展业舞蹈人才等客观因素。这两者是是辩证的关系,也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结束语
总之,温州民间舞蹈资源的保存、传承创新与发展,关键是决策与发展机制要遵循经济、文化及舞蹈艺术的基本规律,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加强区域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保护和发展,加强推广热爱本土文化、发展群众性的广场民间舞蹈活动;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外因与内因的辩证关系;温州地区的民间舞蹈、民族艺术文化与民族旅游舞蹈开发与发展,将呈现多层次、多渠道、互补双赢、多元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1]柯旭东.温州洞头东沙村妈祖宫“迎火鼎"现状调查[J].文教资料,2010(5).
[2]隋慧杰.浅谈如何实现温州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23).
[3]马福成.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思考[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