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坎坷——张安阳长篇报告文学《朝着太阳走》读后
2011-08-15赵旭光
赵旭光
现在,还有多少读者能读完一本长篇报告文学?这是个问题。当我拿到张安阳的新著《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时,丹东市作家协会主席于晓威告诉我,这本书你能读下去。读一位熟悉的作家朋友写我们城市著名企业家的作品,也许他了解我的阅读期待。
“文化大革命是对我人生的一场磨难,而且是一场非常必要的磨难,它让我经历坎坷,接受‘洗礼’。可以说,没有这场磨难就没有我后半生的创业。”回首当年,该书的主人公李进巅说。而作者安阳恰恰举重若轻,把“文化大革命”的这一历史拐点——主人公从权利的巅峰跌到人生低谷的分水岭,作为开篇之章,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然后,作者荡开笔触,把时空拉到了上世纪初“闯关东”的悲壮一幕,追溯主人公李进巅的家庭出身和性格成因。1927年,李进巅的父亲“闯关东”漂泊到大连,两年后辗转来到安东(丹东),在沙河镇码头附近停了下来,开始放木排、打短工、卖咸菜、做劳工……逃荒东北近二十年后,才有了自己的家。可以说,李进巅一家,正是闯关东的先人在丹东生活的缩影。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移民的后代李进巅经历并见证着这个移民城市的苦难和荣光,参与并推动了这个移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赵瑜在《一杯烧开水里盛放的历史》中说,历史就像一杯开水一样,我们端起来才发现,每一杯开水里虽然煮满了平淡的日常生活,却也经过了唐诗宋词的润泽,经历了战争和灾难的烟尘。所有的平静都得益于历史的坎坷。李进巅麾下的“曙光”,为什么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近乎白手起家?为什么能多次濒临险境而柳暗花明?特别是作为民企,它为什么能在重重困境中争取到国家限额,实现股票上市?为什么能重组黄海客车演绎出“蛇吞象”的惊天大戏?《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把主人公放置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一些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和人物的介绍,极大地拓展了主人公的命运感和时代感,客观细致地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与社会的变迁。
毫无疑问,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是对真实的理性延伸,是对真实的理性透视与鉴别。通览全书,作者构思精巧,剪裁精致,笔调跌宕起伏,大气冷峻,议论精当,抒情节制,以思辨的穿透力,宏观把握时代的脉搏,微观抚摸人性的坚忍。人物既有典型性,又有史料性,情节还原或逼近了历史本身。
文学与新闻二元对立是报告文学的劣势,二者的有机统一又可能是报告文学的优势所在。这种报告文学叙事理论上难解的症结,在安阳的笔下,既有一名诗人和作家的修为与底蕴,又有做过报社总编的敏锐和历练,这些杂糅互济的养分,使得他在操持报告文学这种题材时,很好地拿捏了新闻和文学之间和谐相生的火候和分寸。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厨,为食客端出了一道适合大众口味的美食——新闻事件是食材,文学手段是各式各样的调味品。一般说来,在食材相同的基础上,调味品和火候才是决定一道菜品味和品位的关键。文学色彩过浓,势必冲淡信息量并趋于失真;而文学色彩过淡,枯燥的说教式叙述,必然味同嚼蜡。
“李进巅独自坐在地下室里,没有了忙碌,也没有了喧嚣,屋子里静得掉根针都能听得到。地下室不是完全埋在地下,在房间靠近天棚处,有细长的两扇小窗。无事可做,李进巅就望着小窗出神,顺着从小窗照射进来的斜长阳光,想自己的心事……”
“李进巅挂断了电话,站在阔大的院子里,举目远望,斜阳挂在天边,被一层层似浓似淡的云彩遮掩着。有几束阳光从云缝里喷薄而出,光亮无比,周边的云彩,一片血红……”
这样的细节描述,让人如临其境。而生活中真实的“小窗”和“阳光”,经过作者不动声色的艺术再现,便具有了积极的象征意义——李进巅的前途是光明的,尽管那时他已经从市委宣传部长的高位跌落,尽管那时他事业受挫,但对不懈进取的他来说,阳光总在风雨后,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一天中午,正在干活的大姐,听说又有一个个子不高的年轻干部在殡仪馆旁边的山上服毒自杀了。大姐吓得疯了般往妈妈家里跑。
李进巅正在和母亲‘瞅’午饭,大姐‘砰’地一声推开门,看见李进巅一下子扑过去,抱住弟弟呜呜地大哭起来。心里正难受的母亲,也抱住李进巅哭起来。站在母亲和姐姐的怀里,李进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安阳的笔触不流于其他报告文学的平面化,以主体情感介入,使作品贴近生活,贴近心灵,以温暖的人性之火,照耀人世的荒诞,读起来扣人心弦,达到了作家与主人公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像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一书中,还有很多,尤其是在《苦乐童年》、《对命运说不》、《是金子总会发光》等章节里,作家以朴素而真诚的情感,站在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相结合的交集上,屏息静气地开掘生活细节,使作品既具备现实的质感,又有独特丰富的人生感悟。
法国批评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就讽刺过那些粗糙怠慢的作家——我宁爱一条小溪流过细软的沙上,徐徐地蜿蜒流过那开花的草场,而不爱泛滥的洪流像骤雨一般翻滚,在泥泞的地面上夹着砂石而奔腾。在艺术表达多元化的今天,报告文学《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在“不经意”间从容抵达了俯瞰历史的高度,触及了人性的深度,显现了人物对社会与时代的把握,以及对生活与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也许,这正是《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所具有的艺术魅力。
在伪纪实文学、俗报告文学泛滥的当下,《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是新世纪以来丹东乃至辽宁报告文学的重要收获,是近年来丹东文学的重要成果。人们更应该看到的是,《朝着太阳走:曙光缔造者李进巅的风雨人生》不仅是一位移民后代的奋斗史,还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和中国毛泽东、邓小平时代政治、经济生态的微缩;同时,它还是一本很好的青年励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