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语满俗与东北方言

2011-08-15施立学

满族文学 2011年6期
关键词:砬子满语引申为

施立学

像四千年前雄踞东北大荒山的满族先人肃慎以楛矢石砮,与中原发生联系,开辟满族文化先河,继而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留下东北无以胜数山川河谷、驿站城郭等满语地名一样,如今在东北,遗存着挖掘不尽的因满语或满族风俗或与汉语嫁接而生发的东北方言。

在常人眼里,满语已成明日黄花,清顺治帝和他的继承者,以绿色的柳条在辽吉大地上编织的2580公里梦幻柳条边及200余年的封禁,最终没有挡住来自晋冀鲁豫的闯关东浪潮。清乾隆皇帝《老边》诗中提出的“征战纵图进,根本亦须防”,国家根本之地,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遗风的想法,终于春梦随人散,飞花逐水流。活化石似的三家子满语满族村,于今之世,已经凤毛麟角。

本人要说的是“上下一根棍,浑身长满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族字”的满语,虽然遭到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暴的无情席卷,但满语文化并未消亡,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往往比这个民族自身具有更强的韧性与绵延力。

满族文化风俗,千百年融入东北许多民族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礼仪及游艺、竞技,显性的满语运用与教学有黑龙江省富裕县三家子和新疆察布察尔及各地大大小小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满语学习班。隐性的满语除刻印于千千万万东北山川村落,成了满语地名外,相当一部分,由于满汉和其它民族在交往中互相借鉴和吸收语言词汇,满语直接融入了东北方言,这点睛之笔,让东北话更加生动、形象、风趣,也让满语籍东北方言的载体,保持了旺盛鲜活的生命力。

一、直接作为东北方言的满语

1.打扔格。扔格就是能杆,本领,打扔格是练本领。刚会站立的婴儿,被大人托在手心儿,或骑在脖梗儿,配合大人的动作进行跳跃或屈伸,被称为打扔格。如今东北方言中有“你能杆了,不能搭理人了”,能杆儿就是从打扔格演变来的。

2.干棒楞子。意为清一色,吉林九台有其塔木乡,其塔木,满语站杆树。站杆树,清一色枯干的树,就是干棒楞子,传说东北人到南方,吃饭点菜,点了干棒楞子炖肉,闹出了笑话。店家进后厨找了一圈,回说干棒楞子没有,只有肉。东北人就说了,那就对了,光炖肉,就是干棒楞子炖肉。

3.玻璃哄子。柞树的别称。黑龙江有玻璃县,吉林公主岭有玻璃城子,这些地方都未生产过玻璃,何以得名玻璃?因为老柞树有四种称呼,即青干柳,老柞树,玻璃哄子,橡子树。玻璃,柞木的意思,玻璃县或玻璃城子乃生长柞树的地方。

玻璃哄子,作为东北方言,喻为不成才的人或不成大器。

4.疙瘩溜秋。意为不光滑,有结节,大圆包。吉林省辽源市,土名大疙瘩。传说得名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太祖当年在盛京围场狩猎,至今辽源市,见平地有一大包,即今辽源龙首山,大包与旗杆顶上的大包相似,惊呼大疙瘩,辽源遂有土名。溜秋,就是不光滑,有结节。长了青春痘的脸,可称为疙瘩溜秋,今借疙瘩溜秋喻长相猥琐,或办事不大方。

5.趴拉。满语,生长,繁衍之意。趴是脸与前胸着地,意为低矮。拉是伸展。过去农家使用的器皿,又粗又矮的小缸,叫趴拉缸。秋天地里的大白菜,由于株距较大的原因,横向发展,没有包上心,被称为趴拉棵子菜,今喻不成材的人为趴拉棵子。

趴拉,多形容一家一户一族的繁衍。东北人家吃年夜饭的时候,经常听到家中老人说这样的话,当年咱们这支才三五口人,如今已经趴拉出三四十口人了。

趴拉,在这里指人像窝瓜秧,豆角秧一样越爬越远,越爬越高,越发茂盛。

6.擖持。用刀去削,如擖持铅笔,擖持格尺。引伸为遭到训斥,批评,如某某让老板给擖持一顿。教育晚辈,称擖持孩子。

7.涸了话。态度不明朗,说话含糊。涸了,原意是由于液体的浸染,衣物留下印迹,如吃饭时不注意,在衣服上留下了涸了,借用涸了边缘漫漶不清,不规则,引申为说话模糊,不确定。

8.膪货。废货。膪货不是跳楼价货场三天大甩卖的货,人和动物腹部的赘肉被称为囊囊膪,借喻某些臃肿,因长着囊囊膪而不能干事的人为膪货。

9.嚼果。好吃的精美的东西。嚼果,不只是饽饽或水果,嚼果不一定是拿来就可入口的东西。过年准备年嚼果包括一切可食用的年货。吉林乌拉街打牲衙署作为清廷唯一的土特产贡品基地,设有果子楼,储藏200余种贡物,一俟送往京城。果子代表了收获。

10.迷迷。住嘴。满语发音也称mimi。满族人家来了客人孩子插话,大人立即制止,迷迷,让你住嘴。引申为一边躲藏去,或一边呆着去。

11.齉。鼻毛太密为齉,因为不透气,才有齉哧鼻子的病症。故有老鼻子之称,而无老耳朵,老眼睛之说,引申为动植物或人太多太厚。如:戏台底下那人太齉了。

满语方言还有乍把,为孩子最初走路的姿态,引申为从前。

哈喇,肉或油等变质有异味,引申为人或其它事物变质。

扎古,本意是请先生看病,引申为打扮,装饰。

大荒,本意为无边无际,如长白山为大荒山,引申为大约,如:大荒地数一数院中有多少人。

坷垃,本意为土块,引申为不被重视的人。

布勒子,贝勒子谐音,清皇室长子以下的十四等封爵中的第五位,引申为没有地位,或地位不高的人。

卡巴拉,指树枝分叉,又指多个子女中最后一个。

勒忒,也写作忒勒,意为不整洁。东北有歇后语,癞蛤瘼挎洋刀——勒忒兵。

喇忽,粗心大意。

嘎牛,怪事。

嘎悠,走路慢。

力巴,外行人或笨人。

懊遭,发愁。

嘎水,鱼的两腮,引申为关键,如拿嘎水,指抓住了要害。

竞隐儿,故意。

翕动,西瓜等水果变坏。

波楞盖,膝盖。

奔楼头,额头。

愈作,舒服。

瓢瓢,器物变形,包括人体器官的变形。如:天太冷,嘴都冻瓢了。引申为不往理上说。如:嘴巴一瓢瓢,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喝咧,唱歌哼曲。

嘟噜,原意语言不清。引申为下垂或上翘。下垂,如:腮帮子嘟噜着。上翘,如:一听家长不同意,丫头立刻把嘴嘟噜起来。作为器物,盛酒或油的大肚瓶子,也称嘟噜,如:地上放着装豆油的嘟噜呢。

虎拉巴,突然地,如:那天怎么就虎拉巴的跟他去了呢。

勺了光叽,办事不知轻重。如:那人勺了光叽的,还不把事办扎越(起反感)了。

殴逗,上眼皮往下翻(瞪人)。

黑(hěi)逗,两眼珠或左,或右朝一个方向晃。

二、因满族风俗而产生的东北方言

1.八杆子打不着。杆子,什么杆子?满族人家四合院东南角立长至九尺索伦杆子,上有锡斗,盛装碎米,供乌鸦、鸟雀。传说乌鸦曾救过还叫小罕子时的清太祖努尔哈赤。那时,小罕被辽东总兵李成梁追赶到一片旷野,突然天降神鹊,漫山遍野,罩住了正无以藏身的小罕。满族人得了江山,不忘乌鸦救主,院中立神杆,侍俸乌鸦鸟雀。平时我们说日上三杆,或说谁谁太慵懒,睡到太阳一杆子高还不起床,指的就是索伦杆。八杆子打不着,引申为关系太远,或走的不近。至于“有枣没枣打三杆子”,是闯关东带来的话,与索伦杆子无涉。

2.保裉儿。保准,肯定的意思。裉儿,是上衣靠腋下前后襟相连的接缝。这是一件衣服关键之所在,也称裉劲的地方。衣服损坏,从裉开始,工艺如何,体现于裉。做衣服煞了裉,即大功告成。衣服做得好,被称为保裉儿,引申为掌握了关键,可以保准。

3.摆谱。摆门面,摆架子,意在显示自己的权势、地位。谱是排场。形容某些人刚刚有了地位、财富或势力,“这回可来谱了”,或“谱可大了”。“瞧人家,真够个谱”。这个“谱”多半是“摆”出来的,是无谱硬装出来的。

在《说文·言部》这本书里说,谱的本义是按事物类别或系统分类编成的记录人物、世系及家族的书籍、表册,俗称家谱。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录。

十七世纪,满洲族崛起于东北,继之入主中原,伴随着与中原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使得满族修谱之风较之中原汉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谓“家家有谱,户户有乘”。

每逢龙虎之年即京城点状元的大比之年,或新粮即将入仓的丰收时节或祖宗生日,满族人家要进行祭祀活动。第一项内容是将谱书或谱单挂出,这叫晾谱,也称摆谱。大家坐在一起摆谱,看看谁家的谱大。

摆谱本来是东北满族在祭祀中一项庄严的活动,被东北方言借用为摆架子,撑门面,略有贬义,但无伤大雅,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依托。

4.啷当。搁置、闲置。比方说这个事啊让你啷当了二十来天也没办成,大概的意思,左右的意思,如这盘饺子二十啷当个;悬挂或悬吊,或者耷拉的意思。说啊,那个人一天没有个笑模样,一天啷当个脸子给谁看呢?又如那只狼啷当着大长尾巴就进山了。啷当源于东北满族生育习俗,满族人家生了孩子,在子孙绳上记上数,一个很长的绳子,生男生女,生男的呢系一个小弓箭,表示满族人崇尚武功。生了女孩呢就系上一个红布条,这个红布条就叫红布啷当,也叫布啷当。引申为社会各个方面,说是那个人也干不了多少活啊,怎么办呢,也不能不要他,放在那位置上啷当去吧,感觉就是起了一个小红布条的作用,这就是啷当。

5.不得烟抽。不被看重,不受重视,不吃香。东北有三大怪,反映了土著民族满族人的生活习俗(窗户纸糊在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十七八的姑娘叼个大烟袋),满族人管烟叫巴不巴古,十七八姑娘,大烟袋,装上巴不巴古,自己抽吗?多半不是,家里人来去客,她给装上烟袋,抽上两口通气了,就交给客人抽。

抽别人递过来的烟袋,是被人看重的表现,东北方言就叫得烟抽。反之,那就不得烟抽,不被看重。

6.装大瓣蒜。意为装腔作势,装一把手或地方老大,满语名玛查。啥是大瓣蒜,就是小根蒜,俗称大脑瓜儿,中药四百味称其为薤白,有祛毒,除温之功效,吉林乌拉街打牲衙署曾经以其为贡品进贡大内。因为小根蒜是独头,被称大脑瓜,满语为昂邦乌朱,似蒜不是蒜,借喻某些人,象小根蒜一样,自称独头老大,装大瓣蒜。

7.歘嘎拉哈。满族游艺活动。嘎拉哈为猪、牛、羊、鹿、狍等后蹄骨制作,呈六面体,仰卧倒翻总有一面朝上。去掉两头,四面为珍、坑、抱、驴等称呼。嘎拉哈玩法有弹、抓、搬、泼、赶几种玩法,即弹珍儿,抓对儿,掷珍儿,抢抱子,大把抓,赶羊等。关键是歘,歘为何意,歘为迅疾。你把小布袋甩在空中,在即将落炕的一瞬间,说时迟那时快,要接住,还要把炕上的嘎拉哈搬出或珍儿,或坑儿,或抱儿,或驴来,不是歘这样的迅疾,如何完成。

歘字生活中常用,如说那猪不爱吃食,上糟子歘一口就走了,又说,傍晚外面蚊子太多,刚出去,就被蚊子歘了一下。而人们经常说的是,这几天我在家,歘空儿请你来一趟。

8.推餄餎车。意为相互推诿。餄餎,古称河漏,合络,合酪,今称米查子。北方一种传统煮制面食。王桢《农书·荞麦》:“……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河漏涓细如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河漏是由荞麦面加水等和成面团,放入河漏床内,经压挤成条。煮熟后浇以佐料即成。

餄餎床上有细眼,一锅清水如河,加工出的食品被称最初河漏,后取左形右声且谐音为餄餎。餄餎床,又称餄餎车,生产河漏时需将荞面放入餄餎车反复挤压,故又称推餄餎车,或推餄餎船。引申为办事不负责任地相互推诿,用今天的话叫“踢球”。

9.开面。就是给面子,不开面就是不给面子。源于满族婚嫁习俗,对新娘面部修饰。女子生来只开面一次,表示已婚。一般在婚嫁当日上头之后进行。届时由有德行、儿女双全的“全福”老妇人,用合好的彩色线绞去女子面部和脖子上的绒毛,细眉毛,然后修齐鬓角,涂脂粉,以此象征别开生面,这叫开面。

开面引申为给不给面子。如“这个倒是挺开面的,谁求都行。”

10.跳老虎神。意为大发雷霆。跳神又称跳大神。是萨满祭祀的俗称。东北民族过去多崇信萨满文化。以自然、动植物和祖先为神。每一种动植物都是一铺神。虎为百兽之王,在东北人眼里,老虎是凶恶的动物,又是山里人的朋友。萨满们在表现老虎神时有温顺的一面,更多的是凶神恶煞,急楞火爆,但无论什么形象的老虎,不过是跳老虎神而已。

跳老虎神一词被引申为某些人的震怒,但又往往不令人害怕,仅仅是显示威风罢了。如:“就这么大点事儿,你至于跳老虎神吗。”

11.耍花丽棒儿。花丽棒儿,一种儿童玩具,引申为衣着华丽,但没有真本事的人。

花丽棒儿,又称花凌棒,花拉棒儿。花丽棒至少有三种形式,一是将柳条扒皮并缠绕,放入火中熏烤,柳条显出花纹;二是木棒中间镶入三组每组三个乾隆大钱,摇起来哗哗作响,东北大秧歌大拉花的往往执有一根花拉棒;三是改大乾隆大钱为彩色玻璃球,耍起来耀眼夺目。

花丽棒儿又引申为浑身带有花纹的松鼠、青蛙和翅上带斑的蜻蜓及衣服过花的女人等等。如:别看她衣着华丽,充其量就是个花丽棒儿而已。

耍花丽棒儿,意为摆花架子。

12.扯拉拉狗。满族儿童游戏,引申为不干正经事,扯闲白。最初源于满族,老鹞子(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老抱子(老母鸡)领一帮鸡崽子(参加游戏者)与老鹰对擂,每送一段歌谣,如:两个小孩打锁琏,锁琏花,买咸瓜,咸瓜苦,买咸卤,咸卤咸,摆大船……老鹰向鸡崽子发动一次进攻,直到把一串串鸡崽子一个个捕捉下来而告终。

13.呜哇嘡。本意娶媳妇,满族婚俗,满族人家结婚,要请几伙吹手,进行吹喇叭竞赛。总的旋律是呜哇嘡。呜哇嘡成了结婚娶媳妇的代称。满族儿童游戏,模仿结婚场面,两个孩子,四只手搭成马莲垛,抬起男孩或女孩,举行结婚仪式,一边有人口喊:“呜哇嘡,呜哇嘡,娶个媳妇尿裤裆……”

三、满语与汉语嫁接产生的东北方言

1.秃噜反仗。秃噜,满语,指事情没落实。最开始指绳子扣没系住,秃噜扣了。反仗是反恍的音变。恍,指线恍子。两人倒线,一个执一线恍子,一反一正地倒,很麻利,被称为正恍,反恍。后来反恍叫白了,与秃噜联姻,就成了秃噜反仗,指事情办的没头没尾,或者里一半,外一半,东北话叫里外发烧。

2.钩玍不舍。指吝啬,小气。玍,满语,原意为北方一种游戏活动,叫打玍。玍是两头尖,中间粗的木棒,连储存都没法两个放在一起。这种人,过日子像钩子似的,钩与玍结合,就成了钩玍不舍。引申为精明,但性格乖僻,跟谁都合不来。

3.滴拉蒜挂。也写作滴拉算卦。滴拉满语,下垂之意,如打滴拉。蒜挂,用蒜辫成的蒜辫子,挂在通风向阳之地,让其脱水,又一说指算卦先生,手里又是招幌,身是挂单等什物,里出外进滴哩嘟噜一片,即无层次,又无规则。如:他上街赶一趟集,滴拉蒜挂地买了不少东西。

4.底登。暗中运走或转移,指监守自盗。

底是卧底,监守者知道底细,登是倒登。知道根底的人往出倒登(偷盗)东西。如:丈夫说:“啥你都底登娘家去了,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5.挠岗子。意为逃跑。挠岗子和一般地跑不一样,挠岗子是借口如厕,而从尿道逃跑了。挠岗不一定跑多远,只是躲藏。岗是小的山岭,是可以隐身的地方,而逃跑的方式,是四爪着地,手脚并用,以手挠地而跑。

6.肉蔫朐。形动迟缓,性子慢,不果断,不通情理,胡搅蛮缠,装憨,装老猫肉。蔫,腐肉,软的哈哧,不好下刀。朐,干肉,切不动,撕不动。引申为某些人,像腐肉与干肉一样,四平八稳,让人头疼。

7.甩剂子。做面食时,离不开擀面揪剂子。俗言,七分揪手,三分擀手,剂子大小决定面食大小。哄不好揪剂子的大工,一甩手跑了,那事就大了。那就是甩剂子。引申为因不满意而撂挑子。

8.打腰。指吃香,吃得开,活得滋润,说的算。如:他家在县里有当官的,他在村里可打腰了。打腰有两个义项:一是,打柴禾或收割庄稼,要用靿子捆,靿子正好捆在半腰,是关键部位,被称为打腰;二说,老大为幺,幺摆在头份上,打幺就吃得开。当然也有的地方,称兄弟几个,最小的为幺,小老幺娇生惯养,仍然吃香。

9.砸筏子。指冲人撒气,泄气,或称抓蝎虎气。即自己有了憋屈事,把火撒在人家身上。砸筏子来源于农家耕作的一个过程。春播时,被犁起的庄稼茬子,需要有力气的人用镐头,将其扽碎,被称为砸筏子或打筏子。

10.扯哩格楞。意为扯没用的。源于二人转或东北小调中的拖腔,扔格哩格楞,哩格楞。这种拖腔没有实际意义,引申为没有意义的事或者话。比如:“正经事还干不过来呢,哪有闲心扯那哩格楞。

11.贴铺衬。沾边,接近。贴是贴近,铺衬,指用碎布头或旧布为衣服打补订,这种铺衬,要尽量接近旧衣服的颜色和款式,这叫贴铺衬。引申为说话办事合乎情理,合乎规律。如:你说这话,还挺贴铺衬的呢。

12.回楦。楦是什么,过去啊人们穿鞋,不像今天都是买来的鞋,那时穿鞋都是自己家做的布鞋,做完鞋,合脚不合脚啊,不像今天有三十号四十号的,要多大号买多大号的,那时候呢通过鞋样子量脚,做出来的鞋,大约是和脚型差不多就行了,然后用木头楦子楦鞋。一般是鞋脸前边有一块,中间有一块,脚后有一块,把这个三四块木楦都楦在鞋壳郎里,然后不断的往上加木块,这叫打楦子。有时候打完楦子,用脚一试,觉得仍不合适,有点小或有点挤,那怎么办呢?还得重新打一次楦子,重新打楦子的过程,就叫回楦。

13.惹砬子。指引起了难以平复的麻烦与祸端。砬子,为满语,大石头的意思。砬子的特点是立陡立陡,高不可攀,且砬子头锐利无比,如斧劈刀削。

在东北有千姿百态的石砬子群,有的以颜色命名,红石砬子、白石砬子;有的以形象命名,如城门砬子,城墙砬子,太阳砬子,馒头砬子,豆腐砬子等等。这些砬子也不是光秃秃的,大自然赋予它良好的生存环境。在砬子顶上往往生长着许多珍稀树种和珍贵的中草药。它们长在石砬子腰间石缝里,悬在半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往往让放山采药人望药兴叹。石砬子的高不可攀,石砬子的尖峰如削,让人觉得惹不起。不敢触摸不敢碰,碰上就会流血,甚至有生命危险,惹砬子也称惹楼子。借语惹乱子,或沾包,如父亲吓唬孩子说“你再给我惹砬子,看我怎么收拾你。”

14.起檩子。指皮肤受外力引起的条状的包,即道道。

檩子,屋上的横木,用来架在房梁上托起椽子,俗名檩条。东北建房,一般每间房前后坡,需要上五檩五樛(音究),即前坡两檩两樛,后坡两檩两樛,房脊各一檩一樛。檩与樛是挨着的,上下排列,即檩在上,樛在下,搭在房梁上。上房梁的过程为竖架,是建房中最为重要的过程,东北有“上梁歌”,如“大梁好比一条龙,曲曲弯弯往上行”,上了房梁,接下来就是挂檩子,然后挂椽子,一座民居,房架子就算成了。

其中上五檩五樛,人称起檩子,意思是一道一道横向的房梁子已起在空。引申为皮肤或肌肉因为遭受外力,而像檩子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被称为起檩子,一般地说,四肢或面部起檩子,不是很大的伤害,一般三五天即可愈合。

15.马杌子。凳子。杌子,四条腿的高凳,因为供上下马踩踏之用,故称马杌子。高而秃的木桩称为杌。传说西方荒中有个其状如虎的怪兽,坐立如桩,叫梼杌。满族婚俗,踩踏马杌子上轿或下车。意为把邪恶踩在脚下,才能避开灾难祸患,求得平安。

16.吵吵拔火。喊叫喧哗。吵吵是东北人嗓门高,膛音雄厚。大川大河,大风大雪,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东北人大嗓门。拔火,源于东北一种医疗开式拔火罐,有个头疼脑热,偶感风寒,东北人喜欢拔火罐。拔火就是接近了火,甚至被火燎着,吵吵拔火,就是说像被火烧着一样,呜嗷喊叫。

17.开拃。有魄力,把死板的东西或问题,辟哩啪啦破解开。张开母指与中指,中间的距离为一拃,引申为身手不凡,能打开局面。

18.猫月子。分娩,坐月子。东北传统的育儿习俗,过去东北天气严寒,产妇在孩子满月前不能出屋,以防风寒。要有一个月的时间猫在家里,俗称猫月子。东北有歌谣说:“村西头,李二嫂,上南园,摘豆角,肚子疼,往家跑,插上门,顶上镐,卷炕蓆,铺谷草,大头朝北猫下了,一养养个大胖小。”

猫是躲藏的意思。如藏猫猫,地瓣隐在垅中,称为地猫。养猫的人家都知道,猫睡觉的时候,一般躲在人家被窝或炕柜子底下。引申为有些人像产妇猫月子一样躲藏。

19.查落。汉语叫厉害,满语嫁接为蝎虎和牙造。蝎虎,蝎一样毒,虎一样凶。长白山有四大蝎虎,瞎蠓、草爬子、小咬、蛰麻子。其中蛰麻子,是一种植物,满语哈拉海,可做汤喝,儿时有歌谣说:“蛰麻子,你别蛰,晚上熬汤咱俩喝。”蝎虎除厉害外,又称xiē hǔ,吓唬,镇唬的意思。如:教育孩子,不能真打,要一打二 xiē hǔ;又称 xiě hǔ,意为极度夸张,如:那个人碰一下,就针扎火燎的,可 xiě hǔ 了。

牙造,比蝎虎,更蝎虎,蝎虎到什么程度,足可以用牙,把你造(吃)了。小时候听人讲,伪满警察带着白手套检查卫生,那才牙造呢,进了屋门,往门框上一摸,发现有点灰,把主人捞过来就打。牙造一词,源自乡间,称公猪公狗为牙猪牙狗。牙,代表了雄性和威猛。过去两军对阵,带锯齿的旗,叫牙旗,牙旗下有牙将,牙将冲锋陷阵是最猛烈的。而最牙造的当是人们意念中的凶神恶煞。乡间猪圈,一窝猪崽,一夜间,不知被什么牙造牲口,个个吃掉,老母猪也被掏得血葫芦似的。过去长白山里走,一阵风来,人就没了,据说让牙造给收走了。在老百姓心中,牙造就是虎、豹、魔怪一类东西。

20.车豁子。车老板。车子,满语为包真,车轮子为托豁连。角落为豁子。所以称为车豁子,是说车老板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见多识广了,也就爱说(爱嘞嘞),就像出现了豁口的盘子与碗一样,有点汤汤水,总是最先自豁口流出。

四、因满语或汉语发生音变而产生的方言。

1.不禁不离。也称不离,不大离,源于不即不离。不离儿,时常的意思,如不离儿就走一趟。不大离儿,心中有个标尺,不大离就是离这个标尺或底线相差不远。都有不禁不离的意思。作为时常意义的不离,曾有这样一个故事。那时乡间大帮哄,村干部不离就捏一壶,什么意思,动不动就凑到一起喝小酒,一天正在推杯换盏之时,被一个老贫农掀翻了桌子,嘴里骂道:“苏联咋变修的,勃列日涅夫,不离儿捏一壶。你们能不变修吗?”众皆愕然。

2.破狼破虎。意为狼狈不堪,破破灿灿。见过狼也见过虎,谁见过破狼破虎,破狼破虎,是由破栏破户谐音而来。

融汇了满语满俗及汉语而生发的东北方言,它的意义主要有三:

第一,活化石般保留了千百年来的满族风俗和满语文化。从这片活化石中,我们看到了满族文化博大精深,满语发音及满族文字构成等古语音韵和文化遗存,他不仅仅是地理表征和情感纽带,更凝聚为一种民族记忆。

第二,融进了满语和满族风俗的东北方言,向我们提出了保卫方言土语动员令。报载全世界仍有二三千种语言,没有祥细记录,而这些语言可能在几代人之后就会消失,专家们认为语言资源的消逝,也将导致全球多元文化的逐渐消退,从而使人类失去弥足珍贵、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思维和表达方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危机意识,我们重视得还很不够。

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同乡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认同最直接可靠的依据就是乡音。许多海外华人只能说某一种汉语方言,并不会说普通话。方言是联结他们与祖国的情感标志。

东北方言,正隐性拱卫着满语文化,东北方言,东北人不能缺少的语言。

猜你喜欢

砬子满语引申为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满语角
黑龙江林口县大砬子村晶质石墨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兔死狗烹
神奇汉字
吉林省通化县羊砬子沟花岗岩饰面石材矿床特征及找矿方向
灰色系统理论关联分析法在储层评价中的应用——以延吉盆地大砬子组2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