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山傈僳族服饰的自然审美

2011-08-15段晓玲段治超保山学院人文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5期
关键词:傈僳族保山服饰

段晓玲 段治超 (保山学院人文学院 云南保山 678000)

保山地处横断山脉滇西纵谷南端,高耸的高黎贡山和怒山山脉与深邃的怒江峡谷平行贯穿于全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诸多民族,傈僳族是保山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在隆阳、腾冲、龙陵、昌宁四区县均有分布。保山各地傈僳族在生产生活、民情风俗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大多生活在当地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占据丰富的自然资源,传统的民族气息保留浓厚,而当走进傈僳族的精神世界,就会发现他们的很多行为是和本民族世代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很长时间以来,傈僳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与自然结下不解之缘,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又不断地把自然的理解转化在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的美已经内化在了傈僳族的精神内容中。

保山的傈僳族人民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美,他们本民族的民族服饰从款式、色彩、装饰到佩饰创造无不渗透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的:“自然美暗示生活。”1傈僳族服饰大多有自然美的烙印,是自然美的物化,折射出傈僳族人民对生活的积极理解和美好愿望,反映出他们对自然的审美意识。

一、服装款式的自然特征

说到款式,主要是指服饰的形制及造型。像服饰裁剪的长与短、宽与窄、肥与瘦,造型上的奔放与凝重、扩张与收缩,都暗示着与实用价值难解难分的审美价值。而服饰在起源时,就含有性别区分的意义。在任何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男女性别的价值观之别,导致了男女服饰之差异。像保山傈僳族男性,因为社会角色的关系,服饰的款式比较简便,讲究实用,便捷,而女性服饰则款式和花色则较为丰富,其服饰物种类多,装饰也繁复细密一些;男性着装以上衣下裤较为普遍,而女性则形式多样;男性衣着显得素雅、沉着,以显示英武、勤劳、力量为宗旨,讲究阳刚之气,而女性打扮突出明快、轻丽,以显示女性的聪慧、灵巧、勤劳为基本格调,表现出柔和、温馨之美。可以说,无论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哪一个民族,也无论其服饰的传统、风格、习俗如何,其男女性别角色在服饰上的区别都是较为显著的。所以傈僳族男子服饰流露出英武豪放的气质,粗犷宽博之美;而女子精细的手工绣制的服饰,勾画出傈僳族姑娘婀娜多姿的倩影,是一种典雅秀丽之美。这些民族服饰不同款式的美,都是傈僳族审美观念的物化,是傈僳族人们审美情趣的张扬。

保山傈僳族大多生活在交通不大方便、气候偏于寒冷的山区和半山区,特殊的地理、气候与生活条件,对他们的服饰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他们的服饰结构简洁、轻巧、紧凑,适合在山间行走和在山地劳作,在江上过溜索时也不会妨碍动作。用比较厚实的麻布做衣、裤、裙子,便于防风避寒。

傈僳族服饰的简洁自然还与自然经济形态有关。保山傈僳族的经济形态是农、林、牧并举,这在服饰的款式、色彩和质地上有所反映。为了适应山区和半山区的生活环境,裤脚宽大是山区民族服饰的普遍性,宽大的裤管最能保证人们在上山和下山是时候腿和膝关节的灵活性,这对于生活在山道地区的人民具有更加重要的实用意义。保山傈僳族都喜爱绑腿,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多为山林之地,毒草孽发,蚊虫过多,绑腿既可以防毒虫又可以防荆棘,可谓夏天防蚊虫,冬天保暖,有的绑腿布上面还绣有图案,极富装饰作用,既美观又实用。此外,膝箍是保山傈僳族男女喜欢佩带在小腿的藤篾圈,固定在膝关节以下,走起来沙沙作响,对草虫和毒蛇有一定的防御功能。男子为了劳动的方便,防止头发在长期的打猎、采集过程中被树枝扯挂或挡住视线而挽簪包青布,这种现象《腾冲县志》有记载:“男子编发包青布或挽簪以草为樱络……”2直到今天,保山地区很多地方的傈僳族老人还喜欢佩带膝箍,既是对本民族服饰的喜爱,同时也是崇尚简洁自然,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追求。

二、服饰色彩的自然特征

色彩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具有象征的意义,傈僳族传统服饰色彩充满情感的韵味,达到和谐的美感。构成服饰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一种都以共有的形式存在着。人们把事物的大与小、高与低、深与浅、浓与淡、曲与直、粗与细、强与弱、动与静、进与退等因素经一定想像加工后统一在服饰上,体现出服饰在整体上的和谐美。比如服饰中各种色彩的搭配运用、图形的大小、缀带的长短、裙褶的多少、线条的粗细等诸因素互相配合,合理安排,共同实现和谐之美。

生活在保山地区的傈僳族主要以花傈僳为主,据文献记载“花傈僳之社区,其中心地带,在腾冲之滇滩、古永、狼牙山、明光、鲁仰各寨及龙陵之平戛、六根、象达各地,亦与汉人杂处。”3花傈僳服饰素以艳丽著称,装饰豪华而精巧,并饰以五彩图案,分为套头、上衣、裙子、飘带、饰物五大部件,缺一不可。花傈僳的女子把美丽穿在身上,她们上身穿斜襟带银泡领的衣服,胸襟、领口、袖口有色彩斑斓的花纹图案。下身穿褶裙,裙长至脚跟,裙下摆绣满了各种花纹图案,头戴人字交叉盘的五棱形花布或黑布包套,套沿缀满各种珠子和彩条,脖子和腰间挂满漂亮的饰物。腰系3米长的羊毛大红腰带,腰两侧绣有各种山水图案的飘带。手上戴着银或铜镯,耳缀银耳环,脚穿青布鞋,简直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服饰中的精品。花傈僳的这样一套传统服饰的制作过程需要家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穿戴在身上也比较费时,搭配的银饰很多,光项链就有好几种形式,好几圈,这样的服饰体现了傈僳族人民的高尚审美情趣和高超的传统生产生活技艺。

保山傈僳族的服饰色彩大多体现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保山的傈僳族聚居地区如龙陵、腾冲一带,多是山陵地势,降雨量较丰富,冷暖季节分明,春夏山清水秀,山色春绿夏碧,水色倒映山峰,青翠清莹;秋冬季山光水色苍黯凝重,所以大多景色优美,自然风光秀丽,傈僳族的男女青年们也喜爱把家乡美丽自然表达于他们的服饰色彩中。

傈僳族服饰色彩以高山自然环境呈现的深蓝(靛蓝)色、苍(黑)色为主调,配上以红色为基调的多彩装饰,绣花花色繁多,装饰色彩强烈,形成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色。他们自织的条纹麻布和棉布,以白色为底,上起黑色或彩色直条花纹。纹路有的粗,有的细,表示一股股从高山淌下来的清泉。也有的说是象征草和树,或者是布满山坡的细细长长的山路、水和耕地。无论哪种说法,这种花纹都和傈僳族祖祖辈辈居住的高山流水的环境以及他们对其深厚的感情有关。不仅花纹如此,傈僳族衣服的形制特点也与山地生活密切相连。比如,相传女子的百褶裙是模仿山泉淌下的情景和美丽动物的光滑长毛创造出来的。

穿着美丽上衣和百褶裙的傈僳族姑娘,穿着条纹布衣裤的傈僳族小伙子,身上体现着的不只是布料和色彩的组合,而且表现着对家乡山水的深深爱恋。“槟榔扛的流水最清,傈僳族女人的衣裙最美”。凡是到过云南腾冲边境线一带傈僳山寨做过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每当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之时,那些傈僳姑娘穿着鲜艳夺目的花衣裙走来走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当她们赶着牲畜上山放牧,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翠绿的山野牛羊跑,加上傈僳姑娘五彩缤纷的花衣裙的点缀,会给人一种恍若画中的美感。

色彩是服饰美的灵魂。的确,作为组成服饰美的重要形式要素,色彩从来是人们构成形式美的强有力的手段,它在中华服饰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服饰的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性质,所表达的美学功能和影响不尽相同。服色的审美,在许多民族中,都牢牢地打上了文化的印记。而傈僳族的服饰的红色代表是火的颜色,热情、奔放;也是血的颜色,可以象征生命。绿色是大自然草木的颜色,意味着纯自然和生长,象征安宁和平与安全。蓝色和白色、红色混合搭调的裙子,体现傈僳族女孩子柔顺、淡雅、浪漫的感觉。还有五颜六色的“彩衣”,都诠释了傈僳族对大自然的理解和热爱,与自然的和谐。此外,服饰的色彩还起到了传达某种微妙情感的作用,蓝色为主的,传达恬静、闲适、轻柔、飘逸及雾里看花似的心境;黑色为主的,表现深沉含蓄、老练成熟、厚重憨实等等。

三、服饰装饰图案的自然特征

服饰的花纹图案是一种特殊的美学符号,无论是表现各种自然物象的具象,还是并非直接取材于自然物象的几何形花纹,或是在本民族的审美实践中,作为神灵的象征、图腾的标志等出现在服饰上的,但它们强烈的形式感和独立的造型系统,使它们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审美情趣,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如傈僳族女子裙摆上的图纹都有着它们独特的寓意,通过仔细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在保山龙陵、腾冲等几个地方的傈僳族女性裙子上,虽然颜色不一样,样式有所差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裙摆都横绣水波纹,表示江水。裙前有一竖十厘米见方、不绣花纹、断开的裙门布,这就是傈僳族服饰的主要标志,意为傈僳族当初远迁时,与族人因一江之水而隔断,当时傈僳族无文字,于是在服饰上作此为志。以纪念傈僳族的历史,和相隔两地的傈僳族人民对彼此的思念,让世代都记得傈僳族人永远都是一个民族,永远是一家人。

傈僳族姑娘喜欢蓄长发,编长辫,缠头帕。头帕用棉布制成,镶饰花边和银泡,悬挂银须链和五彩缤纷的绒球。缠头帕时,银须链垂于脑后,额前脑后,各有风景。单单一方头帕,就如此修饰,由此可见该地区女子对服饰的用心程度。饰物有耳柱、手镯、项圈及串表等。

腾冲的傈僳姑娘出嫁,其他嫁妆可有可无,但一定数量的花裙子和佩带是必不可少的。姑娘们颈项上挂着用许多种颜色和式样串成的项链,有玻璃、水晶、塑料、烧料做的,也有用珠贝、玛瑙做的,少则二三串,多则十多串,重达数斤,璀灿夺目,华贵庄重。脚上还配有藤蔑削成的,上百圈粗细均匀,又黑又亮的膝箍和各色布料缝成的套筒,更显得精干利落。新嫁娘的连衣裙是用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的布料直拼成的,穿上这种衣服显得更加妩媚动人。

保山傈僳族男子大多随身携带长刀、弩、背包,显得英武潇洒,同时更是适应山地生活环境的需要。特别是挎包,傈僳族随着各个支系服饰的不同,相互间有很大的差异,其形制是复合式的,集织、挑花、刺绣、挂件、扣饰为一体,比较丰富多样,不管什么地方的傈僳族挎包色彩都比较鲜艳醒目。傈僳族的挎包汉话称为“花口袋”,傈僳族语称谓“腊裱”,它用在傈僳族生产、生活的很多地方,出工劳动用它装“晌午”(午饭)。穿衣用它做装饰,谈情说爱用它传情达意,若与其他民族结交朋友,送上一个亲手编织的“腊裱”以表达诚意,因此,“腊裱”的制作还是傈僳族少女的必修课。像腾冲一带傈僳族挎包形制是用粗面布织的,有弓箭箭头、箭羽的纹样,呈倒锥形,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特点的是它的背带和包的表面上,用贝壳排列成行,满满当当像士兵的子弹袋夹。包的表面用果籽排成“V”字形,这在过去是财富的象征,传说古代傈僳族迁徙时,把当时通行的货币——贝壳缝在男人的挎包背带上和女人的帽子上,随身携带,随着贝壳不再作为货币使用,这种风俗也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纵观保山傈僳族服饰的自然审美,从自然中得出,又回归自然,以质朴、温情的方式让我们感知天地自然的声色魅力、神秘诱惑和无限启迪,在与自然的亲近中热爱、尊重、珍惜自然,进而感悟自然、依恋自然,真正做到了与自然为伍的当之无愧的“自然之子”。

注释: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周扬译,第1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腾冲县志》,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3月第1版

3.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云南傈僳族及贡山福贡社会调查报告》第8 页,1986年版

[1]林超民.主编,《云南乡土文化丛书——保山》,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史芳.编著.《美学.审美.生活》.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杨辛.甘霖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3版.

[4]施惟达、段炳昌等编著.《云南民族文化概说》.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5]陈力著.《云南民族包》.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6]刘玉堂.张硕著.《长江流域服饰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7]玉腊编著.《百彩千辉——云南民族服饰》.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8]蔡维琰著.《云南民族审美文化漫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猜你喜欢

傈僳族保山服饰
动物“闯”入服饰界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PTN技术在保山广电网络的具体应用
漫画10幅
一个傈僳族汉子的独龙江帮扶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