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版画在社会发展中的差异与融通
2011-08-15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张 晔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版画是一个古老的画种,它的发明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播和技术的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印刷术主要有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种组成方式,其中的图像印刷也就成为了最早的版画。中国和西方都在不同时期掌握了印刷技术,所以版画这个画种也就先后出现了,而中国的印刷术早于西方,所以我们要研究版画首先要从版画的发源地中国开始。
一、中国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根据文献记载及实物研究的推测,雕版印刷大约起源于唐朝,当然印刷术的发明不是在一个偶然的特定时期出现的,而应该有一个比较漫长而自然的过程,应该是经过许多人不断实践、试验、熟练、改进和普及的结果。完备的印刷术的出现,应具备至少三个条件:1.能够制作用于印刷的底版;2.能大量提供印刷用的足够坚韧的纸张(即造纸术的出现与普及);3.社会要有大量的复印需求。这些条件的出现才使印刷术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就以上的三点可以看出,作为以印刷术为基础的版画不是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的艺术,是从社会功用性的特点上演化而来的,没有社会科技作为基础,没有社会需求作为前提,就不会出现版画的普及。
同时,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经卷“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的版画也在这部作品之中。这份经卷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秘窟藏经洞里,1900年被住持王道士发现。受雇于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院的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从王道士那里盗走许多珍贵文物,包括了这件珍品,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
到了北宋年间,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高,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高度繁荣的时期,大量的印刷品开始出现,这一时期,活字印刷走到了前台,活字印刷的出现,使印刷速度更加快捷,更新更加方便,成本也远比雕版印刷低廉。这一技术的出现,使书本不再变得昂贵,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同时对精神的需求也就更高了,版画作为一个画种也就进一步独立了。到了明清时期,版画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一系列的小说名著里都有版画形式的作品存在。
二、欧洲版画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的欧洲由于总体的文明与东方相比相对落后,欧洲最早出现的印刷术比中国迟了大约700年,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适合印刷所用的纸张。众所周知,造纸术最早起源与中国,然后才从中国传入欧洲的。早期的欧洲书写主要是运用羊皮卷,从蔡伦上奏汉和帝造纸的公元105年算起,在此后的5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造纸国。一直到了公元七世纪,造纸术才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东的阿拉伯地区,使那里出现了繁盛的造纸工作,当时的阿拉伯最大的城市大马士革是欧洲最重要的纸张供应地。又过了大约500多年,造纸术才由摩洛哥传入西班牙,然后才于1150年建立起欧洲第一家造纸作坊。
直到十四世纪,欧洲西部与北部各个国家才相继有了自己的造纸坊。这一时期的欧洲正处于文艺复兴的早期,大量的社会文化需求使造纸业迅速达到一个高度发达的水平,成为一个兴旺的行业。纸张逐步替代了昂贵的只能供少数贵族富家享用的羊皮,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价格低廉的纸张,加上当时的欧洲已经具备的雕刻技术,印刷所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时已经完全具备了。
由于欧洲初期木版画都没有标明作者与制作日期,所以很难断定它们准确的刻作时间。现在我们公认的欧洲现存最早的版画是1898年在法国的一个印刷世家普洛塔家族中发现的一块胡桃雕版的残片,被称为“普洛塔木板”。据考证它的刻作时期是1380年。画的内容为圣经中基督受刑的故事,现在只剩一个局部,画面上有行刑的武士和两个士兵,而主体基督只有一只手,版的尺寸600×230毫米,厚30毫米,估计整件作品还要大三倍。据考证这一张画应该是印在织品上的。因为当时纸张的尺寸还没有那么大。西方人们一般把十六世纪以前制作的木版画称为“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以及佛兰德斯的莱因河周边两岸地区,比较多见于修道院。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始,欧洲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发展迅速,科技实力不断进步,版画的媒材运用也不断的丰富起来,以最早的木版为基础,进而发展出了铜版和石板等印刷方法,欧洲的版画开始进入繁荣时代。
三、中西方版画的异同与社会原因
以上我们讲述了中西方版画各自的社会发展状况,下面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的发展特点简单阐述一下中西方版画发展的差异与共同点以及异同点形成的主要因素。
我们先看中西方的差别,首先在时间上,中国版画的起源要远远早与欧洲,大约在唐代就已经开始运用并开始普及了,而欧洲的版画起源要比中国晚5个世纪,一直到文艺复兴早期才开始出现。其次,在材料的运用上,中国的版画主要是木版雕刻,也有少量的砖石雕刻,而没有出现类似与铜版和丝网这一类工业元素较强的印刷方式,而欧洲的版画自从出现开始就逐渐进入了多样化发展,由最初的木版迅速发展到铜版、石版等印刷方式。在创作方式上,中国的版画刻印分离,而欧洲版画在刻制与印刷上由画家独立或参与完成。可以说在早期中国版画先于欧洲出现,而后期的发展远不如欧洲迅速。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的差异呢,我们可以从早期与后期的中西方的社会发展上找出一些原因,首先在社会体制上中国先于欧洲进入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国家统一,中央集权,比较适合进行一些技术的发展,同时由于国家的统一,技术手段的传播也比较便捷,生活安定使人们可以进行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象造纸术与印刷术的普及就是版画发展的催化剂。而同时期的欧洲却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文艺与科技的发展被扼杀,长时间人们生活在黑暗的教会统治中,教派争斗和严重的内耗使人们无法进行科技与艺术的发展,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而到了后期欧洲版画的迅速发展也和社会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欧洲版画出现后随即进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使人们创作欲望迅速膨胀,大量的艺术作品诞生,同时文艺复兴导致的科技复兴极大刺激了版画这个技术性很强的画种,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欧洲从短暂的封建统治下迅速进入了工业化的资本主义时期,社会发展带动了科技发展同时促进了欧洲版画的多样化发展,带有很强工业元素的铜版画也就诞生了。而同时期的中国却由于封建统治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中西方版画在发展中虽然存在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有相同点的。首先在早期的媒材运用上都是以木版为主,同时早期的版画创作也都是为宗教服务的,在后期也都相继开始出现世俗化内容。这种相同点也不是偶然的,宗教作为早期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是统治阶级控制以及淡化阶级矛盾的工具,不可避免地为统治阶级所推崇,为人们所依赖,而宗教传播的广泛性也正好迎合了版画的复制性特点,为版画的迅速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版画的直观性相比文字更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使得版画能够适合不同文化层次人们的需求。在发展到后期,由于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以水浒为蓝本的水浒叶子以及西厢记等一系列的反映社会生活以及大众人物的版画作品,欧洲也出现了反映田园风光与人性和战争的版画作品。
四、中西方版画的融合与发展
中西方版画的融合也是社会发展所推动的,到了17世纪以后有中国传统水印版画发展而成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影响了许多欧洲的艺术家,丰富的色彩和精彩的内容被众多欧洲艺术家所推崇,并间接的影响了印象派绘画。而中国自从辛亥革命之后接触了大量欧洲的新鲜元素,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鲁迅先生的倡导下,新兴版画开始蓬勃发展,运用西方版画风格结合东方文化的新兴版画成为现代中国版画的先行者,也使版画这个古老的画种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
可以说,版画的发展是离不开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的,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版画发展的差异,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中西方版画的交流融合与发展,使版画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