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1与拉康“镜像理论”
2011-08-15向弘慧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向弘慧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俄狄浦斯1与拉康“镜像理论”
向弘慧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拉康的“镜像”理论在20世纪西方社会掀起了审视自我的精神运动,有助于人类对自我主体的深刻认识。而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形象及其命运与拉康“镜像”理论有某种暗合,并且“俄狄浦斯情结”与“镜像”理论有着不解之缘。
拉康;镜像理论;俄狄浦斯;悲剧命运
拉康通过“镜像理论”对“恋母情结”作了重新解释。婴儿的心理从最初“镜子阶段”到成为了一个复合主体,由此潜意识也跟随者成为了“另一个”——“他者”产生。而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形象及其命运与拉康“镜像”理论有某种暗合,并且“俄狄浦斯情结”与“镜像”理论有着不解之缘。
一、悲剧命运的解读
古希腊悲剧往往被学者们成为“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她)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2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从他出生前就已经注定了。
1.“自我”构建注定悲剧命运。
在“镜像阶段”,婴儿通过镜子中的镜像认识自己的身份——这就是“我”,婴儿心里中的“自我”开始形成。并且伴随他人的暗示和“强化”——“镜子中的就是你”,婴儿的自我认识得到了肯定。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儿童的一个自我,一个整合起来的自我形象(self-image),最初是怎样从其存在的这个‘想象的’阶段中开始发展出来。”3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在未出生前就被设定了死亡的命运。俄狄浦斯的悲剧源于他的父亲拉伊俄斯。其父诱奸了克莱西普斯,阿波罗神谕禁止拉伊俄斯有任何子嗣,否则就会被其子嗣杀死。拉伊俄斯想要杀死俄狄浦斯,却被牧羊人所救。但是神的意旨不可违背,俄狄浦斯婴儿时所背负的就是“弑父”的命运,只是潜藏在他婴儿时期的潜意识中。直到他获得语言和识别能力,神谕再一次暗示——你将“弑父”。镜像与主体发生认同,主体产生了变化——“异化”的“我”被自己认同——我将弑父。潜意识的暗示在逐渐加强,为了避免神谕,他离开现在所谓的“父母”,独自流浪,却一步步走向真正父亲身边,最终杀死了父亲。
2.“象征秩序”决定悲剧命运。
拉康所谓的“象征秩序”(the symbolic order)是:“那个已经实现给定了的包含着不同社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结构,以及构成着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关系。”4“象征秩序”对应着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超我”就像一个“道德法庭”,对人的动机欲望和行为进行掌控。“象征秩序”更加完善了“超我”理论。虽然“镜像阶段”在婴儿18个月后结束,但对自我的认识在不断的继续。在原始社会里,“这个世界杯看做是没有偶然的事件,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由某种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量引起的。他们把这种自己无法控制又难以解释的力量归属于神灵。命运则常常以神灵意志的面目出现。”5神连自己的命运都驾驭不了,神谕的力量真能驾驭俄狄浦斯的命运吗?这是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在这里,神谕的暗示更像是一种自我的暗示。人在进入“象征秩序”后,“如不能走出之前的镜像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势必走向悲剧。”6走不出“镜像阶段”的自我形象认定,也就注定了其悲剧的命运。
二、“父即子”与“子即父”——“父子镜像”
镜子不仅仅是指具体的物象,更是指代一切自身之外的媒介。通过媒介的反射构建自我的形象,也是在追求自我的认同。弗洛伊德在研究“俄狄浦斯情结”中论述:“当男孩子开始嫉恨父亲,想要拥有母亲时,自然会表现出对父亲的仇视,但是他越来越发现自己不够强大来抵制父亲,转而,他会向父亲学习产生认同。”在当时整个社会“父亲”就代表着法律(law)——也就是权力和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改变“子”必然长大要成为新的“父”,那么“父即子”与“子即父”的父子镜像就成为复杂社会和家庭中的一部分了。
1.“子弑父”
早在《神谱》中就记载了诸神内部之间的斗争。“最先从大地身上诞生出来的男神是乌拉诺斯,他虽然是大地之子,但一出世就获得了‘父’的地位。接着大地与天空共床,生下了包括克洛诺斯在内的十二提坦巨神。这些子辈的强大力量构成了对父亲天空的威胁,因而遭到父亲的仇视,父亲一开始就判子有罪,把儿子打入黑暗的洞穴。但地母鼓励众子起来造反,她生出一批白铁,锻造了一把大镰刀,于是乌拉诺斯这个众神之父就被儿子克洛诺斯阉割了。”7而俄狄浦斯的父亲忒拜国王拉伊俄斯诱奸了克莱西普斯,阿波罗为了惩罚拉伊俄斯便禁止拉伊俄斯有任何子嗣,如果违背必将被其子杀死,于是俄狄浦斯的“子弑父”的行为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2.成为“父”
俄狄浦斯在杀死拉伊俄斯后,辗转到忒拜国,成为国王。并且娶了他的母亲生下了孩子。权利与地位集于一身的俄狄浦斯成为了亲的“父”。“子归父位”克洛诺斯杀死父亲乌拉诺斯后,克洛诺斯拥有了乌拉诺斯的一切成为新的父神,宙斯把克洛诺斯赶走成为了新的万物之神。“子弑父”成为一个循环的权利地位争夺行为——“‘弑父’是为了成为‘父’,反叛权威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权威,但对父权的反叛如不加任何节制,这又势必危及子辈自身及其所代表的未来社会的存在结构。”8
父权统治存在矛盾态度。一方面在强调父权统治的崇高与永恒,另一方面表现出对父权的反叛。这是父权制自身的审视,还是子辈与父权之间的矛盾?其实都是在“父子镜像”中自我形象塑造的复杂表现。
三、结语
在拉康“象征秩序”中,人总是不断地在重复着“镜像阶段”的过程。“人是在反复的‘认同——破灭——认同’的螺旋模式中构成主体的发展和实现自我。”9也就是说“人不断地经历认同镜像、发现之前认同的误认性、镜像破裂、走出镜像而后开始新的认识过程。”10俄狄浦斯从出生因为神谕不被认可;新的父母收养给予认可;神谕的降临再次不被认可;破解了斯芬克斯的谜语作为奖励,成为国王并娶俄卡斯忒为妻受到认可;因受俄狄浦斯的统治国家不断的有灾祸与瘟疫不被认可;为了获得认可追灾祸查原因,最后得知原来自己是杀死原国王——亲生父亲的凶手,自我形象的破灭——他挖出自己双眼为命运付出代价。“弑父”是俄狄浦斯不可避免的命运,是他的自我建构,以及父权统治下的必然结果。而其“娶母”,只是为了获得权力的一个途径,因为只要破解谜语,便可以娶前国王的遗孀,由此而成为新的国王。最终俄狄浦斯自己成为了“父亲”——及权力与地位与一身。从欲望出发而追寻的“自我”形象,就不可避免的变成幻想或异化的形象。拉康的“镜像理论”带引我们深入的了解自我:自我是通过与镜像的认同而实现。关于拉康的理论,这里所举只是冰山一角,有待我们去更深入的探究。
注释
1.出自于索福克勒斯的三大悲剧之一《俄狄浦斯王》。
2.傅守祥:《<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世界文学评论》第234页。
3.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4页。
4.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6页。
5.傅守祥:《<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世界文学评论》第234页。
6.许红妹:《魔镜的启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哲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7.林文钦:《‘父与子’: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的母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8.林文钦:《‘父与子’: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的母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9.许红妹:《魔镜的启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哲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0.许红妹:《魔镜的启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哲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1]傅守祥:《<俄狄浦斯王>:命运主题与悲剧精神的现代性》,《世界文学评论》第234页。
[2]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学术交流》2006年7月,第7期。
[3]林文钦:《‘父与子’:西方文学的一个永恒的母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2期。
[4]沈力岩主编:《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名著精读》,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王晓路等:《文化批评关键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6]许红妹:《魔镜的启示: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哲学思考》,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7]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