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的文化之音走入农家大院——浅谈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2011-08-15朱晓红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江苏吴江市215200
朱晓红 (江苏省吴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江苏 吴江市 215200)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农村、农业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索的课题。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文明的乡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让占我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与引导下,生活得更加和谐幸福,健康快乐?笔者认为应该从分析新时期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出发,发现问题,找出抓手,让和谐的文化之音走进千家万户。因为农户是组成农村社会的细胞,只有和谐文化的春风敲开了千家万户的门窗,才能真正让先进文化走进每个农民的心灵。
一、目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还是比较滞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有相当的距离
农村相对于城市,文化上还是属于弱势。因为没有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现在农村的赌博、迷信、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是相当有空间、有市场。农民、农村需要文化,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广大的农村,那么腐朽与没落的文化就会去占领它,就会腐蚀农民的心灵,损害农民的健康生活,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安宁。
二、农村是一块亟需文化滋养的土地,要用先进的文化去繁荣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人是需要文化滋养的,文化可以慰藉心灵,带来快乐,文化还可以对人的修养、气质、眼界、能力、思想等各个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已经富起来的农民需要文化。物质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凸现出来。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赌博斗殴、求神拜佛等等。
尚未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文化。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消费,也是一种精神投入。贫困与愚昧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农民致富奔小康,更需要文化。有了文化才能使人视野开阔,信息灵通,掌握方法,抓住机遇,进而改变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需要文化,不管是富裕地区,还是老少边穷地区。只有文化的差别减少了,城乡之间的差别才能缩短。城乡之间的差别,在于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差距。如今,在苏南地区,有些农村的生活条件甚至超过了城镇,但文化生活的匮乏还是显而易见的。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先进的文化送到广大农村,送到田间村头
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在政府主导下,尽快完善、构建以基层为重点的多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省——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家庭等多级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中国农村地大人多,只有通过层层建立网络式的公共文化体系,才能团结更广大的农村与农民。否则农民的文化活动只能成为一盘散沙,只能自生自灭。
如何健全此体系,这还涉及到人员、设施、投入和体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阵地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巩固和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农村文化建设放在城市文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要牢固树立农村文化工作的阵地意识、服务意识,把文化工作的重点逐步向农村转移,切实抓好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
(二)体制建设。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在文化系统内部进行改革。通过强化内部机制,坚持公益原则,适度运用经济手段,扶持社会需要的文化行业。重视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
(三)队伍建设。体系的运转离不开一个因素,那就是“人”,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工作。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吸引更多的农民进入先进文化的队伍
农民如何来接近文化,接受文化,热爱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就是载体,因此,在健全公共文化体系的同时,要努力开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附合新时代农民审美需要的各类有益健康的文化活动。
(一)思想性。通过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把党的主张、党的思想、党的方针政策、党的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使广大农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参与性。与时俱进地以创新的思维,多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活动。在开展“送戏下乡”的同时,要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先进文化的阵营中来,让乡土文艺家们走上新时期的文艺舞台,就像奥运精神一样,农村群众文化也要提倡一种“参与精神”。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文化热点,积极地组织好有关的文化活动,多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三)典型性。建设特色文化典型,发挥模范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开展建设特色文化镇、村、家庭、名人等形式,树立典型,营造荣誉感,挖掘特色文化。生活在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他们的文化活动,他们在文化活动中所得的快乐,所取得的成果,对周边的农民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的文化活动与方式会更接近农民的文化需求,更具有可操作性。
(四)团队性。建立各种文艺团队,团结和培养更多的文艺爱好者。文艺团队是培养群众文艺人才的摇篮。只有对文化热爱了,才能真正地投入,这些业余文艺骨干不仅可以身体力行地影响周围的一大批人,同时也可以创作出许多贴近群众的文艺作品。
总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是一个任重而又道远的工程,因此群文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思路与决策,一定要想方设法将先进文化之音送到广大的农村,送到千家万户,送到田间村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