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寇准墓

2011-08-15靳育德

群文天地 2011年13期
关键词:渭南寇准家村

■ 靳育德

很早的时候,就看过《寇准背靴》、《寇准罢宴》等戏剧片,一个刚直不阿、保护忠良的贤臣形象一直留在心中。在一个盛夏麦熟季节,一个偶然的机会,得以前往陕西渭南,儿子从网上查到,寇准墓离这儿不远,于是打定主意,去看看有名的“寇莱公”。我们住在渭南“长寿塬”的徐家村,而网上说,寇准墓在蒲城县官底乡左家村,据测算,将近有一百多里路程。听说,我们来渭南前,这儿一直在下雨,而我们来时,天遂人愿,却晴空万里。第二天,我们就由亲戚开车,下塬穿渭南市,过渭河大桥,直奔正北的蒲城县。蒲城地处渭北平原上,土地肥沃,田畴相连,渭南至韩城的公路两侧,全是瓜田、菜地、葡萄架,全无青海常见的田间塄干、沟坎等闲地。“秦中自古帝王州”,真是个养人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我们都不知道官底乡左家村在什么地方?一路询问,左拐右进,走过不少冤枉路后,终于找到了地处蒲城县西部的官底乡。

时至正午,热浪灼烤着秦川大地,地处关中平原的官底乡政府前行人不多,再问左家村,路边凉棚中吃瓜的人说西行三四里即是。去左家村的路很直,很快我们就看到了写有“左家村”的路标。村庄集中在路北,路南是一片农田、瓜地,一个村妇站在村口望着我们,还以为是谁家来的亲戚。听说我们要找“寇准墓”,很不屑地朝南一指,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一看,只见远远的田野里,有一小簇黑黝黝的松林,噢!那就是寇准墓?

从公路到墓区将近一公里,全是坑洼不平的田间小道,小车左右摇晃,开到了一个院子跟前,前面再也无路可走了。院前垃圾遍地,潮热的空气中散发着一股霉臭味,守院狗在墙那面狂吠不止。我们只好弃车左拐,沿瓜田塑料棚间小道,前行近百米,又折向南,在瓜棚间行百余米,终于看到圆柏间有两座三米多高的青砖望柱。墓园不到一亩地,绕墓一周栽有圆柏十余棵,地上酸枣刺、蒿草齐膝,一条隐约可见的小径指向墓丘。封土堆长约15米、宽8米、高约4米,墓前有一块近年新立的青石墓碑,上面刻有寇准像(线刻)及简单的生平介绍;碑旁有一花圈骨架,骨架上依稀残存着一些纸质残花败叶,看来有人曾经前来凭吊过。墓地明堂建有一座高三米多的庑殿顶碑亭,内镶“宋寇莱公墓”的石碑一通。碑石为青石,上书“宋寇莱公墓”,碑文为清兵部侍郎、陕西巡抚毕沅所题,碑面上砸琢痕斑驳陆离,无声地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感。碑亭前又是耕地,小小的墓地淹没在一片田野里,要不是那几株圆柏在瓜田塑料棚间摇曳,真不知道那儿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寇准墓!碑亭东侧数步,立有两块崭新的碑石,上有寇准后代孙谒墓的名录及一首怀念诗文。

据史料记载:寇准(公元1961年-公元1023年),北宋政治家,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发奋读书,19岁便登进士第,当了一个时期地方官后即被召入朝任职,以其政治才能深得宋太宗赵炅器重,曾说:“朕得寇准,犹文皇(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31岁时任枢密副使。后因刚直不阿,被排斥出朝廷。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寇准回朝,先后任权知开封府、三司使等职。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六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年冬,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大军入侵宋境,直趋黄河沿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宋廷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以避敌锋,唯寇准力排众议,极力促成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抗击,宋军士气为之一振,促使辽圣宗决意同宋议和,订立和约后撤兵(即澶渊之盟)。后因受王钦若的挑拨,寇准逐渐失去宋真宗的信任,于景德三年被罢相,派往陕西等地任地方官。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因顺应宋真宗意旨,奏言天书下降,再度被起用为宰相,不久又罢为太子太傅,封于莱,故世称“寇莱公”。后遭副相丁谓诬陷,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于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闰九月死于贬所,终年62岁。寇准性豪奢,喜歌舞,诗作多清新之句,如《春日登楼怀归》:“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著有《寇忠愍公诗集》(亦即《巴东集》)传世。

寇准夫人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宝皇后的幼妹,他去世后,夫人进宫请求将灵柩归葬故里,但朝廷拨款仅够将灵柩运到洛阳,只得在当地安葬,即在今河南巩义市西五公里处的芝田镇寇家湾村东岭上。寇准去世11年后,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为寇准平反昭雪,诏令归葬下邽,但不知什么原因,只在故乡建起“衣冠冢”,原来我们寻访到的只是寇准的“衣冠冢”。寇准墓在“文革”中惨遭毁坏,只存墓堆,改革开放后修复,毕沅所题碑石也被找回,重新砌入新建的碑亭,当时有关部门曾购置圆柏数百棵植于墓地和茔前墓道,但因墓道占用耕地问题未得到解决,墓前圆柏后被当地人们砍拔殆尽,仅剩墓地十余棵。荒芜的墓园,简陋的陈设,无声地告诉来者:古迹的不被重视和有关方面管理的无力。

寇准终老之地雷州西湖宋园内也建有寇公祠。据史料记载:寇准一生中的最后18个月都在雷州度过。雷州人为了缅怀他,在他寓所“西馆”立祠奉祀。公元1135年(宋绍兴五年),宋高宗又赐“旌忠祠”匾额。“曾为深渊无处诉,年年江上哭青春”,这是寇准寄居“西馆”时抒发内心激愤和伤感的诗句。今天来这儿参观的人们,都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其矗立在祠前的塑像,详阅展厅陈列事迹,凝眸当年其寓所仿制的他生前用的家具,低吟其感人肺腑的遗篇,依恋地徘徊在“莱泉井”边。这口寇公饮用过的古井,千年不枯,泉水清冽,人称“莱泉”。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海北南道廉访使余琏修井,由名宦进士王佐题“莱泉井”石匾。明进士京都御使魏瀚诗云:“廊庙安危力万钧,泰山乔岳等嶙峋。雷阳何以有此老?宋室未知有几人!济海舟航横野渡,谪居池地动星辰。南来为问崖州户,曾似丞相庙貌新。”据说当年寇准灵柩途径公安 (今湖北公安)等县时,当地父老插竹路祭,后来竹都成活为林,后人称为“相公竹”。人们又在竹林旁建了“寇公祠”。明代大文人戴嘉猷路过公安时,曾题写“万古忠魂依海角,当年枯竹到雷阳”的诗句。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人们对寇准的评价。

猜你喜欢

渭南寇准家村
陕西渭南蒲城县:拓展宣传路径 擦亮西甜瓜品牌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溜须”典故的来历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生态疤痕”能否修复——渭南为矿山创面“疗伤”
“眼中钉”的由来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像办企业一样搞扶贫——国企合力在渭南脱贫上的公司化手法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拂须之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