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理性的回归
2011-08-15韩芍夷
□ 韩芍夷
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唤理性的回归
□ 韩芍夷
记得中学时代有一年的暑假,我回到老家文昌的伯父家,边喝着新鲜的椰子水边以城里人的派头在村前屋后东张西望,眼睛很是忙碌一阵后,见屋前的一块草地上,两棵椰子树间有一张用尼龙绳结起的网床,便往上一躺,身体随着网床晃荡起来。那时的我,面朝碧空如洗的蓝天,身体下,是翠绿葱郁的草地,轻风挟着牛粪味与草腥味徐徐拂过。整整一个下午,我都呆在网床上,身心放松,呼吸顺畅,偶尔,还听到牛羊的叫声和鸡鸣狗吠。那是一个全然的自然环境,那时我想,要是我一辈子都这么过就好了。那个在椰林里在网床上度过的下午,成了我理想的生活状态。多年以后,我生活的城市被越来越多的水泥森林包围,汽车、摩托车排放的废气和噪音根本不用踏出家门一步就能闻到和听到,这种居住环境,让我明白一个事实,那个夏天的下午在网床上的自然环境离我是越来越远了。而那个情境的出现却是越来越频繁,感觉是越来越强烈,它实实在在地成了我生活环境中的一个梦想。本来曾经体验过的生活情景;本来以为那是一个唾手可得的一种生活状态,竟成了一个梦想,只要你生活在城市里,只要你还在社会上充当着一个角色,以此来养家糊口。这说明了什么?它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实与梦想是怎样一种关系,它们是相互背离的,还是方向一致的?几年前,家里养了一只八哥,有一天,由于不小心,鸟笼的门被打开,八哥扑地飞出,一眨眼就不知去向。我以为,我是再也见不到它的踪影了,毕竟自由最可贵啊!没想到傍晚,它又飞回来了,钻进鸟笼,快速地啄着它的食物,看样子是饿了大半天。我这才明白它为什么会回来,在外面,它已经失去了觅食的能力。鸟笼是它最好的归宿了。我举目眺望,除了院子里散落着几棵零星的树,到处是水泥丛林,它已经彻底地失去了它生活的家园,它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鸟的境况是如此,人类的境况又会好到哪里去呢?我现在居住的小区远离市中心,地处江边,又与大海相距不远,刚住进时,很有些自然风景,小区的楼房不算高档,但我一直为住在这样一个自然环境里感到自豪。几年前的某日,突然发现小区临近江边的芭蕉树被砍掉了,原先绿旺旺的一片草地现在泥土裸露,小区里篮球场的一角被划上了白线,建楼打桩的机器也进了场。一打听,才知道有开发商要在此盖大楼,这就引起了小区业主们的愤慨,正在成立业主委员会,与之交涉。我不知道交涉能起多大的作用。那时,我常常站在阳台上,眺望着平缓舒展的江水和江对面的自然风景,想象几个月后或一年后立起的一栋高楼,截断了我与江水的对视,践踏了我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之心,使我的自豪感被肢解得破碎不堪。自然景物终究抵不过被人操控的利益,现在,大楼已在江边屹立,昔日的篮球场及球场上那些生龙活虎的身姿已永远在记忆才能寻找。这城市举目可见的,不都是高楼大厦吗?为什么还要剥夺我们仅有的那么一处自然风景,蚕食我们自然生活的空间?我心底在呐喊,而这种个人的呐喊在这强大的逐利的社会面前,显得那么弱小、无力。看看我们的生存环境吧,各种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正损害我们的身心,忧虑与压力步步紧逼,反压终于穿过膨胀的欲望,强烈地呈现。这种现实与梦想的相悖,换言之,就是人与自然的相悖。从哲学的角度说,“按照自然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看来,“按照自然生活”和“按本性生活”是同一个意思,本性即自然,所有生物的本性都是由自然赋予的。现实中原本是自然的东西,却变成了人的一个“梦想”,这就违背了人的本性,也就违背了自然,这真是人的悲哀。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区别。而“理性”一词,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原初意义上就是一种科学精神。柏拉图则认为,理性是灵魂中的最高部分。不管哲学家们对“理性”的概念做怎样的解释,人具有理性是毫无疑问的,那么,为什么文明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质朴自然的东西离我们就越来越远?我们在得到财富的同时也就失去了自然的生活。究其原因,是由于趋利性在驱动,人对财富的欲望以及实现欲望的冲动,使人的理性被弱化,非理性占据了上峰,即以破坏自然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成群的高楼矗立起来了,大片的树木被砍伐了,马路被拓宽了,成片的草地被侵占了,工厂建起来了,空气被污染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被大自然惩罚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如沙尘暴,如下酸雨、如水资源受污染等等。吃尽了这些苦头之后,人们才幡然醒悟,关注健康、关注生活质量、关注环境保护才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于是,人们只能把生态游、农家游当作一棵救命草,以缓解一下对理想的自然生活的失落的情绪,在那些还没有完全被物化的地方,让自然的原生态筛洗、过滤一下被各种诱惑重压得疲惫、窒息的心,使蒙垢的心灵得到净化,以一颗轻盈的心来存贮阳光、雨露以及泥土的气味,泥土的气味已经变得比法国的品牌香水更为昂贵。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永远是追逐利益的,为这样的旅游大唱赞歌的人多了,追风的人也多,财源滚滚,财富效应迅速扩散,掀起了圈地开发旅游景地热,自然的原生态又被人工的所取代,商业味浓厚的假山假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尽管假的也比没有好),于是,另一个灾难又开始了。与游玩相关的还有饮食方面,玩得好还要吃得好,鸡鸭鱼肉、生猛海鲜、飞禽走兽理所当然地又成了人们的盘中餐。弱肉强食永远是自然界的法则,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保护一些又推毁一些,所不同的是,被保存的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一方。也正是因为人是有理性和有思想的,人性中就具有丰富、复杂、多样性,对同样一件事物,人们常常是陷入了这样的境地:如绽放的焰火,烟花在空中盛开,灿烂着城市的夜空,满足了人们对美丽的欣赏,但它的烟雾和声响,又遭到了人们的厌恶(至少有一部分人);又如我对太阳,总是抱怨它的光线对我皮肤的伤害,忘了对它的感恩,因为万物生长靠太阳。只是以上两个例子,利弊、轻重分明,取舍不难,但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在同一块地皮上,要在盖一栋大楼与留一块绿地之间抉择是艰难的,它是需要做出牺牲的。为了保护环境,牺牲利益,这种牺牲,也许就是人的理性的回归。人的理性不是存在于感性和美德之外,不是违反自然的,而是体现自然的。那么,体现自然就要以一种顺从自然的方式生活,它包括顺从个人自己的本性,也包括顺从人类的本性和万物的普遍本性。这意味着不做人类的共同法律惯常禁止的事情。而更多的时候,人们办工厂、建楼房、吃喝玩乐,并不触犯法律,甚至是人的基本需求,这就更增加了选择的难度。因此,对人类而言,法律对人只是个低要求,只是底线。道德才是高标准,因为道德从来就不是他律,而是自律、良知,它更能考验人的真、善、美。美德是心灵的一种倾向,永远是一贯的与和谐的。要真正做到,需要呼唤理性的回归,需要为高扬理性的旗帜而不断地努力和奋斗。这种理性,不是使保护环境与社会发展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和谐发展,因为强调理性并不意味把自我利益彻底排除,它包含着对自我利益的关注,并对自我利益进行思考、平衡,然后取舍,以求协调与共容。人性中含有恶,如自私、贪婪、见利忘义,我们更要以善去引导,让污染、扭曲的心灵得到洗涤、矫正,让理性的灵魂更深入人心,让人们明白,关注环境,就是关注自己,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状态,保护生物链的平衡,这样,理性的光辉才能照耀得更长久更温润,自由而又自在的心灵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社会发展的进程因而也更文明、健康。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外表与内心的和谐,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回归,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根本用不着以狼和羊来对社会做什么文化隐喻。平等、自由、健康,一切看起来那么美好,不管它与现实的距离有多遥远,接近它、触摸它,应当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