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悠悠成大美
2011-08-15张红华
□张红华
琴声在寂寞空旷、苍茫苍凉处悠然响起时,每每令人如入梦境,骤然间不知身在何处,神思渺渺,魂飞天外,而那美妙的琴声萦绕着,拨着自己的心弦,顿觉琴声悠悠成大美,荒芜寂寞的心境连同周围的环境一起空明空阔起来。原来这伫立静静谛听的,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竟是包容万千,似造化另一番宇宙空间而色彩淡雅、意境空灵,带自己走入另一个世界般神奇。动人心扉者莫过于此,而滚滚红尘中那些纠结于心的一切负累,便在琴声悠扬中悄然放下。
琴声美在与一切艺术的辽阔、淡雅、清新、朴素、灵动、禅意的多重境界、美感、韵味、意境、画面、场景相通了。
或许这琴声里有一种无声的声音,在朗读一篇篇精美的散文,把人带入一种圣境,心灵自由自在、无羁无绊地翩翩飞翔,让人联想起大作家贾平凹所言:“散文是大可随便的,天有大美,地有大美,人间有大美,万物有大美,我们的前人,自有了这样大目光的感慨与率性,遂就有了大散文的意气,于是,万事万物皆进入文法,穷极物理,妙想迁得。或抒情或言志或赋物或达理,大至安邦定国,小至细物感怀,皆是散文的大境界。”说得真妙,可以迁来一篇文,一幅画,一件珍稀瓷器……来通感着品味琴声,悟道出琴声中的博大、优美、深邃的意境和境界。当然,听琴声悠扬,最美的还是联想到一幅明月松间图:天空高远辽阔而明净,深蓝一片映心间,大地一片月光空灵淡雅,松林寂静渺渺,而琴声恰似那月光下流泻的泉水,一路在叮咚中曲折有致地吟响,晶莹清澈,奔流欢快,幽然空静,那些诗味诗意便隐藏在如泉流响的琴声中,更深沉地体味琴声中无边无际的意境意蕴意味时,便沉吟感慨地仰首于天地浩荡辽阔间地吟起了王维的诗句“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言深溪里,长啸高山头”,“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王维的诗多么的禅意空明,贯通万物之意境韵味,实乃琴声微妙之写照,真是琴声恰似清泉在空灵月光下的松林间撞击岩石,发出超然物外、清脆幽远的回响,如古圣先贤的思绪心绪心境,在空灵空阔中飘飞,依稀便看见一位衣袂飘飘、长袍潇洒的哲人临水而思,悟道天地间。
琴声也是有动人心扉的故事的,那一曲古典的《流水》便记载着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结知音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音乐家,少年时琴艺长进不大,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的蓬莱山,让他感受天地造化的大自然的美妙神奇,从中体悟、悟道出音乐的真谛和博大境界,从而琴艺大进。有一年他出使楚国,泊舟汉阳江口,望月色水光一片禅意无边,空灵悠远而心动弹琴,他的随身携带的琴让他沉醉在月色和琴声交融之时,蓦然看见一人静静若呆地站在旁边。一问,那人叫钟子期,说是山间打柴的樵夫,无意于官场的虚荣与烦忧,隐居山间过朴素的闲云野鹤的日子。交谈之中,钟子期对音乐的见解精辟高明,让俞伯牙大为惊讶。二人便成为知音,钟子期能从俞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弹琴时心中的念想,钟子期还说《诗经》中说:“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二人曾经试过,当俞伯牙在音乐中融入泰山的形象,钟子期听了,便叹道:“多么美妙的琴声呀,我看到了巍巍的高山!”接着,俞伯牙又凝神一会儿,弹奏起来,意念关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琴声太美妙了,你的心思融入了流水吧?”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他结为知交。后来钟子期死了,俞伯牙十分难过,便摔破了琴,终身不再弹琴了,因为世上再无那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默契相通的朋友了。一段音乐传奇,昭示着情感的美妙,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贵在配合默契、彼此赏识、感情融通、协调一致,甚至相互合为一体。正所谓写不尽则弹之,弹不尽则舞之,舞不尽则歌之,歌不尽则画之,一切艺术在于对内心的倾诉,把这种对整个世界的倾诉发挥到了极致,便能诉难言之心境心绪,与知音表明心迹,心灵共鸣,生命共振,诚意沟通而达和谐之大美。
琴声之绝妙还在于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让人去回味。诸葛亮在城头弹琴妙退来犯敌兵的故事传为美谈,已是家喻户晓。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诸葛亮的琴艺琴声,没有片言只语的描绘,只是作了一些情节的交代,留下巨大的想像空间而成大美,读者对诸葛亮的琴艺琴声可以作出无数种各自不同、无边无际的想象,他弹琴时的镇静和大智慧,一举一动的优雅从容,让人去自由想象,他的琴艺琴声便成了绝响。而司马懿必是深谙琴艺的,亦是能从琴声中听出弹者的心情心事,却被诸葛亮的琴声所骗过,反衬出诸葛亮的大智慧,亦可让人领悟出诸葛亮的琴艺达到了旷世奇才的境界,不可思议,只可意会,试想听其琴声便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琴声之大美,至此时便欲辩已忘言,或许生命早已心旷神怡地化入了琴声,飘然于蓝天白云之外、九霄仙境之中。或许司马懿当时已然被琴声陶醉,琴声让他早已忘了辨识诸葛亮的真伪欺诈,迷倒了司马懿这等敌人,只顾享受去了,试想此等琴声之大美,古往今来有几人弹奏得出,只能遐想无限罢了。
关于琴声之大美的另一个故事,还有《广陵散》,这一叙事曲,表现的是战国时聂政刺韩王的传说,相传早已失传。《世说新语》中有《广陵散绝》,不足百字,把琴声之大美写得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秦《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司马昭不理那么多有识之士的请愿,杀了嵇康,后悔时已经来不及。嵇康被杀头前弹的《广陵散》,应是此曲最后一次在世间回荡,给许多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临终弹一曲,赴死也泰然,唯憾曲失传,浩叹天地间,想此场景画面中琴声之大美,当是惊天地,泣鬼神,只叹其失传之可惜,爱音乐琴声,只能存一丝希望,幻想嵇康投胎转世,再把这大美之琴声归还人间,荡涤尽人间的恶俗丑陋,度化人心向善向美向真,皆成大雅真君子,自强不息地傲岸于天地间,不屑于龌龊卑劣。
而我了解到音乐、文字、数字三种文字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每遇琴声,便要静静地伫立、谛听。尤其在广袤葱茏的乡村,听古曲琴声,遐想古人超凡脱俗的经历,在琴声中如入无人之境的美妙难言,只觉清风袭人吹得生命和心境清清爽爽,清清静静如大自然一样明净、天然、朴素、本色。呵,琴声之大美,洗心又洗脑,让生命在美中焕然一新,如凤凰涅槃,从古代空间走来。难怪刘长卿写有《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也难怪李白当年听这些神曲,感叹:“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时,松涛、月色、水光、碧山、云影、瑰丽的朝霞和彩虹全伴着一幅幅绝妙的诗情画意的场景画面出现,唯闭目如韩愈听琴,把自己想像成蓝天白云下一片云叶:“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琴声悠悠成大美,真的是可令天地万物静止为之朝圣般谛听,天地万物为之变色心动。感悟着人生虽有伤心欲绝事,但幸有神曲琴声抚慰心灵,拯救自己于颓废哀怨,便情不自禁地喃喃感念着:《广陵散》、《流水》、《阳光三叠》、《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名曲,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且放下一切心灵的恩怨情仇的负累,清清爽爽、清清静静地享受一番吧,何必苦了自己错失光阴,应微笑面对每一天才对。
在乡村,我对琴声的领悟也是渐入佳境的。童年,乡村天黑下来,日子多寂寞,寒星也隐退了,八爷却整夜整夜不睡觉,对着茫茫的夜晚弹琴,儿时的我每每惊怪,八爷咋不睡觉呀。妈妈说,他喜欢数天上的星星,还喜欢用琴声对夜晚说些心事。琴声还可以说话呀,我迷惑地沉入梦乡,青春渐渐往后退去,岁月渐往后退去,我渐渐长大,寻梦我来到了城市,城市的路很宽敞,心灵却很拥挤,一些事情在心中越缠越紧,徘徊中我又回到乡村,清新的山风清爽了我的抑郁,郁郁绿野清亮了我的眸光,弯弯小路引我深思,我的心灵又长了翅膀飞翔,乡村天又黑下来,日子还是多寂寞,我也整夜整夜不睡觉,对着茫茫的夜晚,弹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