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语境中笔墨内涵
2011-08-15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00
西 沙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浅析艺术语境中笔墨内涵
西 沙 (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0)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代表性的一个标志,以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艺术语境下笔墨内涵进行层次划分,把“笔墨”归纳为“器”“道”“气”和“意”四个方面。前两者为物质层面,它源于对特殊材料的技术把握;后两者为精神层面,主要反映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的是笔墨对材料和技术的超越。有此可知,笔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是中国艺术精髓所在。
笔墨内涵;工具;技法;气韵;意境
“笔墨”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其熟悉,在中国国学中,诗文书画都在谈“笔墨”;说其陌生,是因为虽然人们都在谈论它,其内涵却大不相同。源于中国学术的综合性和艺术概念的模糊性,“笔墨”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话语。
古代先贤对“笔墨”一词的的应用非常广泛,其释义也包括了多个层面,有以笔墨直接代指书画本身的,如“目不见绢素,乎不知笔墨”;有专指特定的技术规范的,例如“骨法用笔”“横墨数尺”;还有指示特定的风格气象的,如“吴笔豪放”“宋人气息,元人笔墨”等等。现代《辞海》里对笔墨的定义有两层,一指中国画技法和理论上的术语,有时亦作中国画技法的总称1;二指叙述或描写的文本。其实从古到今,人们对笔墨的论述不外乎于这两类:一类是能感觉到的视觉形式和技术规范,另一类是形而上的理论阐释。这两类相互联系、护为印证,构成了笔墨本体论内容2。在参考诸多相关资料后,我把“笔墨”的艺术特征归纳为“器”“道”“气”和“意”四个方面。“器”与“道”为物质层面,它源于对特殊材料的技术把握;“气”与“意”为精神层面,反映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的则是笔墨对材料和技术的超越。
一、笔墨之“器”---材料属性和视觉特点
“笔”和“墨”首先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和材料,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尖”“齐”“圆”“健”为笔之四德。笔取材天然的不同材质,特有的形制精致而成,笔膏柔软,能蕴含水墨于其中,其柔软特性呈现可粗可细,可柔可刚,可流畅,可凝滞等各种各样极具变化的线条,显露出其软硬兼施,刚柔并济,虚实并进。“墨”由“黑”与“土”两个字组合而成,是黄土地上烧黑的物质做成了的颜料,虽然历史上中国人对黑色情有独钟,但墨绝不仅仅是黑色颜料的代名词,墨到了骨、皮、帛、纸上,产生了与白对照的效果,由于水的介入,黑白之间出现了无穷的变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浓淡干湿可状大千世界。由此可知,用柔软敏感的毛笔借多变的水墨来表现对象,所展现出的细腻敏感和丰富层次是其他媒材工具难以匹敌,甚至无可取代的。
二、笔墨之“道”---表现形式和技术规范
源于“笔”与“墨”的材料属性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工具在应用时就必然要求人们运用一定的法则规范和约束,否则很可能不得美感甚至会杂乱无章。笔墨之“道”就是用笔用墨的基本方法,笔墨是创作者技法技巧的主要表现手段。“用墨如诗文中词藻,先成句法,而后以词藻表明其语意而润泽之。用墨要见笔,犹作文用典要达意。”(黄宾虹语)这是对笔墨技法的经典性概括。
用笔用墨的方法研究在宋元时期达到了高峰,并形成了形式规范和审定标准。所谓笔法,实即写法,书画同源,自古笔法从书法中来,早在差不多两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书法用笔的“九势”“七阵”3,勾、勒、擦、皴;提、按、顿、挫中表现出落笔的轻重疾徐,曲直方圆,藏露虚实;所谓墨法,实即水法,墨从笔出,故墨法又与笔法相通,运笔过程中通过对水的控制,产生浓淡枯湿燥润的墨色变化,表现物象的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前人的不断探索逐步的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完备理论基石。画坛巨匠黄宾虹系统梳理了前人对于笔墨运用的经验,在晚年总结出了具有代表性的“五笔七墨”之说,对笔墨技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归纳。
三、笔墨之“气”---笔墨间渗透贯穿的气韵
这里的“气”所指“气韵”,由气生韵。荆浩在《笔法记》中的解释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谢赫《古画品录》曰:“六法为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古法用笔……”唐岱《绘事发微》中说:“气韵由笔墨而生,或取圆浑而雄壮者,或取顺快而流畅者,用笔不凝不弱,是得笔之气也;用墨要浓淡相宜,干湿得当,不滞不枯……苍润之气欲吐,是得墨之气也,不知以法,淡雅则枯涩,老健则重浊,细巧则怯弱矣,此皆不得气韵之病也。”气韵是建立在重神似,求神韵的基础之上的,历史上气韵说的重心是由客体逐步转向主体的,强调人品高则气韵高。经历朝代和画派的发展,无论是南宋山水画或明初浙派画中的纵横气,还是元人山水或明中吴派画的静气4,都把气韵作为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反映。黄宾虹更把气韵视为中国画审美标准的突出审美准则。在黄宾虹看来,绘画的最高境界在于气韵,而气韵生动,全关笔墨。用笔用墨之际,笔与笔之间、墨与墨之间互相生发,笔不仅仅是笔,墨也不仅仅是墨,笔墨相会,气韵产生,浑为一体。“动”是气韵生动的核心含义,是气韵的要旨所在,艺术的真正要素在于有生命,丰富其生命力,中国古代杰出的书画家之所以注重观察,研究事物的运动变化,其目的就是在“动”字上得到启发和借鉴。
四、笔墨之“意”---蕴藏的深层的情感和品格
这里的“意”所指“意境”,“意境”指境界和情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形象与情感融合一致而成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意与境交融相合所幻变成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古语说“画为心生”“意在笔先”,情感是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无所谓艺术,石涛有语:“用情笔墨之中,放怀笔墨之外”,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确认笔墨作为情感载体所具备的表情性,变化万千的笔墨倾诉着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怀和感受。中国画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独特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活动留下的痕迹就是笔墨。笔墨在表现自然的同时更是抒发情感、意念、精神的载体,所以闪现着东方文化智慧与精髓的笔墨当为中国画创作的第一要素。
笔墨意境是随着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审美要求。意境的创造,并非取决于实境描写的似与不似,而是要从主客观的结合,情景交融中产生。具有代表性的,郭熙提出了境界这个审美范畴,境界即意境,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对诗画意境的表达。美学家伍蠡甫在《中国画研究》一书中《论中国绘画的意境》一文中指出:“画家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于是作品中以形写神的“神”就不仅仅是客体的本质,而转变为主、客体统一的意境,是“意”主宰着形了。”可见意境作为中国绘画的审美要求更进一步地提升了审美标准。意境的创造,若是只有景而无情,不过是自然实境的照搬,不能让观者有畅神的美感享受;如果只有情而无景,则情无所寄寓,不能让观者睹画如身临其境,卧而游之。董其昌在其《画旨》一书中曾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决不如画。”中国的山水画以笔墨表现境界,以笔墨抒发情怀。笔墨与意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意境并非虚幻产生,它是由皴擦点染的具体笔墨升华而成,笔墨的精妙、超逸与否直接影响着意境的高下。
笔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有人说笔墨其实是一种“暗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领悟,它所富有的生命力和无限性具备了无限的魅力,吸引着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去探索。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材料技术到气韵意境,“笔墨”作为一种艺术话语,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的精髓,我们不能片面地狭窄地去理解它,去学习它,去应用它,既不能把它神秘化地进行盲目崇拜,也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过时的传统而抵触抛弃。只有以一种全面的视角去看待它才能真正的领悟到它的美,“笔墨”无疑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所在。
注释:
1.技法上.笔指钩、勒、皴、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积等墨法.理论上.则强调笔为主导.和墨有机结合.相互映发.完美的描写物象.表达意境.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2.程大利著《中国传统笔墨的当代观》.载《师心居笔谭》.人民美术出版社.第37页.
3.黄宾虹著.王中秀导读.《虹庐画坛》.上海书画出版社,第36页,
4.所谓纵横气.主要指雄健张拔风格.马、夏、戴进、吴伟者是.所谓静气.主要指风格天真、平淡、静穆的作品,如董、巨、倪云林者是.葛路著.《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40页.
[1]葛路著 .《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年1月.
[2]张耕云著.《生命的栖居与超越---中国古典画论之审美心理阐释》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3]林木著.《笔墨论》上海画报出版社,2002年8月.
[4]郎绍君著.《守护与拓进---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8月.
[5]雷子人著.《国画演进---文化情态、空间及图式》.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年10月.
[6]董欣宾.郑奇著 《中国绘画本体学》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6月.
[7]王云亮著.《话语的转型---以宗白华的中国画理论为解析案例》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6月.
西沙,女 ,南京林业大学 ,专业:设计艺术学 ,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 ,指导老师:徐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