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
——对热播节目《非诚勿扰》的解读

2011-08-15靳利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非诚勿扰消费主义大众化

靳利翠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浅谈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
——对热播节目《非诚勿扰》的解读

靳利翠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非诚勿扰》节目作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领域中一个典型个案,它的出现是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发展中一个必然性的偶然事件。它自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备受广大观众青睐,其收视率牢牢占据全国同类节目榜首。笔者通过对《非诚勿扰》热播的解读,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的商业化转型,分析当前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征。笔者认为,在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主要体现为审美主体由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审美对象由高雅艺术走向审美泛化,审美标准由单一走向多元。

《非诚勿扰》节目;审美文化;大众化;特征

引论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自开播以来,在同类婚恋交友节目中以占绝对优势的收视率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观众娱乐消遣的重要节目。如果我说它不仅是一档给广大未婚男女提供交友平台的节目,而且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文化现象,应该没有人反对。《非诚勿扰》的顺利开播为当前电视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节目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当前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当前社会消费主义冲击已成为影响审美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正如“许多理论家认为,消费社会的出现是当代最重要的社会转型,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文化的基本生存景观。当然,它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审美文化的社会景观和呈现样态。”[1]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深刻影响了我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文化。“文化是在每一个具体历史阶段都获得特殊的存在形式的历史现象,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特点和历史独特性。”[2]那么,在消费主义冲击的背景下,大众化成为当前审美文化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非诚勿扰》作为消费文化下一个典型个案,我们通过对它的透视多少能够阐释一些当前审美文化中的大众化特征。

一、审美主体的大众化——由精英阶层到普通大众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从审美活动的出发点看,若我把台上的24位女嘉宾作为审美对象的话,那么,审美的主体不仅是主持人、待出场的男嘉宾,同时更多的是电视机前的广大观众。

审美文化的大众化表现之一,是使审美这一活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自古以来,审美只是上层社会和读书人才有的殊荣,而普通老百姓是与它无缘的。而审美主体之所以能从精英阶层普及到普通大众是与当今时代文化普及、传媒媒介异常发达分不开的。消费时代下,大众文化的研究与传媒,特别是与电视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已物化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众传媒不仅受众范围广,而且很快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及娱乐的方方面面。加之“审美活动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全方位展开:从交通、饮食、服饰、建筑、居室装修,到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美容、旅行,这一切生活内容无不蕴含着审美文化的因子。”[3]这时大众传媒与审美的必然相遇,书写了消费主义冲击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特质。普通大众能够通过这种先进的电子传播媒介接触到这个电视节目。

人们愿意关注这一节目除了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关注成为可能外,人们审美心理的满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经济收入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在当今商品经济、消费文化的冲击下,人民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激烈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却日益增大。这些未婚青年几乎没有足够时间去解决自己的婚姻问题。而《非诚勿扰》节目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了。这个节目的受众不只是80后的未婚青年,还有他们的父母一代。这样,通过这个节目,那些未参加节目的未婚男女及父母们为自己内心欲望的满足找到一个移置的空间。“在弗洛伊德看来,本能的升华中极为重要的是审美升华。包括艺术创作和鉴赏在内的审美升华就是让人的原始本能欲望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替代性的满足,并在这种替代性满足中缓解心理能量蓄积所造成的人的紧张、失望和痛苦。”[4]这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所说的本我需要的本能欲望通过移置的途径发泄出来,从而消解人们内心的紧张和压抑。同时,节目中24位女嘉宾传递出来的择偶观念,可能也令观众的审美欲望大快淋漓,大有“心里话人有代言”的意味。虽然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但并不是所有的未婚青年都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大胆暴露出来,但节目中的嘉宾们往往能够做到。如拜金女马诺就毫不遮掩地说:“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另外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如“家务必须由女人做吗?”“女强人的婚姻一定不幸福吗?”等等。在探讨中所渗透的价值观念,不论观众认同也罢反对也罢,都把他们拉到电视机前,不自觉地成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

二、审美对象的大众化——由高雅的艺术到审美泛化

如前所说,当电视观众成为了审美主体时,那么,《非诚勿扰》节目中所有出现在镜头前的人便都泛化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了。

在古典文化中,人们认为可以称的上是审美对象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似乎只有那些可归之为艺术的,如诗歌、诗词、戏剧、绘画、书法等才可称之为美,所以欣赏美的人也只是少数人的专利了。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伴随着中国整体转型和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后现代化语境。后现代文化的精神是自由、多样性和宽容,宽容是一种对多元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的认可。于是,大众文化日益膨胀和扩张,经典审美转化为宽泛无边的文化现象。“审美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边界消解了,从广播、电视、VCD、DVD、Internet到报纸的电子版,甚至是霓虹灯烁动的街头海报,美附着在大众传媒中融化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5]后现代化使得高雅艺术和大众艺术的界限消失,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象。詹姆逊认为,后现代的特点是空间优位和形象泛化。不可否认,进入消费主义时代,形象就是商品,形象就是身体,形象日趋浅显化和媚俗化,与商业价值共生一体。

因而,在商业主义刺激下,一方面,生活的压力和时间的紧张使得这些男女嘉宾们选择《非诚勿扰》速配婚姻的方法,即通过节目中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上台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另一方面,一档《非诚勿扰》节目似乎没有成就多少好姻缘,但却捧红了不少相亲红人,成为网络评论的焦点人物,从拜金女马诺到富二代刘云超,再到如今的“艳门照”闫凤娇,每一个话题人物的持续性炒作都令《非诚勿扰》的关注度迅速上升。而这些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相亲名人无论相亲是否成功,却凭借《非诚勿扰》这个平台打造了自己的独特形象,虽然拜金主义的宣言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但同时也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追捧。这也不能否认人们说《非诚勿扰》成为了披着“相亲”外衣的真人秀。那些大放其词者,一夜之间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摇身变为所谓的“话题明星”,这样看来,上《非诚勿扰》节目只是他们快速出名的一个途径而已。再次举到马诺,她也就由一个不为人知的模特转眼间拥有了一个二流明星的身价,从而获得了安徽卫视的合约。形象的商品价值体现殆尽。

可见,《非诚勿扰》节目中的男女嘉宾都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转眼间变成了观众的审美对象,形象泛化消解了艺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审美对象的泛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艺术化,而艺术好像也不那么神秘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反映。

三、审美标准的大众化——由单一到多元

《非诚勿扰》中的男女嘉宾由风格各异的人员组成,遵循“差异性”原则选出来的,这样做不仅是缓解电视观众的审美疲劳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消费时代审美标准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长久以来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定义似乎是比较单一的。比如对于中国传统美女的界定,似乎就是身材好、大眼睛,性格温柔贤惠、处事大方。这就是长期以来男性对女性美的界定,并一直占有绝对统治地位。这种观念使得许多女性按照这种标准塑造自己,学习上厨房、学习美容和健美、学着怎样做一个贤妻良母,最终导致这些女性失去了自我。而在现代,却并非只有那些貌美如花的女生才受欢迎。《非诚勿扰》在选择嘉宾的时候遵循差异性的原则选出了各式风格的美女,她们有的温柔可人、有的活泼大方、有的淑女,学历、职业、对男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彰显个性。这就好像一位学者在谈到审美时尚时所说“当一种审美时尚袭来之际,多数人会随波逐流,在审美时尚的冲击下,人们往往难以保持自己一贯的审美标准,而以时尚的标准为转移。因而,很多以往看来不在审美范围的对象,由于审美时尚的作用,也成了审美对象,尽管个人不一定能从中获得真正的美感。”[6]因而,当彰显个性成为一种时尚时,人们固然不会拘泥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同样在男嘉宾的选择上,《非诚勿扰》的导播们也不是选择传统以来温文尔雅的绅士们,而是特色各异,有的相貌英俊、有的事业有成、有的是谦谦君子、有的出言不逊等等。马诺虽然赤裸裸地宣告自己的拜金倾向,但并不会因此而失去所有观众的支持,相反有很多网民给予支持,认为她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豪爽而有个性;“富二代”刘云超对女嘉宾的指责并没有保持绅士风度的含蓄,而是立刻给予反击。

在这个张扬个性的年代,人们对千篇一律的明星产生审美疲劳后,更加喜欢看未加修饰的平凡人原汁原味的呈现。因此,《非诚勿扰》节目就以这种给人耳目一新的特色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眼睛。经验表明,美的标准不能被某一群体所垄断,每个群体都有权利宣扬其认同的美的标准。审美标准的多元化可以说是消费主义时代审美泛化的一个延伸。正是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和审美对象的泛化,才使得审美标准的多元化成为可能。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审美的大众化已经成为当前审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这种大众化特征的直接后果是在当前消费主义时代下形成文化速食主义者,导致审美判断的下降,欲望满足成为一切。由此可见,审美鉴赏力和判断力的恢复与重构势在必行。

注释:

[1]余虹主编.审美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p146.

[2]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p199.

[3](同上)p225 .

[4]童庆炳.童庆炳谈审美心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p67.

[5]徐放鸣.审美文化新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p224.

[6]潘智彪.审美心理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p205-206.

靳利翠(1988.4),女,河北邯郸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非诚勿扰消费主义大众化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人造凶猛
最高衣橱
《非诚勿扰》创办人周莉被查
浅析我国相亲类节目现状
感性·大众化·启蒙——20世纪80年代电影娱乐功能的合法性证明
中国告诫日本“非诚勿扰”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