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2011-08-15王红伟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福建宁德250100

大众文艺 2011年5期
关键词:六法宁德素描

王红伟 (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福建宁德 250100)

浅议中国画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王红伟 (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 福建宁德 250100)

传统文人画重笔墨,我们当下的国画教育重素描造型能力,反映出了我们在实际的绘画中以及美术评论中的一些矛盾,对此,每位画家的作品、每位评论家的文章中也会体现出他们的观点,每一位学习国画或者从事国画绘画的人,既不可能全盘学习中国古人的画法,又不能全盘学习西方的画法,更不能做的不中不西,如何对待造型与笔墨的问题,成了大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中国画;造型;笔墨;关系

本文为宁德师范学院2009引进人才科研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2009Y030

中国画走到现代,它已经不再属于上等人的把玩之物,也不属于中国人的专属,而是要面临世界的欣赏者,它也开始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近现代绘画史上,关于中国画有很多论调,其中最著名的有下面几种:康有为提出的变法论,主张“和中西”,恢复“唐宋正宗”“形神为主而不取写意”;陈独秀的革命论,主张革王画的命,采用西洋写实精神;徐悲鸿的改良论,主张“守之” “继之”“改之”“增之”“融之”五法,倡导洋为中用,提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倡导写实;金城、林纾、陈师曾等的“国粹论”,反对艺术革新,陈师曾认为写实派“直如照相器”,“文人画不求形似正是画之进步”;高剑父、高奇峰、林风眠调和论和结合论,傅抱石、潘天寿的观点则是忽左忽右、时而主张中西结合,时而反对。

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家的主张都被“为人民服务”而淹没,八十年代以来,延续并发展了以前的观点,开始清楚地总结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别,认真的分析中西方在造型、笔墨、色彩等各方面的差异,接触了更多的中西方画论,围绕造型与笔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围绕中国画系应不应该开素描课展开了讨论。

(一)当代社会中提出的造型与笔墨

绘画造型是指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成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思想感情,审美感受的艺术。绘画主题的表达离不开具体形象,画家们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来获得“具体形象”,其中包括写生、临摹。写生派通常认为,传统的中国画以临摹为主,离当代的生活已经很远,加之我们大多数高校国画系中学习的西方的造型方式,我们的绘画更应该显示当代的风貌,也更应该让中国画融入一些西方的元素,他们更加强调造型。重视写生的画家通常以北京、东北、西北画家为代表,比如蒋兆和、方增先、黄胄等为代表人物,改革开放以后又以刘文西、王盛烈、赵奇等为代表人物;重视笔墨的画家通常以南方画家为主,比如海派、浙派、广东的大部分画家,比如陆俨少、刘海粟等,当代又以刘国辉、吴山明为代表,他们更重视笔墨效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几乎都被这些争论吵得头晕脑胀。中央美院教授张立辰讲过:“近几十年的中国画教学中,一直都是用素描的方法代替了中国画的造型原理,而事实上西画与中国画对事物的造型原理是非常不同的,中国画的造型更偏重主观性、文化性。这样一来,造型观点不一样,许多具体问题就无法解决。”到现在来看,我们解决了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当代的中国画,怎样认识造型与水墨的关系?

(二)从谢赫六法的顺序看两者关系

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是指绘画应该忠于现实的要求,强调了造型的重要性,但是这只是六法中的 “一法”,其中有没有谈到笔墨呢?当然,那时没有“笔墨”的概念,而且那时的画都是绢本工笔,也不可能出现生宣与水墨的碰撞,直至后来文人画的出现才有了水墨、笔墨的概念,清朝松年《颐园画论》中写道:“作画先从水墨起手,如能墨分五色,赋色制作更觉容易。”已经将“墨”认作 “色”,这就引申出了六法中的“随类赋彩”,文人画出现以前,墨只是用来画线条,颜色占据很大比重,特别是人物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画家更加的强调笔性墨性,强调绘画的形式语言,甚至贬低颜色的使用,到了近现代,艺术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水墨画中颜色也被大面积运用,林风眠的画色彩很丰富,也很富丽,与中国画重墨的品格很不一致,“笔”则应该认为是骨,在白描和工笔画中,这就延伸出“骨法用笔”。

六法不仅提及了“造型”“笔”“墨”,而且还给三者排好了顺序,六法的顺序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用笔第一,造型第三,用墨第四。当然,六法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相辅相成。但是他们的排列顺序同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这种顺序说明排在前面的更加重要,我们往往把“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标准,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示出的气质、韵味,顾恺之的 “传神写照”以及后世提到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的“气关笔力,韵关墨彩”,大画家们往往都会将气韵生动作为自己绘画的最高要求。他们的作品往往很有自己的特点,但又不失传统的功力。六法的顺序很多评论家都研究过,经过上千年的研究经验,认为顺序不能随意变动的,但是这应该不是创作作品的顺序,画家的创作过程是自由的灵活的,他们要为最后的成果而思考、操作,这也反映了艺术的自由。

(三)从获得造型与笔墨的方法和途径分析两者关系

传统的国画从临摹开始,在临摹的过程中,造型与笔墨都会训练,中国传统绘画是具象的,《韩熙载夜宴图》中一个个具体的人,韩熙载时而站着击鼓、时而坐着扇扇子,时而慵懒的躺在卧榻上洗手,人物姿态千变万化,而性格跃然纸上,画面中的其他的男男女女,造型都会有差别,疏密布置得当,画家通过造型处理主次关系,是画面结构紧凑,节奏感强。任伯年的《群仙祝寿图》中的神仙各个姿态不同,神情各异,画面的空白与内容布置的形成大面积对比,有一种很强的画面节奏感。吴昌硕的花,郑板桥的竹,黄胄的驴,都有具体的形象,由此可见,这种临摹本身会锻炼传统造型能力,也会锻炼节奏感的把握。自从全国建立美术学院,学习中国画要先从素描学起,徐悲鸿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强调写实能力,先从对人对景对物写生开始,蒋兆和的《流民图》,写实功底扎实,每个人物造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加之神态生动,刻画出知识分子、贫苦农民等各种身份的人的艰辛经历,成为一代经典。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刻画出了周总理的和蔼面容,画面体现出总理与人民之间的亲密关系,笔墨相对水润,造型上也是扎实的写实功底。这种造型的方式是借鉴西方的,形式新颖,而且在教学中更容易形成体系,特别是人物画的造型方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也符合西全世界的审美观。从拿起画笔的那天开始,我们学到的就是西方的素描造型,科学的透视方法,生动的光线表现,都是我们憧憬和追求的。另一方面我们被中国画的造型传达的一种感情所吸引,中国画历经千年而不朽,一部分就是造型传神的功劳。在我们不断学习西方的同时,西方的大艺术家反而开始学习中国艺术,马蒂斯、毕加索、席勒都接受了很多中国画造型的东西,将主观的表达作为造型的新方法,引领了西方艺术的新潮流,成为西方美术史中不可抹杀的伟大艺术家。

通过这两种途径而获得的作品各有得失,一味的、偏激的追求守旧或者创新必然是会被淘汰的。在教学中,国画的素描造型也应该不同于油画系,不同于西方素描,不中不西不行,只中不西也是不行的,“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人的审美情趣,使中国画能够符合世界人民的审美,融合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进程中。

[1]潘天寿.《潘天寿论画笔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6月.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猜你喜欢

六法宁德素描
论谢赫“六法”对中国画的影响
LED路灯驱动电路设计研究——以宁德东湖沿岸夜景工程为例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武汉素描
宁德:撑起脱贫攻坚“半边天”
素描
守正创新 春风化雨 宁德基层妇女思想政治引领亮点多
跟踪导练(一)4
西汉秘密花园
凡·高的早期素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