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忍文化反思
2011-08-15郭小娟江南大学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郭小娟 (江南大学 文学院 江苏无锡 214122)
中华民族是个善忍的民族,中国人善忍。中国忍文化指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社会历史传统的积淀下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以“忍”为核心的文化,具有民族认同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怎么样来正确全面地看待忍文化,才能不失之于偏颇,才能更好地被世人吸收、借鉴?这就需要对中国忍文化进行反思。首先,是辩证地分析,其次,是去粗取精的利用。
中国忍文化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忍是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具有牺牲精神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者说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忍是方法,是方法论。孔子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不是为了忍而忍,而是为了成就大谋而暂时忍耐。中国古代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本文都拿元朝吴亮所编《忍经》举例。《忍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以“忍”命名的书,包括了元朝以前各类书籍中关于“忍”的言论,是一次“忍”的集成。例如《忍经》有记载“出胯下”条目。韩信胯下之忍是“忍一时”的代表。忍并不是真的怕了市中少年,而是暂时缓冲的一种方法,是为了成就将来的大事业;如若不忍,为一时之忿大动干戈,阻碍了前进的步伐,很难等到日后被任命为大将军的一天,是不明智的做法。
第二、忍是一种境界。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精神而采取的惩忿窒欲、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忍的产生是由于矛盾,为了化解矛盾,它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例如不争辩,这种不争辩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转换。或者是用幽默化解。《忍经》记载:
鸡肋不足以当尊拳
刘伶尝醉,与俗人相忤。其人攘袂奋拳而往,伶曰:鸡肋不足以当尊拳。其人笑而止。[1]505
面对冲突,忍让是好办法,但是怎么忍是学问。一味退缩显得懦弱,而如果在忍的同时加上幽默,用幽默的元素来消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修养的表现。一个有涵养的人不为一件小事与人锱铢必较,也不为一时之气而动怒。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其实说的就是一种容忍的气量。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说的也是需要容忍。不能容忍之人,遇事斤斤计较,急躁、冲动,缺乏前瞻性,很难想象会成就大业。在中国古代,当官之人必能要忍,一方面是本身有修养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人在官场的需要。例如《忍经》记载:
王沂公
尝言,吃得三斗醇醋,方得做宰相。尽言忍受得事也。[2]546
中国古代以“温文尔雅”作为君子的标准,不是没有道理的。试想遇事动怒,动辄发脾气之人,很难让人感觉到有修养之感。
第四,忍是具有坚强意志的表现。柏杨在讲到吴越之争时,脱口而出说:“卧薪尝胆的忍耐是越王勾践握在手中的一种更厉害的‘秘密武器’”。[3]180
民间俗语说“忍字头上一把刀”,这说明了忍是意志坚定的表现,而不是丧失意志的懦弱表现。学者做学问,“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如果仅仅作为一种乐趣,那么很轻松,不要求艰深;学习如果要求进步,那就需要不断付出艰苦的努力。其间,迷茫困惑总会有,这时就要忍耐,忍受常人不能想象的困难,并且克服。如果不忍,不坚持,就不会有收获。高手是寂寞的、孤独的,因为很少人能理解和支持,这就特别需要坚强的意志,或者说是需要忍,需要忍受一个人的坚持。
但是,事物是矛盾的,忍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忍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主观的或者客观的,产生了许多变异,使得忍有很多负面色彩。
首先,本来是一种富于自我牺牲的精神状态,会变成充满心机的谋略。“自我牺牲”具有悲剧意味,是为了促成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一种“委曲求全”;“充满心机”之人无非是“大奸大恶”之徒,慢慢会滑向败坏的深渊。
其次,本来是具有崇高精神的修养状态,会变得浑浑噩噩,逆来顺受,变得无所谓。这其中的关系很微妙。人本身就有很复杂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但是心理状态是截然不同的。
这两方面,是一体之两面。要把握好尺寸,因为这里面的分界点有时是模糊的。否则,很容易就跨越界限,滑向不好的反面。
由以上看来,在中国,“忍”字有比较复杂的含义,体现在它常常有两面性。这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了国人的性格,“忍”是国人性格的重要侧面。所以这种性格的涵义也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一种场合下,它表现为吃苦耐劳、乐于牺牲、委曲求全;但是在另外一种场合下,它就可能会表现得恰恰相反,表现为阿Q主义,自欺欺人,并且还会安于贫困,失去奋斗的动力,没有前进的方向,不思进取,甚至还会恶化成为一种阴谋。
所以,对于整个中国忍文化,我们要对其进行透视、解剖。要全面、辩证地看待,对忍文化批判地吸收。不能盲目地认为“忍”就是好的,不能认为什么事都要忍,不能碰到问题就一位妥协、退让。
国人性格过于忍让,许多人对此有批判。
林语堂认为遇事忍耐是中国人“最糟糕最昭著”的特点之一。他说:“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曾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4]59
与林语堂直接批判相比,陈独秀是间接来说。陈独秀有论文《抵抗力》,他在《抵抗力》(四)国人抵抗力薄弱之原因及救济法中分析的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学说之为害”,他说:“老尚雌退,儒崇礼让,佛说空无。义侠伟人,称以大盗;贞直之士,谓为粗横。充塞吾民精神界者,无一强梁敢进之思。惟抵抗之力,从根断矣。”[5]25
因而,对于忍文化,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既看到忍有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忍有不好之处。不能不知变通地单方面强调忍或者不忍,应该灵活处理。不拘小节,从大局着手。
[1] [2](元)许名奎,吴亮编撰.杨文萍,尚培译.劝忍百箴•忍经白话读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
[3]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1987.
[4] 林语堂.中国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5] 陈独秀.独秀文存卷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