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古今语音嬗变与传统诗词普及问题

2011-08-15吕克俭

东坡赤壁诗词 2011年3期
关键词:多音字普及普通话

吕克俭

略谈古今语音嬗变与传统诗词普及问题

吕克俭

其实,古代语音(这里不涉及各地方言所保留的古音,而只以“文言文”语音为例)与现代语音(这里,只以“普通话”语音为例)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二者的差别根源之所在,一方面是千百年来汉语音的自然流变,这一块语音的变率不高,但明清以来的官话(即明清时代的普通话)有所不同;一方面以北京区域为代表的民间方音的介入,这一块才是造成二者语音变化之大的错觉的真正原因。

我们单从汉语多音字的现象切入,探讨古今语音嬗变与传统诗词普及这一问题。现行汉语普通话的多音字,相当部分就源于北方的方音土语的流行。而古汉语的多音字,一般的说来,往往只是文言词因“义”异而“音”异的区别,并不像现代汉语多音字还有“文”(文言雅音)“白”(口语俗音)之分,特别是入声字,更是如此,譬如“薄”字,文念“bo”而俗念“bao”;“伯”字,文念“bo”而俗念“bai”;“削”字,文念“xue”而俗念“xiao”等等,莫不如是。所谓“俗念”其实就是方音土语,诸如此类的多音字可谓不胜弥举。而古代书面语是很少接纳方音土语的,其读音是相对稳定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文言文的字音变化不大,只是少数字音有所改变,由此可见汉语音的稳固恒定。如果,我们试将普通话中的方音土语剔除掉,便可发现现代语音与古语音之间的区别是很小的,不然的话,今天的我们读古代文献就如读梵文天书了。我们之所以能读通“文言”,就证明了古今汉语音一脉承续的相对稳定现象(古今汉语音之间只是表述力式的不同而已,如“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习惯,而字音并无多少变化)。另外,从我们采用普通话吟诵古代韵文(如诗赋、词曲等)的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仍然是叶韵的(如果用方音去吟诵,则声韵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同样可以有力佐证这一现象。从这个角度上讲,汉语音的古今变化,并不是诗词难以普及的障碍。如果研究各地方音(包括声调),我们还会发现,现代汉语音非但不能阻碍诗词的普及,相反的还会有利于诗词的普及,促进诗词的普及。因此我认为,所谓诗词难以普及的原因应该是:历史附着在传统诗歌上的功利性的消失,和五四时期民族自信心的消失,这才是直接导致传统诗歌边缘化的根源。尤其是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外强的船坚炮利摧毁了国人的民族自信,于是民族虚无主义便弥漫在国人滴血的心头。自尊与自信的严重挫伤,使得国人转而将满腔怒怨之气发泄在绵延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上,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经典就成了最大的“冤大头”,于是乎,最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诗歌便被打入“十八层地狱”而“永世不得翻身”。

自五四以来,真正的中国诗歌(中华诗词)尽管官方不予承认,其实在民间她是“不死的神蛇”,爱好她的人大有人在,那些接受过传统文化滋养的人士,他们往往喜欢借助传统诗歌这一文学样式而一舒性情之气,且乐此不疲。即使是像现在这样为名利而浮躁的时代,喜爱传统诗歌的人仍然以百万计数,由此可见一斑。客观上讲,传统诗歌的群众基础是相当深厚且相当牢固的,我想,这与国人的历史情结和审美情趣密不可分。传统诗歌才是真正的中国诗歌,她是完全不同于“舶来品”的、那种“不完全的”西方诗歌样式。有人称,中国近百年来所创作的新诗,是一些翻译样式的诗,是很有道理的。西方诗歌同中国传统诗歌一样,同样讲究音乐美的,只是翻译家们无法将那些音乐性的东西,像音韵、节奏等音乐元素翻译过来,就像再高明的翻译家也不能将我们的传统诗歌中的音乐元素翻译出来一样。这样说,我丝毫没有贬低中国新诗的意思,只是想说明我国传统诗歌是目前来看最完备、最完美、且无法替代的诗歌样式。

中国传统诗歌的音乐性与汉语音的完美结合,是任何国家的诗歌都无法比拟的。可以这样说,传统诗歌是国人寄情骋怀的绝好载体,吟物赋事的最佳体裁,她才是真正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诗歌。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我坚信:只要中华民族永世存在,中华诗词就永世不灭!

猜你喜欢

多音字普及普通话
野外生存的基本装备之普及篇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趣味多音字(二十二)
你会读多音字吗?
趣味多音字(十七)
多音字也能出糗
17
当代诗词创作的普及和提高
广而告之推广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