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创作中的情思表现

2011-08-15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教师陕西西安71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情思讯息艺术作品

宋 洋 ( 西安财经学院文学艺术系教师 陕西西安 710000)

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结束,随着生命体得完结,生活也跟着结束。世间具有生命的万物,都有其活着的各种方式,但随着时间,物理状态不断的变动,生命体都有其被限制的无奈,但人类的心灵却能无限延伸,宽广及深邃,其具有丰富的情感思绪。人类,相对于其他生命体,却拥有更丰富的情感。过去的回忆,现实的感受,未来的想象等情思都是人类特有的脑部运作。人是有思考能力的生命体,个人的脑部运作是独一无二,它给予人类不受任何限制的可能,而这种独特的价值,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人类创造城市,国家,政府及社会的规范,这些无形及有形的模式,从中体现了人类的生活状态,种种的方式,也对应人类种种生活。在千万种不同方式中有一种特别的展现形式,能抛开其功能性,让人类拥有无限制的自由,那就是艺术创作。

有着思想情感的人,在生活等诸多因素影响的过程中,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会不断改变,而这正是创作的源泉。一幅艺术作品的存在,是经过构思,取材,制作,装裱,观赏,传承等一系列过程呈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与人的生活进行对话,产生出的作品包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创作者也不断的接受外界刺激,随着时间流逝,身体本身也受种种客观因素限制。但借由脑部的活动,如学习,想象,回忆,分析等种种能力,给予创作最大的可能性。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某生活阶段所产生的过程,结果,记录。当创作作品从开始直到结束完成后,作品就和作者彼此脱离关系,成为独立的个体,在不同场合出现,留给不同观众主观的解读。作者必须等到再次创作,借由作品和作者直接互动,作品和作者之间才会有意义产生。创作者因不断有新的动机及种种追求,创作行为不断发生,给予每件作品有不同意义,创作行为的不间断,都是在体现创作者试图接近一种难以达到的艺术完美,所发生的过程和结果。艺术家随着时间在有限的空间中移动,生活,在空间中和有形及无形的对象产生互动,并受到影响。

绘画创作基本上是和同时代的美学,美术史走向及创作理论是相互影响的,它都体现一个地区人类的生活模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从作品来看,可以从画面的内容阅读到作者所处时代的一些讯息,唐代张彦远“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说明作品本身反应了艺术家所赋予的情思。绘画是一张纸,一块布,进行创作时,从旁观者来看,艺术家只是拿着工具,不断对作品产生运动。事实上,艺术家正是利用拥有的想象力和经验,让情思在画面逐渐汇聚。明代唐志契“能动笔者便令其想象而出之”。艺术作品不管是为了模仿,为了审美,为了装饰,还是为了记录,画面上确实留下一个个能够让读者解读及动容的形象。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会把个人的精神内涵,投射于画面中。各种艺术表现都有独特的形式及内容,媒材不同,之间有其独特性,相对也有共通性。

艺术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情感,生活,情思。创作之间的关联,因生活而有情思,情思则是创作的材料,创作又成为一种的生活方式。创作当下,又有新的情思产生,这种情思是生活不断在作品上映现的结果。绘画是静态的,却是作者过去时间的累积结果。生活,情思,创作成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创作当下,作者不断和在作品产生对话,作品在诞生的过程中会不断对创作者发出讯息,作者选择表达方式,相对的创作方式也会影响作者本人。因为作品完成前,内容形式会改变,人的情思也会随着改变,当然任何事物都会有可能影响作者心灵,只是创作作品本身的过程和结束,或许也可能影响最初的立意和情思,而这种改变是创作者独有的,创作前,作者在脑海中可能都有最初的形象,脑中的图像仿佛不断在放大,缩小,切割,分裂,改变。随着时间演近,图像不断的变化演变,逐渐接近脑中最初设定的形象,但画面的结果通常和最初的设定的形象还有差异。创作过程,是指某一时间点,到作品完成时,中间历经的取材,构思,打稿,制作等等工序,从开始到结束,视觉符号逐渐累积成造型语言。作者的构思,在实际制作作品之前,也就是还未付诸实现,这个构思都是可变的,脑中形象或情思在作者的脑中不断运动。对物象进行直接地、简单地描绘,而是把分散的、无数次的美的感受与认识,逐渐集中起来,明晰起来,牢牢地抓住能够唤起特定情感的自然特征。

对创作者来说,情思必须具体异动,必须转化成有意义的形式和内容,情思才算表达完成。物与物之间相依存在而又彼此影响,关系是无法分离,生活和创作同样。作品内容,形式,创作过程,方式,都在反映作者的生活,就算作品目的是作为国家政治工具或宣扬宗教理念,它却是作者生活的一部分。个人的存在,也影响时空万物的运行,个体随渺小,但和当下时空融为一体,永远无法和所生活的时空作切割。时空好比一个提供讯息的基地台,提供脑部运行的资源,讯息因客观或主管的因素,脑部主动及被动选择接受,产生情感和思想,讯息接受的广度,深度因人而异。作品接近完成的时间越近,元素渐渐产生的关联性也越大,每个创作者都有个人的惯性,喜好,创作流程,方法。表现的元素只要有适当位置,意念能清楚表达,画面整体统一协调,方式可以很自由,以达到心灵空间的延伸。每个人都有独自的有形,无形空间,在充满物的空间中,人在生活中不断和物有互动存在。物与物彼此是相对二元,因此有对象物这种关系存在,作品本身也可当作一个对象物,是由材料加工制作而成,具有传情达意功能,在不同空间,时间内,人的心理对它的解读方式也会不同。对象物不管由多少因素构成,都成为无形讯息,人在接受对象物能有不同方式,此过程可由身体任何一部分去处理,最后由大脑接受,整理。物通常有个形象,个别特色,而被人认识,区分。外在物利用何种方式存在,因人而异。对人类来说,物如何存在,它的分别意义在那,或许除了因胜利的适应,内心才是决定物之间差别的关键。因有情思,人类世界的物,除了外在实际存在的,更多了一个内心的物象世界。人在生活中不断体验,思考及经验累积,但往往须透过时间沉淀,才能够逐渐了解自我,这因时间事件的累积,当某物在恰当时刻出现时,个人因移情作用,就会有某种意义产生,触及内心,就有情思的发生。

这好比艺术家以其敏锐独特的感受,把家乡一座平常普通的山峰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作品,从而委婉地寄托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打开心灵的闸口,让感怀的思绪展开,在辽阔、空旷的背景上,渲染出山峰灵秀的气势,让山景美不胜收引人向往。这里艺术家赋予山峰以人的气质和人的精神,艺术家假外物以言自身,表达了自己怀念家乡的情思。正如清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之,托物言志,寄情于景。艺术家用艺术化的手法和保有丰富感情的艺术语言。展现的一个个美妙超俗的艺术世界,让观者既可以得到舒心惬意的美的享受和启迪,又可以感受到心灵震撼和艺术家个人深深的情感表现。

[1] 李松,中国现代美术全集[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6.

[2] 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戈茨基,艺术心理学[M].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9.

猜你喜欢

情思讯息艺术作品
春天的讯息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一湖情思
十月情思
生命的讯息
当归寄情思
口腔医学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