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暴力美学的存在基础及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2011-08-15聂群慧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暴力美学

聂群慧 (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暴力美学”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词汇,是对暴力艺术化表现的探索。它最初出现在对香港电影导演吴宇森作品的评论中,慢慢发展成为一种电影风格和表现手法。“所谓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起源于美国,在香港发展起来并在成熟后影响世界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它发掘出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中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或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效果。”

“暴力美学”在对传统的优美、和谐美的形态颠覆中,展现了一种新型的审美观念。它以暴烈的影视画面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而引发了人们更深层次的社会道德和人性的反思。

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暴力美学影视作品,不能简单为了商业的目的使用暴力元素,而忽视它的社会影响。研究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和它的社会影响意义在于:这项研究的目的并非是提倡暴力,而是通过对暴力问题的思索,对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度追问。这样就会对含有暴力元素的影视作品的创作起到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此应该指出,暴力美学的存在具有几项必要的基础,即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

首先,人的先天本质就存在着一种所谓双重的特性: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其中破坏是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天然本性,即源于社会现实的暴力因素。因此暴力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反映是一种必然。暴力美学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其中尤以现实生活中暴力的实施者和欣赏者居多的男性题材为主。因为在男权文化主导的传统社会里,暴力彰显着男性的“强悍”与“力量”。因此男性实施暴力被看成是正当的,具有其“合法性”。这种观点养成了男性好斗好胜的心理,这种心态反应在影视文学上,便是一种“英雄主义”的张扬。对此,有论者指出:“琼•梅林对美国电影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初,英雄主义的男性气质一直在狭窄的情感范围内演变发展着,后来好莱坞越来越借助暴力行为体现男性气质。独特的男性暴力作为力量的象征就成为电影的主题。”

另外,暴力美学在影视作品中应用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能利用暴力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创作出形色各异的作品,满足人们对暴力的审美需要,发挥了电影的娱乐功能,尖锐地批判了社会现实,宣泄观众的压抑心理。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处理好暴力美学的表达也有其负面性,即过分强调形式而缺乏对社会的深度思考,由此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并且挑战人的视觉神经和心理承受能力。

这两方面的影响涉及到对于暴力美学存在的社会现实基础的探讨。暴力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也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是解决矛盾激化的必然手段。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暴力不仅是维持统治体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取得统治权的决定性因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采取暴力行动来作为反抗的原因所在。

西方现代行为学创始人康•洛伦茨就认为暴力行为是由于人类具有先天性的基因,他在《论侵犯性》一书中写到:“人类的好斗性是一种真正的无意识的本能。这种好斗性也即侵犯性,有其自身的释放机制,同性欲及其他人类本能一样,会引起特殊的极其强烈的快感。”他认为这是对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之中的战争和冲突,以及对继续存在的以为合理而实际上是不合理的行为的唯一可能的解释。

面对这种暴力美学电影所必不可少的社会环境:“必须具备商业理论和基本人道情感的观众,后现代社会,高度法制化社会,有自由竞争的文化空间,有自由的文化产品选择权。”这里所谈的暴力美学必须是在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观众素质都足够理想的后现代环境中才能生存。暴力美学有其发展的空间和历程,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者在影视作品中所表现的暴力有所不同,呈现给观众的影视作品也不同,给观众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

因此,研究暴力美学,且在影视作品中合理运用暴力元素是为了实现商业和艺术的共赢,从而引发观众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的思考。笔者认为暴力美学在当代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已经呈现出非常丰富多样的模式,主要有动作场面的夸张化、镜头设计的浪漫化、武打设计的舞蹈化、暴力表达的隐喻化、武侠精神民族化、纪实故事的客观化、性感暴力的融合化、暴力的玩笑化,娱乐化。

在国际著名导演吴宇森指导的美式动作片《喋血双雄》中就有对于镜头设计浪漫化的精彩诠释。吴宇森创造性地将香港独创的“武侠片”那种极具煽情功能的情义模式和极具形式感的武打设计,放诸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黑帮片中。他在影片叙述中追求人物细节的煽情和动作细节的完美,并塑造出现代版的侠客英雄形象,自此开创了吴氏电影的“暴力美学”。吴宇森对暴力的呈现,并非是对残忍痛苦的夸张,也不是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而形成的特异造型,或者像战争片一样的宏伟场面。他的精髓,在于将暴力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加以抒情式的摹写。他将东方式的长镜头与视角多变的镜头剪辑相结合,在紧张激烈的动作场面中有意拉长时空。他将以往动作电影中似乎并不少见的打斗、枪战和追逐场面重新打散,以超现实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同时在气氛上极力加以铺垫和渲染,还常常喜欢配以古典音乐。他的暴力美学非常大众化,没有将血淋淋的镜头直接表现给观众,多数展现是唯美的镜头,将暴力的最终结局呈现给观众。

与浪漫化的暴力美学风格迥异的是将暴力的玩笑化、娱乐化。此种风格的代言人即是好莱坞的鬼才导演昆汀•塔兰蒂诺。昆汀的暴力美学建立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上,是一种无评判、无反讽、无反思的暴力或暴力游戏。他将暴力变成电影中的娱乐元素,衷情于那些赤裸裸、无缘无故的杀戮,然后再将原先那种严肃、恐怖和血腥的暴力表现方式转化为幽默、戏谑和滑稽。

综上所述,这些多种风格、技巧的暴力美学应用是根据电影创作者实践得出的结论,而后也会转过来指导暴力电影的创作实践。同样,影视作品的社会功能也该得到重视。对于暴力美学的探讨,离不开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影片的外在影响。研究暴力美学的应用中的呈现方式和社会影响在笔者看来显得意义重大,这对暴力美学电影的创新性发展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郝建:“坏孩子带来的思考——暴力美学源流论”.载《成言艺术》2002年第5页.

2.孙健.《电影“暴力美学”研究》.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7页.

3.夏金旺.《论中国武侠电影创作思维之嬗变》.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7页.

4.《试论电影观众心理》.曾耀农.社会科学家.199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暴力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外婆的美学
生活美学馆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纯白美学
暴力云与送子鹳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