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民间舞蹈
2011-08-15谭晓君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海南海口570000
谭晓君 (海南省文化艺术学校 海南海口 570000)
一、藏族民间舞蹈的概述
1.藏族的舞蹈文化起源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语言属汉藏语西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族关于古高原的舞蹈文化,在1973年秋,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古墓葬中出土的那件舞蹈纹彩陶盆,使我们看到了当地舞人的形象。据专家考证、测定它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型,距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陶盆上所绘的舞人头侧有发辫似的头饰,衣着下侧有尖状的尾饰,五人一组,携手而舞,这幅“舞人图”给舞蹈界带来许多启示和联想,为我们研究高原民族之间血缘与文化的关系,高原农牧文化型的舞蹈文化特征,提供了可见的参考资料①。
2.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及其成因
藏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松胯、弓腰、屈背等。是常见的基本体态,胯部、腰部的动作和膝部的松弛形成了特有的动律,特有的美。这和高原地区繁重的劳动生活,人们虔诚的宗教心理、礼仪以及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青藏高原缺氧,人们劳动的节奏不能过于急促;气候温差大,人们多穿着宽大的长袍,劳动时把两支长袖系于腰后,以便双手进行劳作。高原道路崎岖,人们喜欢穿软底、软帮的长靴以便行走;搬运物品或劳作时,一般不用肩挑,而用背来负。在住房、饮食、起居等方面,也无不渲染着高原色彩和情趣,从而形成了高原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这种审美特征反映在民间舞蹈中,就成为了高原的“一边顺”的美。它融汇在各族民间舞蹈的动律和舞姿之中,形成别致的舞蹈美。“一边顺”的美大有讲究,虽然都是从腰部为主动,延伸而形成独特的动律,但又有“钟摆式”“三道弯”“波浪式”之分;有徒手或持道具而舞之分;还有因民族服饰之不同,而形成各种特色。藏族舞蹈中不光有“一边顺”的美,聪慧的藏族人民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条件,还创造了不用乐器伴奏而粗犷的“卓”(锅庄);发挥藏族舞蹈服饰之悠长的“谐”(弦子);适于室内表演的“囊玛”;适于农村广场表演的“果日谐”;城市流行的“堆谐” (踢踏舞);以及由半职业性的民间艺人表演的“热巴”等。
二、藏族舞蹈的类别
藏族民间自娱性的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于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果谐”“果桌”“堆谐”“热巴”等。以下就介绍几种比较典型的、常见的藏族民间舞蹈。
卓流行的地域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藏北牧区称为“果桌”或“锅庄”②。此类舞蹈主要以2/4拍为基本节奏,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为主。舞蹈动作有力,舞姿矫健、奔放,风格因地区、环境的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1.林区的“卓”流行于西藏工布地区。2.农区的“卓”主要流行于昌都和川西地区,由慢板舞、快板舞两个部分组成,甩袖踏步,边歌边舞的形式比较多见。3.牧区的“卓”主要流行于藏北、川西和青海广大的牧区。与农区相比,慢板舞的动作较小,快板动作矫健,并伴有摆动双手、擦地跳跃和前顿步接翻身等动作。这种“趟身跃进”的高难度技巧动作,非常的精彩,突出地表现了起伏较大的“一边顺”之美。
谐 称“弦子”或“叶”。它主要是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角琴伴奏而得名。它是农业区的歌舞,曲调动听,歌词秀丽,舞蹈优美,富有高原河谷区农耕的文化特色。敦煌莫高窟壁画《张议潮出巡图》的仪仗中,拂动长袖翩翩起舞,记录了当时“谐”的舞姿③,印证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历史之久远。“谐”在藏族地区普遍流传,以金沙江畔大平原上今四川甘孜地区的巴塘“谐”最为有名,所以人们多称为“巴塘弦子”④。“谐”的曲调丰富,表演多样,每个曲调都有标题内容和一组相应的舞蹈动作,“拖步”和“点步慢转”是常用的步法。如《公公》《色拉青布拉》等,都很有特色。《公公》的歌词是互相问答式,并模拟山鸡、孔雀等动态,其步法和舞姿是典型的“一边顺”形象。青海玉树的“谐”舞中轻踏,甩舞长袖、扭胯、转动腰胸等为特点,高潮时形成“日月同辉”的图案也是其他地区所没有的⑤。
果谐
自娱性群众舞蹈。也称“苟谐”“日果谐”等。通常人们称之为“圈舞”,流传于西藏的阿里、日喀则、山南、江孜以及拉萨附近,“果谐”属于农区古老的歌舞形式,它一般由三个段落组成,中间舞段步法较快,多以2/4、4/4拍为基本节奏,重拍起步,三步一变,顿地为节,边歌边舞,情绪欢快,以抒发集体热烈情绪为基本特征。舞蹈步法稳扎,形象鲜明,充满劳动气息⑥。舞蹈进行中领舞者还常常以“去去去”“休休休”的喊声统一节拍和步法。今天被搬上舞台,成为历史上劳动的纪念。
堆谐 俗称“踢踏舞”,是表演性的舞蹈,有音乐的伴奏,并有半职业性艺人的流动演出,而且已形成固定曲调与舞蹈的结构形式。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由被称为“拉萨踢踏舞”⑦。曲调为4/4、2/4拍,最吸引人的弱拍起步的打点舞步,可以合着节拍形成5、7、9等连续打点的舞步。脚蹬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感情。踢踏舞由横笛、扬琴、六弦琴、月琴等伴奏。传统的“踢踏舞”在舞蹈时以男女身体前或身体后交叉拉手来区别于其他的圆圈舞蹈,这与羌族的“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可见公元10世纪以有“踢踏舞”舞蹈的存在⑧。
噶尔
表演性较强的歌舞,具有西域乐舞因素的舞蹈形式。一般指艺术性较强,经过加工规范有曲牌名称和固定的表演程序由专门乐队演奏的歌舞,乐曲与舞蹈联结成套的艺术表演形式。它多出现于纯宗教活动和民间祭祀山神土地、逐邪禳灾的重大宗教节日场合中,由当地乡间的“噶尔”队组织表演。表演者衣着彩色袍服,腰束锦带,身披五色的哈达,头顶彩条白布圈帽,脚系小铃,手执牛尾伴鼓钹节奏而舞,这种乐舞既有吐蕃时期藏族乐舞的痕迹,又有浓郁的西域遗风,它是探索西域乐舞与藏族舞蹈文化两者关系的线索⑨。
热巴
藏族对民间歌舞、曲艺、杂技等专业表演艺人的称呼。最早盛行于西藏查绒地区,后来逐渐流传于昌都、邦达、工布、巴塘等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⑩。热巴演出队,通常是由一个家庭组成一个队,并吸收别的技艺高超者组成。热巴舞蹈的表演大致可分为三种:1.“铃鼓舞”是主要的表演部分,表演时,男演员手持牦牛尾和铃铛,女演员右手持单柄手鼓,左手持长鼓槌击打。开始时,男女一起表演,男纵跳挥铃,女旋转击鼓。当跳到气氛热烈时,就拉开场进行技巧表演。高潮时,男、女演员先后表演各种技巧动作。2.“热巴弦子”是女演员放下长袖,在琴师的带领下表演“弦子”风格不同一般,艺术水平高,富有热巴特色。3.“郎吐达”也称“面具舞”,是戴着面具表演一些带有情节性的小节目。
三、改革创新的藏族民间舞蹈
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民间舞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濒于失传的舞蹈得到抢救,一些逐渐被遗忘的舞蹈陆续得到发掘、整理和重新介绍。其中,许多民间舞蹈经过加工搬上了舞台,一些舞蹈编导以民间舞为素材,创作了许多反映新生活面貌的舞蹈节目,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
如藏族青海玉树的“弦子”在保留原有基本节奏、步伐、动律、体态的基础上,进行了不伤筋骨强化精华的加工,在服饰、道具、音乐伴奏上突出了民族色彩,加强了表演和观赏性,适应了当代的审美要求,加工后的民间舞又回到民间,从而带动了民间舞蹈形态从原生或半原生形态向变异形态的发展演变。
如藏族舞蹈《翻身农奴把歌唱》以西藏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实行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为题材,用民间舞蹈发展的方式从动作的创新、队形的变化及情绪的渲染,把西藏人民从束缚到解放到心灵释放的三段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将传统藏族舞蹈的动律与新鲜的舞蹈语汇相融合,表现了热情奔放、豪爽大气的藏族康巴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藏族民间舞蹈的不断发展。
西藏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着独特的魅力,是艺术家们研究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
注释:
①参引刘恩伯《彩陶中的原始舞蹈形象》.载《舞蹈》1996年第3期.
②③⑥⑦参见黄文焕《西藏歌舞分布及其源流》.引自《西藏文化》1980年第4期.
④⑤参见罗雄岩《农牧文化与高原民族的民间舞蹈》.引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
⑧⑨⑩引自曲荫生《藏族民间舞蹈概述》北京舞蹈学院编印.
[1]《藏族民间舞蹈概论》曲荫生著.北京舞蹈学院编印.
[2]《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3]《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于平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2001年12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