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与日本舞蹈中美韵之比较
2011-08-15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005
陈 雯 (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常熟 215005)
一、扇子与中日舞蹈美韵结合的渊源
扇子最早源于我国,至今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中国的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猎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后在殷周时期出现了一种“翟扇”,是用五光十色的野鸡尾羽做成的,故有“羽扇”之说。西汉时期,对称的“合欢扇”(又称宫扇、团扇)开始风行,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明清时是折扇发展的鼎盛期,折扇,古称“聚头扇”或“撒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扇子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两类:一、平扇(既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回。
舞蹈作为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性就在于艺术家必须用自己的肢体去表达情绪、抒发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肢体语言”。舞者在舞蹈中渴望更多的表达和表现,可我们的肢体是有限的,于是“道具”应运而生,扇子也就此走进了舞蹈艺术中。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等都把扇子运用的风姿婀娜,为舞蹈凭添了几许亮色。扇子的美学价值也在舞台上得以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它在舞蹈中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道具了,而成为了舞者肢体语言的延伸和扩展,可以说它融入了舞者的身体,“拿在我手,实在我心”。
日本,一直以来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唐朝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奈良时代,日本国上至政府官员,下至一般男女百姓,都身着唐装,在公共场合右手持笏板,进入平安时代,男子仍持笏板,而女子则由持笏板变为桧扇。据说在上面书写仪式顺序及重要事项,或记载进献之言,一次性使用,用后废弃。进入镰仓、足利时代以后,所持的桧扇也变成了在竹骨上贴纸的竹骨扇,被通称为“扇子”。直至现在,凡是穿正式服装时,不论男女都喜欢持扇,这实际上是笏板文化的延续,既保持格调的一种体现。随着扇子种类的逐渐增多,同时也具有了其独特的风格,不仅分为生活用扇、舞蹈用扇还分为男性用扇、女性用扇和男女通用扇,不同的社会阶层所用的扇子也是不同的,划分的极其细致。至此,扇子正式走进了日本国的国门,折扇,也以它独特的功能性、实用性在中国众多种类的扇子中被拣选出来,在日本流行、变化、发展下来,成为了日本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种不同于中国的扇文化。但是,日本人终究是日本人,日本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在日本繁花似锦的艺圃园地中,透过那近似中国传统的艺术花絮,就能清楚地感到日本艺术家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在各艺术种类中都显露着“日出之国”的太阳辉影,浸润着海岛民族刚柔并蓄的“海味”特性。
二、汉族民间舞和日本舞蹈对扇子的合理运用
在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是“五明扇”,相传舜为广开视听求贤自辅,曾制作五明扇,扇子至此被套上了神圣的外衣,用以表现人们的崇敬之心,后来它又被统治者用作礼仪之具,叫做“仪仗扇”。随着人们对美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走上了舞台,并在舞蹈艺术中发挥了它重要的作用。
中国汉族民间舞,顾名思义,源于民间,是一种自娱性很强的舞蹈,没有太多程式化的内容,因此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更加真实、强烈。扇子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中重要的道具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例如花边、珠片等,特别是花边,不仅使舞蹈具有了灵动、飘逸的美感,更加体现出了女性那种温婉、妩媚的感觉。舞者起舞时,扇子也与舞者一起舞动,似乎是注入了生命一般,扇子在舞蹈中,不再是一个附属,而是融在了舞蹈之中,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看到舞者要传达给观众的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情感,这也就是扇子在舞蹈中的魅力所在了。中国人这种特有的审美情趣在汉族民间扇舞中丝丝渗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渗透,是一种文化积淀的产物。
据日本古书《中岛宗次》记载,“扇子暑时使用,第二是参加喜庆仪式时必须佩带扇子;第三是于客厅用扇子托住物品献上;第四是用扇子代替刀击退敌人;第五是指天照大神,故视扇子为赏玩之物也。”至今日本依然保留着建房时将扇子插在柱子上作为“神依”;各地祭神活动中将扇子作为“神体”视扇子为神圣之物,扇子也被称为“五明”,扇子被用于舞蹈之前,其用途主要有仰月、避日、开讲、唱歌、写诗、遮羞和显示威严等,既辅助人们的某种动作。发展成为游艺之扇(关于游戏的艺能,主要指茶道、插花、音乐、舞蹈等类型的艺能),则是在日本舞蹈之中。
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拿来”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重要的是,他不仅“拿来”,更知道要把“拿来”的东西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中国艺术走的是意念主义的道路,日本艺术的发展基本上体现了这个中华文化主流的倾向,但是日本人终究不是中国人,他们的远古血统、自然环境、风俗习性、趣味追求等,都不是中华文化能全面代替的,纯日本的审美情趣既不是西方的写实主义,也不是中国的意念主义,而是日本的装饰美,是那种精致、细腻的美感。日本舞蹈所呈现出来的也同样是这种精致、细腻的美。舞蹈风格既动作平稳、节奏缓慢、舞姿柔和,又包孕着一种内在的强力。
在日本舞蹈中,使用各种各样的道具,在这些道具中,最为重要的道具之一就是扇子,据说在大约二百五十个歌舞伎舞蹈剧目中使用扇子的就有六十个。日本舞蹈家视扇子为舞蹈的灵魂,在使用时会特别的注意,不能边扇着扇子边上舞台,即使热天也不能扇扇子乘凉,不能将扇子当玩具一样玩,对扇子是非常崇敬的。扇子在舞蹈中主要是用来:1.做各种准备姿势,显示威严。2.表现指举、遮等动作。3.表现各种自然现象,如表现风、雪、落花等。4.比拟模仿各种事物,如酒盅、伞、刀、乐器等。5.借助投扇、转扇等技巧,使舞蹈更加惊心动魄。6.不带任何含义,只是衬托动作的美。由此可见,扇子在日本舞蹈中所要表现的多是具象的事物,所传达的是十分明确而具体的内容,其实用性更强。扇子从中国传入,在日本有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一种真实中的凝练,平淡中的深厚,是一种质朴的美。
三、结语
扇子在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和日本舞蹈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舞蹈也赋予其更加深刻的意蕴,两者的结合成为中日两国深厚文化内涵的一个缩影。透过一柄柄小扇子,看到了中国舞蹈与日本舞蹈丝丝入扣的联系之处,同时也看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为更深入地研究中日两国舞蹈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1]包铭新.扇子史话(一)[J].东方收藏. 2010,(8).
[2]吉琳; 杨祥民.中国扇子与礼乐文化[J].戏剧之家.2010,(10).
[3]叶罗费耶娃; 胡世雄.日本人与扇子[J].文化译丛.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