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现状分析
2011-08-15王鸿杰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000
王鸿杰 (湖南九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随着现代服装行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永州市现有的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市场岗位的需求脱节
永州市于八十年代初出现服装设计专业,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更多的是重视了服装的工艺制作,致使服装专业的单向发展,显然单一人才的倾向不足以适应服装市场的需求,更无法顺应服装产业的发展及服装品牌创新的需求。在学校方面首先,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都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其次,课程模块设置不健全,无法更好的培养与市场接轨的专业性人才,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岗位严重脱节。再者,现用教材多数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知识的更新。有些专业教材还是七八十年代出版的,有些新版书也只是换汤不换药,仅仅是更新了包装,内容还是老的基本没变,加之教材的实用性不强,理论偏多,指导学生进行生产操作的内容太少,实训实验课与实际生产脱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考试评价方式单一,基本上以一门课程闭卷考试为主要形式;诸如此类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脱颖而出,使学生缺乏独立精神理性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1]。在整个培养方向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和方法没有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在教学没有真正做到与企业的生活模式紧密接轨。
二、人力资源开发受冲击,校企合作不稳定
目前,在永州市所有的中职学校几乎都打着校企结合的旗子,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校企合作存在打一枪换一炮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我中职学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课程开发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现有的实训条件与市场差距太大;其二是观念的误导,“以工代学”式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乏综合能力的锻炼,找不到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企业合作伙伴。
在校企业合作中,学校的角色既是校企合作的发起者,也是组合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这种单靠学校的“结合”,只会导致工学结合的关系不稳定、不牢固、不持久。[2]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首先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企业无须参与对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仅仅是企业选拔人才的现象,缺乏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其次企业缺乏合作的源动力。大多数服装企业在短期的利益驱逐下忽视企业价值链中的人才培养,缺乏培养人才的源动力。
三、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缺乏特色
传统的中职教育观依然是发展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课程教育的瓶颈,在传统中职教育制约之下,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发展之迅速,技能型人才不断需求的重要意义,从而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迫切性。从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呈现的课程体系来看,仍然是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的课程结构,以强调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内在联系为主,没有将职业岗位分析与课程分析及教学内容分析有机的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没有从市场需求与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模块,没有形成整体的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以市场化为背景,基于工作任务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服装设计专业模块式课程尚未形成。
四、专业课程模块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市中职学校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遍在教学方面重艺术轻技术。在技术技能方面的训练也不全面,在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上普遍“重理论,轻实践”。由于服装设计涉及美学、绘画基础等方面的修养,因此该专业的教学更多安排艺术美感方面的课程,例如:画静物、石膏、头像、人体,画服装、人物,等等。这种训练确实加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服装效果图的表现形式,但由此也误导了学生,使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并能很好地画出来就是设计师,热衷于制作那些舞台效果的“道具”,而对掌握服装的工艺技术不肯下功夫,只能画不会做,这种教学模式在高校、中专、职高、技校盛极一时。据调查,许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搞设计追求理想化,设计图虽然画得很好,但是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有的完成了设计,自己却不能打板,致使做出的样衣走型。服装企业更多需要的是掌握服装工艺技术的板型师,并不是只会画服装画的设计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企业和社会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一线劳动者。因此,仅培养艺术型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
五、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双师型师资是保证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质量上来看,教师有的是从普通教育改行过来的,特别是专业课的老师;不能达到中职教育“双师型”的要求。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无法达到应有的水平,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难以全面实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从数量上看,学校年年扩招,师生人数比例却逐年减小;造成部分教师负担过重,形成一个老师教3到5门专业课的情况。如此大的工作量负荷,无从保证教学质量。据调查,我市中职双师型教师仅占高职专任教师总数的5%左右。[3]而且专业之间、学校之间分布不均衡,许多中职学校或待遇不高的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少之甚少,首先,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在中职学校方面,也未充分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没有出台优惠政策和提升福利吸引双师型教师和鼓励教师向双师型发展。再者,中职学校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没有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从相关行业引进双师型教师,在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面,没有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或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这些问题使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落实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性模块式教育实效的关键,更是我市中职服装设计专业能否走出特色之路的关键。
注释:
[1]齐峰.高师院校培养模式应当改革[J].教育研究.2000.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3]秦玲莉.湖南高校师资情况调查报告.湖南教育网,2008.9.16.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2]谷鸿溪.中国职业教育跨世纪走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3]李光等.关于高职高专教学体系构建的改革与创新.开封大学学报.2001.6.
[4]张新民.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语言文化教育研究.2002.2
[5]葛道凯.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2.
[6]李健宁.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生产力跨越发展.[J].现代大学生教育.2002.3
[7]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载职业技术教育.2001.1
[8]黄克效.“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课程模块式的开发”研究报告.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蒋乃平.课程模式选择的重要性.[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10]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11]高云兵.模块化教育方法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纺织科技,2008(3):51.
[12]崔陵.浙江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2004、1.
[13]姚贵平. 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