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水彩画之意韵美

2011-08-15陕西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陕西宝鸡721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水色水彩画水彩

朱 兵 (陕西宝鸡文理学院美术系 陕西宝鸡 721000)

一、水彩画的表现语言

1.水的重要性

水在水彩画中是种特殊的载体,水色交织形成水彩画最酣畅淋漓,透明轻快的特征,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传统水彩语言形式。水彩画强调水色的运用,水有意境,水是水彩画的灵魂,若没有水就没有水彩画。水彩画因其对水的性能的充分运用和尽情发挥,形成了其它画种所不易做到的水色韵味。

水彩画通过水、特制的水彩颜料、笔及其他工具材料,在画家的创作意图下,利用各种技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对表现对象的描绘。水彩画颜料以水为媒介稀释,水越多,呈现出的颜色就会越浅,越透明。用水调和颜料,可浓、可淡、可干、可湿。通过水与色的巧妙配合,或泼洒、点染、浸润……运用各种表现技法创造出千姿百态、韵味无穷的画面,从而形成了透明酣畅、清新淋漓、幻想与造化的视觉效果和奇妙的变奏关系,以及很强的画面表现力,构成了水彩画的个性特征,产生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2.水与彩的结合

在现代水彩画中,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水不仅是单纯地用来调和颜色或表现内心感受,还能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水的各种特性。水在渗透过程中表现出的干湿浓淡变化,让水彩画表现力更强。笔上水分和色的多少可以做出枯、焦、润、湿的变化,甚至用到到泼、积、破的方法。

水的灵动、透明的品格为水彩画带来了清新明快俏丽的画面效果。水用好者,水随人意;否则水则肆虐而杂乱无章。在画家的创作意图下,情感的律动会借助水色自然流淌、自然扩散、在聚集和分解过程中,纵情挥洒,因势利导,浑然天成;其色在浓淡,虚实,朦胧飘渺中得以碰撞。水的“透明”和“流动”的特点,产生了水与色的渗化、润湿、柔和、朦胧、飘逸、迷离、洒脱、洗练以及沉淀等艺术效果。吴冠中曾论水彩“水彩,水彩,其特点就是在于‘水’和‘彩’”。

水彩画比不上油画和粉画的表现力度,比之水墨画的神韵又见逊色,所以要发挥水的长处,让其妙在水与彩的适度恰当完美结合,水色的变幻产生无限的生机。水与水的交融,色与色的互渗,产生了奇妙的变幻。奇异多变贯穿整个绘画过程,相应的技术要求也更加尖锐。利用水色的透明,以渲染浸润喷水等技巧充分表现气韵、意境的审美内容;利用水色的流淌创造笔触和自然肌理。水为水彩艺术表现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淋漓挥洒的笔触,朦胧情境的诗意,扑朔迷离,大气磅礴。

3.水与色的韵味

六朝时期,“韵”指的是人物的风度、气韵,又可解释为音乐的节奏韵律。后来,“韵”的使用范围扩大到绘画、书法、诗文等艺术领域,通常指一种以抒写作者主观审美体验为主导、生动自然、委婉含蓄、趣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古人云:“诗之有神韵者:如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列在“六法”之首。韵之极,更体现在审美欣赏时能引发欣赏者无尽的遐思与想象,即所谓“ 有深远无穷之味”才可称作“韵”。

水彩画的“韵”,既指水色交融的“节奏韵律”,也指因画面形神妙达所产生的“气韵”“神韵”及带给欣赏者的无穷“韵味”。“韵”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代表着一种超逸洒脱的精神境界和回味无穷的审美情趣,是一种理想美。

水彩画的“韵”,离不开水彩画的重要媒介——水。水的轻盈、透明和流动性,色彩的透明感,使画面构图的形式结构、章法体势更容易产生一种音乐的节奏韵律美,故水彩画又有 “小夜曲”之称。这种韵律美,或通过线条的粗细、构图的疏密来表现,或通过干湿交融、色彩浓淡来表现。同时,水彩画之“韵”,除节奏之韵之外,在水的不确定性及水色交融后在画纸上所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多样性中,让观者产生更多的联想,从而获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这种审美感受在有形、无形、有势、无势、似与不似、生与灭、轻与重、隐与露的状态之中徘徊,画面在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之中取得相互的联系,从而进入一种“惚兮恍兮,其中有像,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审美层面。水彩画发展以来,尤其在英国水彩画问世之后,这种审美境界就是水彩画家的毕生追求。从透纳的《暴风雨》,惠斯勒的《夜曲》到吴冠中、古元等大家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悟出这其中的奥秘。

二、水彩的艺术特征体现其意韵之美

1.透明

水彩画透明的特质是水彩艺术标志性特征之一。透明其实是利用光的透射发挥光色效果,通过条配,透叠、重置、晕染色彩的方法,使白色的基底忽隐忽现,而画面的色彩交错、混合。色彩叠层的交错使画面产生厚与薄的对比,亮与灰的对比。

水彩画的调和剂水本身就具有易溶、易渍、易流的特性,由于水的介入使水彩颜色覆盖力下降,透明的水使色彩颗粒在水中流动与渗透,使色彩交相辉映,在洁白的纸面上呈现出亮丽明净淡雅的画面。经验证明:厚涂性绘画往往重视全部铺垫后的最上层笔触,透明性绘画往往重视代表饱和亮部的最先一层;前者用浓稠坚挺的颜色绘制表现对象,当然富有质感和力度,后者逐渐加深的透明重叠留出物体的亮部,明度更高,通透性更强。

2.随机性与肌理

表现不同质感的肌理效果,是水彩画的另一特殊技法,更大可能的提高了水彩画的表现力。肌理是通过各种相关工具材料各种不同的手段让颜料形成各种不同的画面效果, 这种特殊手段制作方法通常是用笔以外的工具帮助完成的。水彩画中形成的各种肌理方法分为两类:一种是运用工具在画面上产生的特殊效果,称之为工具肌理;另一种是其他材料与水彩颜料的混合产生的肌理效果,称之为材料肌理。艺术创作所用的材料本身表现出的优势应被视作获取外观结构和质感的一种方法,然而,质感和画面处理是一幅水彩画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使画面丰富多彩。所以肌理的反复实验是掌握水彩画技能的基本训练方法,利用肌理的可变因素,丰富作品的视觉感染力,又是研究肌理的有效途径。

水彩画肌理是画家在作画过程中产生的,随各人不同的气质、风格和心境,以及各种媒介物的使用而形成的痕迹。水的浸润,水的流动,水的冲刷和沉淀,使画面孕育出新的视觉生命形态,人意与天意相结合的形态造就水彩画丰富多变的肌理。肌理的产生是水彩画的独特风格的重要变形形式,形形色色的肌理无不关系着人们的心理效应。如果将各种肌理纹样作为一种视觉信息来转化成绘画语言的话,又兼而传情达意,将会丰富和提高水彩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水彩画在绘画语言与心理效应之间达到了高度的吻合。各种方法所制作出的肌理本身所形成的形式美感,就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种特性使得水彩画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抽象性,人们根据这个概念而产生出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应比概念自身提供的意象更加完美。画家使用各种工具材料通过多种手段创造出特异的、虚幻的、有力的、激动的、材质感的各种各样的水彩画技法肌理。美国著名的美术评论家、水彩画家乔雷思金说过,水彩画在画家的处理下,水滴和它明快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造化,溅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驳的粒状,虽然对于画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由于偶然产生的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轻柔的感觉,是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这就不经意地让观察者“从透明的记忆仓库中唤出知识和情感的导火线”。当代水彩画家除了运用传统的技法外,在水彩画创造过程中还引进了新材料、语汇符号,充分关注材质、色彩、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甚至采用中国画的宣纸、表面不吸水的布、卡纸、处理过的板材等来作画,靠材料本身表面的肌理而产生特殊视觉效果。材料的不同形成许多肌理形状的变化,产生更多的视觉形态。对水的特殊性的能动的把握对现代水彩画尤为重要。只有把握住水质能动性的认识,才能制作出心中的肌理。另外利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比如喷水、撒盐、渗进油性材料等,顺势形成不同形状的水痕,得到不同的肌理效果。它在表现对象的质感的同时,通过重复的水迹符号,不规则的排列组合,使观赏者从中感悟到水的特殊意蕴美感。

三、结语

水之韵,彩之美。水彩画常常被誉为绘画中的“抒情诗”和“轻音乐”。透明清新、滋润空灵,成为水彩画艺术语言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其自身独具的语言特点和审美价值使它独立于其他画种,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多元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在艺术领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更是艺术史上的观念、意识的拓展与进步。水与彩的结合、透明性质、随机性、肌理、水融色的干湿浓淡变化以及在纸上的渗透效果使水彩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并形成奇妙的变奏关系,产生了与自然把持和谐的灵动之美。正是在这种多元化延伸的艺术语言形式里,生活时时都需要美的存在,心灵时时都呼唤美的复归与完整。而水彩的意韵,正是这样的美,它将随着水彩艺术的发展延续下去并将存在于整个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中。

[1] 《色彩教程》党天才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

[2] 《英国水彩画简史》刘汝醴 刘明毅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 《中国水彩画史》表振藻编著.上海画报出版社.

[4] 《水彩画》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5] 《柳毅水彩》柳毅编著.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水色水彩画水彩
《霜晨》水彩
《暖阳》水彩
《泊》水彩
水色
雨花·艺术 徐华翎作品
我的水彩画
水彩的“干”与“湿”
说说我的水彩画
说说我的水彩画
漂亮的水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