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的失落——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共同特征
2011-08-15王克军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王克军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
超写实油画的出现是对抽象油画漫无边际的个人情绪表达的反叛,而抽象油画又是对写实油画一统天下的叛逆。在这种是传统就反对的情绪支配下,对油画发展必然少了理性的思考。
一、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特点
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就像油画艺术的两个端点,一端是精确真实,另一端是“大象无形”。超写实油画不添加画家一丝一毫的情感,抽象油画除了主观情感还是主观情感。
超级写实主义不含主观感情、用大家共同的眼睛(照相机)来观察和反映世界;作品严峻、冷漠,有自然主义风格;放大日常事物的尺寸,造成异乎寻常的美学和心理效果。克洛斯以人物肖像为唯一的题材,埃斯特斯喜欢描绘都市街景,戈因斯对咖啡厅和快餐店感兴趣,查尔斯•贝尔把精力花在描绘游戏玩具上,但他们都依照照片,满足于跟在照相机后面亦步亦趋,走向极端精确的相片式的真实。
徐德民关于抽象主义绘画的定义为:“非具象、非理性的纯粹视觉形式。有三个内涵:首先,抽象画作品中不描绘、不表现现实世界的客观形象,也不反映现实生活;其次,没有绘画主题,无逻辑故事和理性诠释,既不表达思想也不传递个人情绪;第三,纯粹由颜色、点、线、面、肌理、构成、组合的视觉形式”。不论波洛克的强调力量与动感,充满激情而且随心所欲的颜色滴撒,还是康丁斯基带有浪漫抒情倾向的热抽象,蒙德里安带有几何学的倾向冷抽象等,画面中形象、主题、统统没有,有的只是纯粹的形色。
二、失去审美的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
油画以其独具的魅力使得人类的视觉和精神世界大大丰富,也使人们的艺术审美与思想境界获得巨大的启迪。油画在再现自然美以及理想美、形式美的探索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境界。
第一,再现自然美。油画创造三维空间幻觉的能力和表现自然对象的真实程度以及丰富、深入程度都大大超越了其他画种,画家们利用高超的油画技巧有力地创造出自然之美以及人的精神之美。第二,理想之美。艺术中的理想美是对自然美提炼、规范后建立的一种符合人们主观愿望的美。第三。形式之美。理想美的追求带来了形式美的开掘。油画发展后期主要以形式美的探索为目的,油画技法的改进使形式的变革多姿多彩,从而使油画作品面貌纷呈。
从18世纪开始,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油画艺术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科学的造型观念——形体、光感、与色彩的和谐处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对传统“个性化”的反叛、表达的与众不同。关注人的主观情感宣泄,将艺术由原来的“完形”推进到“变形”,再由“打破形”到“无形”,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蜕变,油画艺术从此走向了抽象极端。
首先,抽象油画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的出发点,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仅将造形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完全颠覆了传统审美观念,自然之美、理想之美是抽象油画极力要脱离、避免的东西。抽象油画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看不懂,完全是画家自说自话,情感的宣泄,和欣赏者脱节,脱离了油画创作的最后一环——欣赏再创作。其次,抽象油画在形式美的道路上也越走越远,不断否定前人甚至否定自己,导致抽象油画为创新而创新的死胡同。1913年,至上主义者马列维奇创作出《白色上的黑方形》,除了画中间的小黑点外空无一物,一幅抽象油画往往需要文字大量的解释才能让观众理解,离开了文字语言的解释,其本身就只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壳。
当艺术作品逐步递进到纯抽象的“无形”甚至“空无一物”时,对当时强调主观表达的抽象艺术的反叛出现了超级写实主义。当克洛斯的作品《肯特》采取顶天立地式的满幅构图,尺寸数倍于常态而描绘的真实形象时,随之而来的是视觉上全然的陌生感和巨大的震撼感。艺术家以全新的形式改变了人们惯常的视觉接受模式,建构了一个“不同以往的具象世界”。超现实走到了油画艺术的另一个极端。
首先,超写实油画对人物个性的忽略导致自然美的缺失。偌大的图像,却看不到一丝感情色彩,苍白的面孔,空洞的眼神,呆滞的神态……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并呈现于画面上,唯有人物的个性被忽略了。其次,画家主观情感的压抑导致理想美的缺失。传统的写实主义是对自然对象的描绘,具有叙事性,观者可以从画面中解读出某种情节。而超级写实主义是对照片的再现,又千方百计避开个人主观情感,试图用一种客观甚至冷漠的心态来描绘照片中的现实世界。再次,对写实技法的极端追求导致形式美的缺失。超写实油画这种精细的写实,完全忽略了画面构成的创新,变成了炫耀技艺的图像。
三、结语
在油画从写实走向抽象,再从抽象走向超写实的极端发展过程中,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都把传统写实油画作为一个反对的基本参照,缺失的恰恰是油画作为美术一个种类必不可少的因素——审美。
[1] 史密斯.《西方当代美术: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超级写实主义》江苏美术出版社.
[2] 李磊.《西方绘画这棵树》上海书店出版社.
[3] 徐德民.《中国抽象艺术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版.
[4] 爱德华•卢西——史密斯着,《超级现实主义》封一函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5] 阿纳林着,《西方现代艺术史》邹德林、刘健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6]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 刘青砚,《二十世纪俄罗斯抽象艺术》山东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