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间美术视觉符号对当代油画的介入与影响
2011-08-15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400065
严 金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 重庆 400065)
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中国艺术家凭借其“本土化”“中国味”十足的作品频频亮相于国际各大艺术展览。如徐冰的木版刻字作品《天书》,吕胜中的“剪纸小红人”,蔡国强运用火药制作的一系列作品,等等。这些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取得了西方主流美术馆、策展人和收藏家的广泛认同及好评。毫无疑问,这一系列在市场和学术上都摘得中国当代艺术桂冠,被捧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代表与中国文化象征图示和符号的作品背后,彰显的无不是中国灿烂悠久的千年文化,借用并转化的是中国文人士大夫、宫廷美术以及民间美术丰富的视觉资源。不夸张的说,这批艺术作品的成功,实则是对中国文化艺术视觉符号借用当代叙事的成功。而这一种艺术上的文化回归,似乎也为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既是对传统的、本民族的、宫廷贵族的、文人士大夫的或民间的艺术形式进行整理、分析、提炼然后再创作。民间美术其独特的世俗审美情趣和质朴的百姓视角所创造的形体、色彩、构图在内的一系列视觉元素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方方面面有着借鉴和转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特别是以乡村农民为主体)为自身需要而创造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审美创作,是构成中国各民族灿烂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角度辩证的来看,毫不夸张的说,它是中国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如果追溯至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可以从彩陶艺术中发现民间艺术的早期形态,如早期我们所熟知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可以说这些陶艺上的绘画就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前身。后期,中国在魏晋以前的美术创作者也主要是从民间征集的工匠。到了近代,文人士大夫贵族艺术虽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但其实在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各种工艺创作中,老百姓出生的民间手艺人们仍然占有绝对优势。他们世代相传,在延续继承中不断地丰富、创新,创造了极具民族和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既然民间美术的创作者是大众老百姓(农民为主),那么这些作品绝大多数便是在生产劳动的业余时间制作,或作为副业又或为自己使用、欣赏。因此,这些作品集中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愿望、人生信仰及道德观念。在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品中,我们都能够从中体会出其蕴含的“恒长主题”。而对这一主题,我们可以简单的大致分为三类主题,分别是——“祈子延寿”“纳福招财”“驱邪禳灾”。这三大主题倾向贯穿了整个民间美术的方方面面,如我们常见的民间年画,如,“年年有余”“丹凤朝阳”“莲生贵子”等主题。而在表达形式上,民间美术也是极为丰富的。东西南北各不相同,不同的名族文化,不同的生活习性及方式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们不仅涵盖了民间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同时又与民俗、宗教及其他民间文艺存在密切关系。
针对民间美术的主题与形式,从视觉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上进一步来分析。以传统的文案与色彩为例,如牡丹的图案,我们都知道象征着吉祥如意。在这里,牡丹花就是符号具,而吉祥如意是符号意。又如,鲤鱼象征生殖、富裕;蟠桃象征驱鬼、高寿等。而符号的明示义与隐含义在民间美术中,特别是在年画中大量的祈福求子主题中得到体现,如我们所熟悉的《天仙送子图》图这就是典型的民间祈子意愿的视觉表现。仙童、莲蓬的符号义都是指生子,而麒麟和仙女的隐含义则是神灵的庇佑。在符号的色彩上,大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大都为艳丽喜庆的颜色,以大面积的红绿等纯色交织为主,体现了老百姓淳朴热情,憨厚笃实的性情与品格。而造型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倾向立体主义与结构主义的简洁、夸张、且多憨态可掬的特征。这些视觉符号具的特征无疑都间接的揭示了其”恒长主题”的符号义。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反应并诉求了百姓的愿望。
民间美术视觉符号事实上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历史中一直都扮演着一个不小的角色。可以说从85艺术新潮之后至今。在这段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起步时期,大量的绘画作品和艺术家都或多或少的与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有所交集。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等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领军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嗅到民间美术的踪迹。在色彩上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是受美国欧洲当代艺术的影响,一反85之前的充满浓烈苏联写实主义的灰暗色调,色彩整体一下鲜明响亮了起来。而就这一点无疑同民间美术的视觉符号的色彩特征相对接。为它的介入找到了色彩上的链接点。而在造型上,我们可以从中国当代艺术中各个流派的特征中分析出,无论是政治波普、艳俗主义、还是泼皮玩世又或是青春残酷直至卡通一代。其共同的造型语言特征大体上都倾向于非写实的、受当代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而带有强烈的非叙事性表达的特点,如平面化、简洁化、夸张化、幽默化等。从构成上看带有一定的设计和装饰感趣味,淡化了传统油画中对造型的严谨要求。而此时民间美术视觉符号的造型特征正好也对应了以上当代油画的特点,轻松的造型方式使得民间美术视觉符号的引入变得合理且可行。
另一方面,当代油画中的民间美术符号存在可以说是在一个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发展、变异而产生的。西方的文化霸权随着多方面经济的渗入而扩张蔓延到整个文化层面上。而中国整个经济和政治的世界范围崛起,使得中国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开始重新确认和复苏,它剑指西方中心主义横行的主流文化意识形态。这种当代油画艺术上的后殖民反抗集中体现在通过对当代西方油画形式和流派的借鉴,加入中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比如民间的视觉元素结合波普主义的构成及表达手法等,使之迸发出新的活力,创造出新的文化现象。
总的来说,油画语言自诞生以来在其漫长的美术历程中随着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加深而不断被创新与发展。中国当代油画的创新性语言发展也有着自身的逻辑发展模式。从早期的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第一代画家在尝试中西融合的民族化艺术探索道路直至我们发现今天的油画本体语言魅力已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中国当代油画在语言本体上呈现的多维度非但没有游离油画的可塑性特征,而且对形式的提炼和语言的纯化形成了颇具中国艺术精神的写意风格,这正是中国当代油画的进步。
[1]蒲松年.中国年画艺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3.
[2]李幼燕.符号学导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6.
[3]王树村.中国民间美术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