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山民歌的风格特征
2011-08-15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四川达州635000
赵 英 (四川文理学院音乐系 四川达州 635000)
引言
巴山民歌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是在巴山异常厚重的传统文化语境中熏染而创作出来的。巴山劳动人民在单调沉闷的劳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个人的创作能力,用音乐把自己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创作出这些民歌的“作曲者”“填词者”都是在传统文化语境和劳动环境中逐渐成长的,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常年浸泡的劳动人民,才能够创作出这种符合当地老百姓心理状态、审美标准和民歌传统的表达形式的音乐,也才能得到所有劳动人民的认可,进而在越来越多的劳动民众之间传诵,这种地方色彩浓重的文化才得以延续和发展,并渐渐成为当地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巴山民歌种类繁多,包括农耕时唱的“薅秧歌”“背二歌”“打石歌”“打夯歌”等劳动号子,还有表现男女之情的“锈荷包”“十爱姐儿”等爱情歌曲,以及表现民俗风情的“哭嫁歌”“唢呐曲”等等。
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巴山民歌歌词种类及风格特征
(一)巴山民歌歌词的题材分类
巴山民歌有“薅秧歌”“背二歌”“打石号子”“打夯号子”“哭嫁歌”等各类农事、风俗歌曲。其中:
1.薅秧歌
薅秧歌一般不反映薅秧质量,多数是诙谐、含蓄、风趣的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如:
光棍草、鸭舌草,又要扯来又要薅,
又要勾腰扯稗子,又想抬头看妓娇。
2.背二歌
背二歌是巴中地区巴山民歌中最具独特风格的民歌种类。大巴山区交通不便,山里运出和运进的货物全靠脚夫用背篓运输,人们称这些背运货物的劳动者为“背二哥”,当地俗称“背老二”。这些背二哥全靠力气生活,为了释放心中的积郁和身体的疲惫,一路爬坡上坎,一路就留下了让人荡气回肠的“背二歌”。巴山“背二歌”作为一种独立的歌体,歌词真实地描述和记载着巴山人民艰苦朴素的生活景象。如:
今天陪你耍一天,明天要翻九重山。
莫怪为夫没心肝,丢下背兜缺油盐。
3.劳动号子
巴山民歌里的劳动号子主要是“打夯号子”和“打石号子”两大类,号子歌词多以衬词相助。衬词看似简单,却用词丰富,“耶、嘿、咳、咗、喂、呀”为常用叹词,意思简单,选词朴实,却给人以妙不可言的意境,让人惊叹。例如:
(领)哎咗那个呼啊(齐)喂耶咗
(领)哎呀那个咗呵(齐)咳喂的咗喂
4.哭嫁歌
山里人嫁女儿,在女儿出嫁的头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早晨离家时,由女儿和父母所唱的山歌。歌词主要表达女儿离家的不舍之情和对父母养育之情的感恩以及父母对女儿的教诲和祝福。如:
一哭爹娘养育恩,恩情难诉似海深。
穿起新衣离爹娘,颗颗泪珠滴胸膛。
其他地方也有哭嫁这一习俗,并都有哭嫁歌这个民歌体裁,大都因方言、习俗、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差异而各不相同,但其目的和宗旨都相同,都是家人表达不舍和感恩的一种方式。
(二)巴山民歌歌词的语言特点
巴山民歌歌词的素材都来自于他们的普通生活,简练质朴的语言反映了巴山人民独特的音乐风格,体现了他们的质朴乐观又不失细腻的创作精神,为民间歌手即兴编唱,即物取寓,即景抒情,意趣兼备,兴味浓郁,而又不失自然优美。不过分修饰,亦不矫揉造作,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又有很深的意境。歌词总体上看,朴实精炼,生动活泼,讲究比喻,富于形象性。相比青海的花儿,广西的情歌,陕北的信天游,大巴山的“背二歌”唱词则更丰富,更爽朗,但又不失细致委婉。例如:
(我)看见贤妹就想唱,心儿趴在肝儿上。
心想扯个拦河网,鱼儿没在滩口上。
这是巴山民歌最典型的歌词结构形式:七言格律,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且一、二、四句押韵。歌词巧妙的表现出了巴山“背二哥”朴实含蓄的感情生活,“心儿趴在肝儿上”一句即含蓄又直接的展露出了“背二哥”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后两句借物取喻,借景抒情,别有一番韵味。在唱诵过程中,巴山民歌特别注重将日常生活中的语气衬词和唱词相结合,唱诵每一句时在结尾拖出装饰音,唱出单字并注意声调的变化,有了这些处理,使得歌曲蕴涵着浓郁的民族风味。
二、巴山民歌的音乐特征
巴山民歌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有曲调的,一种是无曲调的。当地人们在建房、祝寿、丧葬、说春等风俗习惯时所唱的歌谣是没有曲调的,多是用固定的词叙述和赞美一些人和物。叙述内容和场面较古老、严肃,并夹杂着巴山方言自由的控制歌谣的音高、音色而有说有唱,有时还伴有形体动作,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歌谣。它与有曲调的巴山民歌(薅秧歌、背二歌等)有所区别,这种歌谣不能凭空模仿,是要通过有经验的师傅教唱,然后在真正的实践中慢慢练习并逐渐熟练的,而有曲调的巴山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相互传唱而广泛流传,比没有曲调的歌谣在歌词和风格上要自由、亲切。这里,我们只分析有曲调的巴山民歌。
山歌常在户外歌唱,巴山山歌种类繁多,各类山歌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处。薅秧歌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较规整,一般都为商调式。如《幺妹今年二十五》,这首薅秧歌,采用的是巴山民歌中常用的一问一答式,全曲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自唱自乐,中间有旁人插一句问句,使得后部分成了回答问题的唱段,前后呼应,在唱颂过程中曲调抑扬顿挫,乐声此起彼伏,前后乐段曲调几乎雷同,生动活泼的表现出了巴山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耕种中自娱自乐、热爱劳动、珍惜生活的美好景象。
“巴山背二歌”最能体现巴山民歌独特的音乐风格,它的曲调都是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徴调式,其曲式结构为上下两个乐句的单段体,其唱腔高亢悠扬,能翻山越岭,穿云钻雾。这首背二歌曲调和节奏相当规整,旋律简单并重复使用,具有说唱性。上下两个乐句几乎没有变化,这体现了“背二歌”的质朴和简练,也从侧面揭示了巴山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单调。这首“背二歌”还有一大特点:每一小节个别“商”音上,都添有装饰符号:上波音,“商”音的多次出现,使整首乐曲更优美婉转,也使得整首曲子在调式上感觉更偏向于商调式,这种感觉上是一个调,而实际上是另一个调的曲调结构情况,在巴山民歌中实属常见。又如:“劳动号子”之《打夯号子》,这是巴山人民用于修塘筑路夯紧地基时唱的打夯号子。这种劳动强度较大,在劳作过程中众人协力抬起砸下,掷地有声,因此号子的节奏强弱分明,铿锵有力,一般都是一领众合的演唱形式。曲调较简单,固定少变,经常重复使用同一音乐材料。
在历史长河中,山区人民风俗习惯的逐渐形成,也孕育了巴山独特的民俗音乐,“哭嫁歌”就是代表之一。哭嫁歌较出名的《女辞娘》,“是出嫁姑娘在拜了父母走出家门后,将手中的竹筷朝背后方向抛去,表示以后不再吃娘家饭,姑娘和父母都痛哭流涕,陪伴送亲的姑娘们便悲伤的演唱这首《女辞娘》,使嫁女仪式达到高潮”。较慢的速度突出曲调的悲伤情绪。一、二小节的三度跳进后跟级进,加上唱词“妈呀”的衬托,充分体现了姑娘出嫁时的悲伤之情与对妈妈的不舍之情。歌词里有明显的巴山方言特色,比如“我去达要回来呀”这一句里的“去达”两字,属于典型的巴山方言特色,是“去了”的意思,这是其他地方哭嫁歌里没有的。
总之,巴山民歌的音乐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根据环境的因素、自身文化发展而创造形成的,是美丽的巴山,淳朴的风土人情赋予了它独特的属性和特征,它是其他地方民族音乐所代替不了的。
结语
巴山民歌,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山山区一片热闹的景象:这边山上劳作的人们对着对面山上劳作的人们唱,接着对面山上的人们紧接着唱起来,山野里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90年代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浪潮,地方民歌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自然被时髦的流行歌曲所冲击。据调查,巴山里唱山歌吹唢呐的大都为五十岁以上的劳动者,而年青一代已远离了山歌、号子,远离了给他们父辈带来欢乐、带来希望的美丽歌声。在人民文化意识的逐步提高中,在抢救和保护“原生态”音乐的大力号召下,巴山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里通过传统音乐人的努力,一定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的沐浴下,会永保魅力,万古长青。
[1]朱仕珍.巴山民俗歌谣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沙汉昆.中国民歌的结构与旋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3]匡天齐.四川汉族民间婚礼与婚嫁歌[J].音乐探索,1995,1:33~41.
[4]杨华.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的音乐风格及其艺术特征[J].戏文,2005,4:105.
[5]华明玲、刘玉蓉.四川汉族山歌的艺术表现手法[J].四川戏剧,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