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琴音乐的艺术特性

2011-08-15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大众文艺 2011年17期
关键词:古琴音乐艺术

云 茜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古琴从上古时期问世迄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余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虽经几度起落,但始终以其独到的魅力流传于书香门第和草野民间,曾一度被上流社会当作一种只有贵族才能玩品的清雅兴致。古琴被尊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琴、棋、书、画”中的四艺之首,是中国传统文人、琴人修身养性、藉托精神的乐器之一,从世界器乐发展史观,从上古到现今能一直流传不息的弦乐器,恐怕只有中国的古琴了。古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仅仅是琴本身及其音乐的发展衍变,更多的是,它代表了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底蕴,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中国古文化某方面的一种特性:可感知却不能完全表述。下面,笔者就古琴音乐略作粗浅之谈。

一、古琴音乐的发展

古琴比钟、磬、笙等产生得晚,与瑟同时期。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对古琴表现力的欣赏就已经超出了其他所有乐器,以至于尊崇到了深化的程度。如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秦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事迹。伯牙和钟子期更是许多人耳闻能祥的,伯牙鼓琴子期听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在《吕氏春秋》有明确记载。通过这个记载可以看到最晚在秦代以前,古琴已可以用独奏的形式,用纯器乐的手段以即兴演奏的方式来表现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沟通人的思想感情。这个时期古琴的艺术实践和理论建树,为后世中国琴学的发展模式乃至思想特点及乐种的文化性质定位,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历史学家挖掘出的“湖北荆门楚墓”中战国时期的七弦琴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五弦琴有力地说明了这一时期古琴发展是非常丰富的。汉魏琴家又在春秋战国大量遗产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不少琴学专著,如刘向的《琴说》、蔡邕著的《蔡氏五弄》等,在这些著作中较早提出了“大声不振,滑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的操弄理论要求。魏晋时期出现了稽康、阮籍以及蔡琰等名家,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可谓家喻户晓,其涕泪如血的音乐文学形象被传为千古绝作。这些专著的论述足以说明当时琴乐艺术的精湛。另外通过这一时期《碣石调•幽兰》文字谱中体现出对徽位的记载和稽康《琴赋》中所述:“徽取之于钟山之玉”的著录,我们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古琴徽位的设置最晚应该在汉魏间。到了唐宋时期,我们都知道文人学者频出,文学及声律的研究也到了高峰期,古琴更是发挥了作用,琴歌一时广为传播。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古琴艺术与古典文学、宋明理学、传统哲学,以致佛学、道学等方面产生了进一步的联系和融汇。近代古琴艺术虽曾一度低落,但后来逐渐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并逐渐走向职业化、国际化,终于在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这是古琴的骄傲,这是中国的骄傲!

二、斫琴艺术

前面曾提到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五弦琴,后来还挖掘的七弦琴,这说明那时的斫琴技术很丰富了。宋徽宗时专门设立“万琴堂”收集古琴精品、绝品进行珍藏。 当时的斫琴艺术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官方“琴局”, 古琴的琴式、形制也达到了十分精致的程度,这一时期流传到今天的传世名琴有北宋的“雪夜钟”“清角遗音”等,还有南宋的“鸣凤”“玉壶水”“凤凰来鸣”等等。明清时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古琴样式也有了更多的改革,在原来琴身的基础上,琴背加上了上弦的钢轴。原来的琴是四根弦一组、三根弦一组分别缠绕在内外两个雁足上,但后人因古琴上弦较为繁琐,现代制琴师就在其背面加了七个钢轴 ,把弦头一个个穿过钢轴的孔,再用配备的扳子把钢轴上紧。虽然上弦是方便了许多,但据我了解现代大部分学习古琴的人还是较为喜欢原来时的琴样,这或许是人们在感情上对古琴“古韵”的延续吧。

三、古琴乐谱的改革

在旧时期的古琴学习中,乐谱使用文字详细地写明指法、音位,还要结合老师的口传心授来形成记忆节奏,时值的“心谱”来共同完成。对于那些已掌握了一些古琴的基本指法常识的人要进行自修的话,这种乐谱简直就是一部难解的天书。后到了唐代,在记谱方面,曹柔对文字谱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文字谱转换为简字谱。后被历代琴人、琴家所沿用。如“苟”,原来弹这个音,用文字叙述要写:散音,用勾指弹一弦,曹柔巧妙地将这句话合为一个字,散音用散字的“艹”部表示,“勾指”用“勾”表示,一弦用中间的“一”表示,把这些部首合起来就形成了现在简字谱中的“苟”,他实现了古琴记谱从“文字谱”到“简字谱”的转换,对古琴在律、调、器、曲、操、散、泛、按的各种音序,左右手的各种指序及无数虚实音等一切使用功能都做出了精微详致的标注、体现,在对乐曲的轻、重、徐、急的布局,乐曲的散、慢、快的结构处理,乃至对操弄时的气息、神韵、以及音乐的意态、境界要领等方面,都在谱的竖边行做出了细致的标注,使古琴记谱更为简便、细致。到了近代,减字谱的使用受到一些习琴者的疑问,没有严格的拍号标记,节奏的标记。所以,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琴谱是在简字谱的基础上对照的五线谱与简谱,这种谱在自修方面方便了许多,为学习提供了简字谱中未清楚显示的音的时值、节奏等问题,但现有些琴人并不赞同简谱与五线谱来对照简字谱的学习方式。他们认为这违反了琴谱发展的正常模式和规律,而且必定会推迟简字谱的完善。当然,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讨。总而言之,减字谱的产生和中国文字语言创制相似,都是一个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习性范围内,选取一定的形象的、会意一定含义的书面工具,它都是从原始雏形到逐步丰富、完善并通行使用。

虽然,古琴目前在我国器乐艺术中尚处于较为冷门的位置。但,做为一种最古老而又最高雅的艺术已经正式成为人类共同关注并享有的文化财富。在当今的现代都市中,社会上对琴曲艺术还缺乏认识,后继乏人的情况也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艺术素养的提高,古人那“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的感叹,终将会过去。古琴这朵古朴淡雅的艺术奇葩,定会绽放出迷人的光彩,并以它自己浓郁的民族特色魅力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

[1] 《古琴演奏法》.龚一.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古琴实用教程》.李祥霆.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3] 《中国琴学》.李明忠.陕西社科院杂志社,2000年版.

猜你喜欢

古琴音乐艺术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纸的艺术
圣诞音乐路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