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现实意义
2011-08-15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陕西西安710061
魏 征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 陕西西安 710061)
无论在逝去的音乐史中还是在当今的音乐生活里,我们不难发现,古典与流行音乐之间的融合一直在发生发展着,只不过在程度上、体现上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这一客观的存在加强了艺术诸形式有机结合(即融合)的可能性。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就具有这种可能性。
历史上,古典与流行歌曲融合的现象或事例十分常见。如果说巴洛克时期以前古典与流行的融合的界限很难分清的话,那么在18世纪以后的欧洲社会流行的音乐文化所呈现出的性质,就可以让人清晰看到。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里,巴黎街头流行的歌曲一度成为公众广泛参与的内容,人们为高涨的革命热情所刺激,一方面这一时期传唱于巴黎街头的歌曲从创作手法上自然来自于专业阵营或者受专业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所歌唱的内容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反映远比严肃音乐或民间音乐要敏感的多。由这一史实不难看出,类似对社会现实题材关注的做法其实在西方流行发展中是有其传统的。到19世纪,来自下层社会的音乐,经过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作曲家的改造并使其规范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市民所接受,通过歌唱、舞蹈形式进入百姓生活。这一现象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严肃作曲家的创作。这一时期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和苏佩所代表的维也纳传统就利用专业的理念,融合下层社会音乐的素材,给予流行音乐戏剧以强有力的影响。像苏佩的《轻骑兵》,雷哈尔的《风流寡妇》,其音乐主要来自流行的合唱俱乐部的交谊歌曲和由维也纳乡间的连德勒舞曲发展而来的圆舞曲,他的表演实质即严肃与流行的融合。到20世纪初,属于上层社会的较为高雅的流行音乐仍然还是以轻歌剧和法国式喜歌剧为主。奥地利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和法国的奥芬巴赫奠定的严肃与通俗相融合的做法最终促成了音乐剧在英国、美国的流行。今天所见的音乐剧的演出,堪称优雅的美声歌唱与流行文化的有机结合。
优雅歌唱与流行文化和谐结合,不仅真实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音乐生活,更在社会影响或在商业运作上产生深远影响。譬如著名的“三高”即三大男高音演唱会,便是这一融合的成功典范。三位著名的歌剧男高音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何塞•卡雷拉斯和卢奇亚诺•帕瓦罗蒂联袂举办的演唱会。从1990年7月7日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之夜,三位歌唱家齐聚意大利罗马的古卡拉卡拉浴场第一次联手登台,祖宾•梅塔担任乐队指挥。举办这场音乐会的设想来自音乐制作人和经纪人马利欧•德拉第。第一场音乐会的主要目的为癌症基金筹款,同时也是欢迎多明戈和帕瓦罗蒂的好友卡雷拉斯成功治愈白血病,回到歌剧舞台。继祖宾•梅塔担任指挥于1990年成功举办了首场“三高”演唱会之后,又有三场“三高”演唱会在世界杯期间举行,分别为祖宾•梅塔于1994年世界杯足球赛决赛之夜担任指挥在美国洛杉矶多德戈体育场举行的和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期间由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常任指挥詹姆斯•列文在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演出。与此同时,“三高”还在世界其他城市举办男高音演唱会,地点通常选在体育场或室外的知名建筑旁。其中于2001年6月来到我国开演唱会,地点选在我国北京紫禁城。演唱会所选曲目丰富,除了经典的歌剧选段之外,还包括音乐剧甚至是热门流行音乐。“三高”演唱会还被录制成系列唱片,十分畅销,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除“三高”演唱会坚持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之外,世界乐坛还有像一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几乎都有流行音乐和传统声乐歌手同台亮相献艺的节目安排。其实,类似“三高”演唱会形式,在1981年,多明戈与美国著名乡村歌手约翰•丹佛以二重唱的形式合作录制了歌曲《爱或许是这样》,就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随后于1992年,帕瓦罗蒂在意大利摩迪那举行的“地中海型贫血医疗费筹募慈善义演”,很好地利用古典与流行结合的形式,他首次集结了摇滚、新世纪音乐、民谣、流行等多种音乐类型,每位参与的艺人都是世界顶尖的歌手,如意大利最伟大的摇滚歌手苏克洛,前警察合唱团主唱史汀和曾来华访问的世界新音乐代言人麦克•欧菲尔德,皇后合唱团吉他手布莱恩•梅,玉女歌手苏珊•薇格及发起1985年“四海一家”援非义演活动的鲍勃等巨星,他们分别演唱及合演了15首古典与流行名曲,在当时造成极大的轰动。此后每年帕瓦罗蒂与流行群星的演唱会,都是其家乡蒙地那与世界乐迷最为期待和关注的盛事。通过这场演唱会,帕瓦罗蒂极力与流行乐界的当红乐手拉近距离,让大家知道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鸿沟并没有那么大。
近年来,我国乐坛这一类古典与流行结合同台的演出形式也层出不穷。在1997年的圣诞音乐会上,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和西班牙的多明戈以及美国的迈克尔•波顿三人同台一起演唱《Merry Christmas from Vienna》,给人一种交相辉映、多彩多姿的感受。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会上,著名歌手刘欢和英国著名的歌唱家莎拉•布莱曼的二重唱《我和你》,以其丰富的内涵、温暖抒情的风格传唱于百姓之间,人们最为难以忘怀的还是在于歌手在唱法的独特处理、运用美声和流行唱法进行不同的演绎营造了美妙的天籁之音的意境。国内出现的CD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专辑像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于2007年出版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一流的技术和超强的音乐感悟力,用心演唱了十多首20世纪中国80年代问世的流行歌曲和部分传统民歌,专辑中,纯正的美声与流行风格的处理,声韵悠长,和谐动人,音效完美。
近些年来,以美声唱法出身的歌手转而进入流行歌坛也成了一股时尚。如莎拉•布莱曼是继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后,世界乐坛涌现出的另一个天后级人物。她与意大利著名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被称为是跨越古典与流行的标志性艺人。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通过自己的表演将古典与流行进行结合的范例,无论在演唱技巧还是在音乐风格的融合处理上,都有其独到之处。根据她们的演唱,我们思考,以往的经验是歌星或歌唱家一般都能根据她们的发声方法将其归入相应的演唱类别,或美声,或通俗。但现在像莎拉•布莱曼和安德烈•波切利这一类歌唱家的表现来说却是个例外,你很难将其独立地归入到某一种唱法之中,因为她们能够在演唱中纯正自如、非常具有魅力地演绎歌曲、美声唱法也能演唱流行歌曲,还能融合两种唱法,演唱出犹如天籁般独特而动听的歌声,她们跨越了唱法的界限,并且所获得的听众范围亦相当宽广,雅俗共赏。在演唱技巧上,都可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值得借鉴的范例。
由上,我们看到,基于音乐表现(如演唱方法等)实现古典与流行的融合,以美声歌手和流行歌手的同台演出为媒介,具有新颖的特性。歌手深受严肃音乐的滋养,却独具匠心地运用老百姓喜爱的音乐风格,十分容易地为世人所接受,除音乐本身的东西之外,将音乐表现手段等予以革新,这里的革新是一种基于传统的创新。譬如音乐剧中的“低吟唱法”,假声唱法,气声唱法,民通唱法等等,发展到流行歌手几乎想用什么唱法就用什么唱法可以。业已具备良好的歌唱方法的歌手,不仅能自如地驾驭运用演唱严肃音乐的演唱技术,更能用上扩音机的技术以获得新的音响效果综合加以发挥,必然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类似的个案除了上面提到的帕瓦罗蒂、莎拉•布莱曼、安德列•波切利等人的艺术实践并产生一定影响之外,国内外还有很多其他歌手在其他场合的同台演出,也被世界乐迷津津乐道,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参考价值。例如:在2000年香港千嬉年纪念晚会上,中国香港歌手张学友和莎拉•布莱曼同台演唱了布莱曼的经典名曲《There For Me》,获得了歌迷的喜爱。2007年7月3日,中国流行歌手刘欢、美声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男高音歌唱家莫华伦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了一场演唱会,分别以美声、流行唱腔演唱了歌剧、流行歌曲和民歌的一些经典唱段和曲目,获得了古典乐迷和流行歌迷的一致好评。2008年10月22日,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第十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晚会在广西南宁盛大举行。“中国摇滚教父”崔健联合数位少数民族民歌歌手以及广西本土哈嘹乐队演绎了他的全新音乐作品《月亮》,摇滚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产生了令人惊艳的视听效果,获得了献唱观众的如潮掌声……这些著名歌唱家、音乐家们为音乐的完美拓展都做了大量努力的尝试,并因此获益。歌唱家们以声乐表演的方式进行,而音乐家们则在创作音乐、在器乐表演上面得以体现,这些行动,都对古典音乐融入当今社会,流行音乐表现革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这些行动既有理想价值又有现实意义,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典与流行(歌唱)音乐家同台演出,显示出世界歌坛的流行风貌,展现出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各种形式的演唱会上,歌唱家们以多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将数百年一直局限于古典音乐殿堂中的美声歌唱艺术,与时俱进,带到了艺术的最广大消费群体——普通大众中间。既对古典音乐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丰富和加强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带动了一股新颖的音乐风尚,为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生命力。这种现象也标志着音乐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