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风格演奏”探析
2011-08-15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1331
张 磊 (重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重庆 401331)
一、复古风格演奏概况
有一类演奏家,他们认为:“演奏音乐作品应当体现作品产生年代的本来风貌”。1无论是乐器种类还是乐队编制、无论是演奏(演唱)方法还演出形式声音效果,他们都要力求恢复古代的原貌。这一类演奏家一般被称作复古风格的演奏家。复古风格演奏已经成为音乐表演中的一股汹涌的潮流,对世界古典乐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复古风格演奏”,英文是Historically Informed Performance有人将其简称为HIP。
复古演奏家们还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他们相信光是靠演奏是无法真正达到历史的真实的,还必须从其他的方面辅助他们的演奏。他们复制过去时代里的乐器,尽量还原它们历史的声音;他们仔细而深入地研究作曲家、演奏家的历史,搜集乐谱和历史文献;他们不断地大量发掘、出版早期乐谱,整理出版一些重要作曲家的作品全集等。霍格伍德与“古乐学者会”乐队以及诺灵顿与“伦敦古典演奏家”乐队,都是表演艺术家兼学者。
我们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音乐艺术,同其他艺术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决定音乐艺术发展的根本是经济基础,一定的经济类型总是会同一定的音乐类型相互联系的。作为一种艺术表演的潮流,复古演奏风格,肯定有其经济基础上和上层建筑方面的社会历史背景。复古风格演奏盛行的国家,往往是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同时,也往往是那些传统音乐积淀丰富的国家。在政治这些国家的往往趋向保守。这些国家的整体常常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是复古演奏风格盛行的国家,这些国家都符合上述的特点。
二、复古主义演奏风格的意义
复古主义演奏风格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演奏家们努力地挖掘和保护历史上的音乐体裁和风格。我们说,表面上看,演奏家所恢复和保护的是一种风格。而世界上无论哪一种音乐风格都是以一定的体裁为载体的。所以,他们所作的事情,也是对世界音乐体裁的保护工作。音乐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的音乐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也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音乐的多样性体现出不同种族、不同部落、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具有的文化上的独特性。世界上的物种在急剧地减少着,这引起生物学家和其他有识之士的担忧。维护音乐世界的生态平衡同维护生物世界的生态平衡的任务同样必不可少、迫在眉睫。“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2挖掘和保护过去的体裁,也是维护世界音乐多样性的一种有效的举措。这对于维护人类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特定的音乐风格。真正的表演艺术家都努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并且力求把这种风格真实、完美地加以再现。”3历史的真实首先是对于作曲家的忠实,然后是对于作曲家所处时代的忠实。复古风格演奏给我们演奏的启示就是尽最大的努力追求演奏的历史真实性。音乐表演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尽力做到历史的真实。
当然,这种历史的真实性问题,还需要我们能够进一步加以思考,我们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茵加尔顿曾经指出过:“凡在演奏中展示的声音基础符合乐谱所确定的凡在演奏中展示的作品其余的种种特性,没有超出乐谱提供的示意图规定的总范围, 那么, 都应该说是‘正确的演奏’”。4一个音乐作品自它诞生之后,实际上是有着很多种实现的可能。因而,历史的真实性并非指向一种演奏,它指向的是一个原作。音乐表演作为一种二度创作,有自己发挥的余地。
所以说,“对于拥有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音乐修养、不同审美情趣的演奏家者说,对同一首乐曲的演绎必然溶入个人的理解。因此,区分哪些是作品本身固有的情感品格,哪些是演奏家的情感体验非常重要。无论对于演奏者抑或欣赏者来说,只有区分开来,才能更好地揭示和理解作品内涵。切不可以演奏者的主观情感体验来代替作品的情感品格,那势必造成过于主观的现象。同样,只注重作品的情感品格,忽视演奏者的主观情感体验,将会造成对作品的演绎千篇一律,缺乏个性。”5我们在认识和理解复古演奏风格的时候,对这一点还是应该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的。
也就是说,音乐表演者在演绎过去时代的作品时,总是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的影响。无论哪一种演奏家,他们的“表演实际上是现代人所从事的对古代作品的原样演奏”。6
注释:
1.夏宏:《本真运用第一家—库依肯家族》,载《音乐爱好者》,2005第12期,第23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第三条。
3.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09月版,第 194 页。
4.黄莹:《茵加尔顿现象学理论对钢琴表演艺术实践的启示》,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第129页。
5.黄莹:《茵加尔顿现象学理论对钢琴表演艺术实践的启示》,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第130页。
6.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09月版,第 194 页。原书中没有注明哪一个代表人物,此处暂且从之。
[1] 黄莹:《茵加尔顿现象学理论对钢琴表演艺术实践的启示》.载《中国音乐学》2009年第1期.
[2] 夏宏:《本真运用第一家—库依肯家族》.载《音乐爱好者》.2005第12期.
[3] 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09月版.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31届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n Cultural Diversity)第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