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张爱玲

2011-08-15占昕

椰城 2011年10期
关键词:胡兰成张爱玲文字

■占昕

(海南大学农学院10级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

往事如风,岁月如梦。我是一个恋旧的人,但往往有多念旧就有多厌旧。那些回忆,粗看上去美好而芬芳,却轻易不得惊动,大抵是我总把悲伤深藏在其中,自欺欺人。若说回忆,我情愿写下一段关于别人记忆,缅怀我失去的岁月。未曾相识,却又熟悉。或是我也觉得自己的生活太过苍白,终是想把她的流年映下,谱一曲岁月如歌。她,便是张爱玲。

写张爱玲的人很多,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与人同。

张爱玲认为自己的名字是恶俗不堪的,张是大姓,爱和玲在当时也是极为普通的用来给女孩子取名的字。爱玲两字本是英文烦恼的音译,更不招人待见。不过比起萧红和感叹依靠姓氏拯救了名字的池莉,无疑又是好上很多了。更主要的是,张爱玲三个字华丽地引出了一个个色彩厚重,音韵铿锵的文字,教人难以忘怀。

从张爱玲四岁开始拿笔,到七十三岁《小团圆》定稿。期间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七十年整。

我从不自诩是标准的张迷,对她的生平仅限于一般了解,读了她的很多作品。一直认为,评价一个作家的好坏或许需要研究他的生平。但评价他的成就,只需看他留下的文字就够了。很多人或含讥讽,或因妒忌,在张爱玲身前死后拿了一系列文化汉奸、反动文人的帽子来扣她,妄图把她拖下神坛,实则无聊至极。

张爱玲留下的最为有名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恰恰是她一生的写照。流言半生,毁誉参半。却怎么也掩不了那一世的传奇。张爱玲是晚热的作家,尽管她的代表作都是在四十年代发表的,但是直到八十年代她才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那些清冷文字描绘的旧上海爱情纠葛,沉迷了整整一代人。

大致是什么时候开始看张爱玲的文集,渐渐记不清了。约莫是初中的时候,彼时年少,对那些爱情是一知半解。只觉文字生涩,格调清冷。看了几页就丢到一旁。直至到了高中,自己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爱恋。重回首,方明了,被世俗禁锢的爱情,有多么令人绝望。

张爱玲笔下,对女子总是多偏袒的。那些女子,无不是个性鲜明,心思缜密,在大家庭的勾心斗角中熬过来的。可无论怎样,她们唯独有一点共通。那就是她们身后都是那些面目模糊的男人,渴爱又得不到爱。相比之下,那些男人,除侥幸几个逃脱以外,无一例外的都是负心汉的典型。少数痴情的几个,都是错爱一生的。张的笔下没有喜剧,至多不是悲剧罢了。

一直不明白,以张爱玲的感情经历,是如何写出那么多活色生香的爱情故事。只好归结于她的天才一说。张爱玲总是清高地站在一旁,然后用指尖一点点揭开你内心的疮疤,让你痛得死去活来又欲罢不能。我总以为但凡失恋的人都可以看看张的小说,绝对能找到你的类型并且往往比你的经历还要凄惨。大致会让你先哀悼一下自己,再同情别人。前者无疑是痛苦的,后者也不见得愉悦,可偏偏你就觉得安慰了。不可不说,世事变幻,什么都变了,唯独那男女之情,跳不出现实、道德、血缘的圈子。无怪乎张爱玲的文字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张爱玲的笔下遍地悲剧,不得不说是来自家庭的影响。新潮的母亲,遗少的父亲。她的童年或许什么都有,唯独没有爱。父亲是扬言要杀她的,而母亲因为经济的拮据,也渐渐不是那么温柔了。也许正是这样的家庭生活,才让张爱玲一头扎进了胡兰成的网。

提到张爱玲,不得不说胡兰成。这个多被评为毁了张爱玲一生的男子,我是不愿提及的。不为别的,只觉得张爱玲和胡兰成恋爱时其尚是有妇之夫,不免有第三者之嫌。尽管当时的文化名人纷纷打着自由恋爱的名头抛弃妻子,身为汪伪政府的文化头子的胡兰成也不能免俗。但还是对张爱玲在这场爱情一开始充当的角色抱有成见,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会因张爱玲和妻子离婚的胡兰成,也会因另一个女子抛弃她。张爱玲为了爱情是百无禁忌的,这点从《色戒》中的王佳芝的身上就可以看出来。看不到政治立场,看不到对方家室,眼里剩下的,只有满满的爱情。张爱玲是爱得义无反顾了,却也爱得太沉重了。无关什么对错,爱就是爱了,不爱就是不爱。谁能有什么办法。纵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怕两人也未必能够白首相望,坐看红颜老。

讲到这里,张爱玲的传奇也快结束了。剩下的,自然是流言了。张爱玲也许在爱情上是迷糊了,但是在其他事情上还是表现出了符合她才情的智慧。五十年代初远走美国,一去不回,虽是客死他乡,却也达到了她的目的。她那敏感的身份未给她的亲人们带来更大的伤害。和胡兰成的旷世之恋结束后,张爱玲整个人就开始凋谢了。她情愿为了那个男人低到尘埃里,满心欢喜地开出花来,自然也因他的离去而枯萎了。张爱玲一生的巅峰创作期只有上海沦陷的那两年,无疑令人扼腕叹息。后期的《秧歌》等作品,因为思想路线的不同,已不复她当年的创作水准了。可以说,张爱玲的晚年是略带悲凉的,异国他乡,只剩下梦中的《小团圆》了。

张爱玲的故事自然不会就此完结,除了小说,张的散文和杂文也是很好的。依旧继承了她略带讥讽的笔触,却少了份清冷,多了几分生活的色彩。却也因如此,我对她的散文远远比不上对小说的挚爱,大概就是少了一份张爱玲式的无奈结局吧。

此外,张爱玲对红学的研究也令我惊叹,在没有几乎任何学术资料的帮助下,她以自幼对红楼梦的熟悉和身为文人的敏感,指出了红楼梦中的一系列象征。若是有条件,张爱玲不啻也是一位红学大家。

来海南大学不久,看到了她那被人新整理出的集子,《易经》和《雷峰塔》,自然就买下了。可直至今日,也不忍拆开封面。我已经走过阅读这些冰寒透骨的文字的年龄,人世间的哀伤叹惋已是刻在心头,害怕一翻开,又是泪流满面和无可奈何。岁月蹉跎,又有几人敢逆寻流年过往,重温一枕黄粱。

写到这里,天已是微微亮了,不知该说些什么,停笔也罢。也许这样的文章评论张爱玲无异于虎头蛇尾,不过既是回忆,自然不必考究。记忆是有选择的,若是可以,我情愿掩盖张爱玲后半生的风尘仆仆,只留下那惊采绝艳的一代才情。

仅以此文表达我对张爱玲先生的敬仰。

猜你喜欢

胡兰成张爱玲文字
九月雨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胡兰成与范秀美:幸福的黄手绢
胡兰成的女克星
张爱玲在路上
浪荡子模板——胡兰成
张爱玲胡兰成的错综情感:乱世中的自私男女